京密石大全网

宋代官窑瓷器:研究深度体会分享

06-05

宋代官窑瓷器:研究深度体会分享

说起宋代五大名窑瓷器,稍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网友都能说的头头是道,特别是宋代官窑瓷器,后朝从元、明、清、现代都有烧造。但历朝历代的官窑制品都有其自已的特征,古玩专家称之为后“仿品”。个人看好的美的东西才回有人去学习制造,这无可厚非,比如清代官窑瓷器人家有清代的底款。但刻意去模仿宋瓷并标榜为宋瓷用于坑蒙拐骗,这就不对了。其寮古玩市场鱼龙混杂,也属正常,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假如这个行业为一塘清水,古计也就吸引不了这么多人进入或是关注了。我们只要以正常的心态来看古玩,别做一夜发财梦,用欣赏的眼光、以文化交流的态度,让古玩进入理性的正常的交流,靠自已的知识和文化发现、价值发现,挖掘藏品的文化价值,在收藏过程中升值,赚取合理的价值。


图一 北宋官窑月白釉胆式瓶高17cm,底径5.6cm

好早就想写点东西,但介于才疏学浅,所以不感发声。这久常在某音、某号上刷着所谓古东知知讲解、培训,进而低价兜售高古瓷、明清瓷,这样会混淆刚入行的网友视听,长期来说会打击人们对中国文化追求的积极性。因此本人就自己30年的收藏体会写点东西,和网友们学习分享。

古人云“尘归尘,土归土”,你从哪里来,终归要回到那里去,这是改变不了的自然法则,只不过时间长短而与。无论是瓷器、石器、金属器、生物,终究是要回归于尘埃。基于这个规律,我们很容易看出物件的新老。接下来我们来看下面这张图,左边是疗金时期的一块和田玉,右边是一件北宋时期的官窑天青釉龙耳樽。是不是老物件一眼可分辩。

图二 北宋官窑天青釉龙耳方樽 高21cm


如果看了上图,还是没找着感觉,请再看下面这张图,20岁的女孩子的皮肤和70岁的老太婆的皮肤你应该能分辩吧。但本人不同意某“专家”说的老器如新,宝光四射,这种说法会误导新入行的艺术品爱好者,这种眼感是很微妙的,没有老东西在自已家,不反复上手感受,隔着玻璃窗看博物馆的展品只能看神韵,看皮是看不出来的。也许这种说法是仿制族的导词,我们在这里不再讨论了。

图三 左边是块同时代大理国的玉带扣


”宋代官窑瓷器一开始是没有开片纹的,至少在200年内的宋官窑是看不到开片“,我的这个观点会与专家说法不同。大家都知道,”金丝铁线,紫口铁足“是官哥窑的特征,还有人说开片是宋人的故意为之,是宋人的赏瓷喜好,其实在宋代有记录的描述是”雨过天青“,只有到了明代才有相关的开片的描述。

这个观点可从本人收藏的一件瓷器上来证明,下图中1号图为该瓷器在窖藏中的斜躺状态,看到的正是此器的阳面,阳面因与空气接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釉面出现了开片。2号图现在看到的正是器物的阴面,即朝向地面的一面,其中器身中部被其它物质包裹,与空气隔绝,没有出现开片,包裹的部份沁色非常明显。3号图中能看到底部裸露空气中的部份开片向包裹处过渡开片,口部为后开片。

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铁线我认为是老开片形成的,金丝是中期开片,无色的开片是后期开片。老开片用手摸能感觉到有纹理,金丝和无色的开片手感觉不出来。这也是新仿官窑做不到的点。


关于宋官窑的气泡,肉眼就可见,历经千年,在器身上有一大层气泡是炸裂的,并且从炸裂的气孔是可以看到胎土。如果看不到气泡炸裂,可以确认是后仿器。下图中可看得非常清楚:

本人也不吝啬再给你看张宋官月白釉小胆瓶,此器因保存环境原因,全身气泡已全部炸裂,并且出现了脱釉,这就是非常形象的要回归尘土状。请看下图:


通过对本人家族收藏的2件官窑器的反复研究学习,并查阅了相关资料,本人还是认同这样的观点:“宋代汝窑是延续于秘色瓷,而官窑又与汝窑有姻亲关系”,首先胎质相近都为灰黑胎土,其二胎质都是非常博。但与乳窑不同的是,官窑施釉较厚,甚至可能会是二次施釉。这个观点有待斟酌,不过看下面这个官窑小胆瓶可能会得到证明。

本文为原创文章,图片、文字、藏品为个人所有,欢迎网友交流相互学习。

玉牌

紫黄晶和紫水晶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