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闽南石雕工艺在传统建筑中的应用与分析

07-29

闽南石雕工艺在传统建筑中的应用与分析

石雕工艺的发展概述

闽南的石雕工艺传承自中原,具有悠久的历史。北方的石雕风格比较粗犷,闽南石雕风格精细,带有地域性和时代特征。闽南地区的石雕最早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石制的劳动工具大多简单,加工粗糙。新石器时代以生产劳动工具为主。唐代中期以后,北方汉人的南迁和佛教的盛行,使闽南的石雕工艺有了长足的进步(图1-图6)。

图1 闽南石雕浮雕和平花工艺(福兴堂)


闽南的石雕工艺主要来源于惠安石雕。惠安石雕早在东晋时期开始出现,距今已有1100多年。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港海外贸易的发展,石雕的工艺达到高峰,桥、塔和佛像盛行,如洛阳桥,风格质朴,老君石像,生动传神。东西塔,运用石雕模仿木刻。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留下精美的雕刻。明末清初以来,惠安石雕主要生产石狮和龙柱,开始出口到东南亚一带,中国台湾、日本等地的寺庙。

图2 闽南石雕平花工艺(玉津堂)


传统建筑一般采用白石与青石结合的装饰构件。石雕以青石和白石为主,白石为花岗岩,产量较大、强度大,一般作为主体和承重结构,如石柱、柱础、门枕石、台基、石牌坊、石窗、石狮子等。青石为青草石,青石产量小、质地坚硬,容易雕凿,适合做精雕细刻的装饰。民居也常用青石雕的楹联匾额。闽南地区的石牌坊常用于寺庙的山门、牌坊等,如漳州“尚书探花”等。

图3 圆雕龙柱(厦门青礁慈济宫)


图4 沉雕、剔地雕和镂雕装饰入口(敦福堂)


图5 入口处石雕构件装饰(福兴堂)


图6 镂雕和影雕装饰的入口(福兴堂)


石雕工艺技法与实例

闽南地区盛产花岗岩,有适宜雕刻的石头资源,并掌握高超的雕刻技巧。闽南的石雕主要包含以下工艺技法。

2.1 素平

素平即将石材表面凿平,没有图案题材的雕刻。《营造法式》记载:“素平,将石材表面凿平的技法,石材表面无花纹,也无线刻。过去人工凿平的方法,现在大多用机器水磨加工,用机器磨平,称为“过水磨”。另一种方法是打凿出细小颗粒,称为“荔枝皮”,常用于铺地的台阶和石条。石条窗一般运用素平的手法。

2.2 平花

素平即将石材表面凿平,没有图案题材的雕刻。《营造法式》记载:“素平,将石材表面凿平的技法,石材表面无花纹,也无线刻。过去人工凿平的方法,现在大多用机器水磨加工,用机器磨平,称为“过水磨”。另一种方法是打凿出细小颗粒,称为“荔枝皮”,常用于铺地的台阶和石条。石条窗一般运用素平的手法。

2.3 水磨沉花

水磨沉花也称为“沉雕”,相当于《营造法式》的“压地隐起”,即浅的浮雕,在光滑的石板上描摹对象,整体形象下凹,底上则凿出点子,形体起伏较低,形象融入石板中。一般依照图案,线条明显、层次分明,具有平面特性。沉雕常用于建筑立面,具有整体感,常用于入口处、对联和柱础上。

2.4 剔地雕

剔地雕相当于《营造法式》中描述的“剔地起突”,即高浮雕或半圆雕,将底子凿去,使表面凹凸。剔地雕是一种半立体的高浮雕,对形体进行一定的压缩处理,常用于门额、窗棂、柜台脚、对看堵、水车堵、柱础和牌楼面等。剔地雕用浮雕的手法刻画出花草、动物、人物题材的图案,效果更接近圆雕,形象生动。

2.5 透雕

透雕又称为镂空和镂雕,是清代流行的石雕工艺。通常在浮雕和线雕的基础上,将背景镂空,效果接近圆雕和浮雕,立体感比较强,一般雕刻闽南传统建筑的龙柱和螭虎窗。石窗有利于采光、通风和防盗,富有立体感。

2.6 圆雕

圆雕也称为四面雕、立体雕刻,相当于《营造法式》的“混作”。圆雕有利于塑造生动的造型、逼真的视觉效果和整体感,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在建筑装饰上用于寺庙的须弥座、石狮、柱础和龙柱等。龙柱常用于寺庙,如青礁慈济宫运用了十二根的盘龙大柱,形状独特。

2.7 影雕

影雕又称为“尖黑白”“针黑白”,兴起于清代晚期。影雕通过点的疏密表现人物和花草图案,具体做法是先将石块磨光变黑,然后用锋利的钢针在石头上轻轻雕琢出不同大小、深浅、疏密的阵点,形成质感的对比,作品形象逼真,表现细腻。


石雕的制作工艺要求

闽南石雕对材料讲究,要求色泽一致、质地均匀,且在同一个矿区定料。石材表面应整洁、无污点、无裂痕。石雕加工时,根据石构件画出图样,核对加工的规格、尺寸是否与图纸相符合。石构件需要放大样制模,依据构件模型进行加工。石雕加工有以下的要求。

(1)石料的纹理需要符合力学的要求,如踏脚、压面、台阶纹理是水平走向。石窗、石柱、角柱的石材纹理应为竖向。

(2)石材的小料加工,应避免缺棱短角,尽量保持平整的表面。

(3)石料榫接的部位,应该大小合适,位置准确,节点平整,接缝较小。

(4)有弧形的造型,要求弧线流畅、准确光滑,整齐,造型清晰饱满。

(5)石材构件加工后,应按照图纸进行试拼装,应符合要求。


石雕装饰的主要部位


闽南石雕分布广泛,用于墙面、柜台脚、台基、抱鼓石、门框、石窗和柱础等(图7)。

图7 石雕装饰的主要部位和工艺


4.1 大门

门楣也称为“门额”“门匾”,门楣通常用石刻装饰(图8)。传统民居的大门采用石雕的门额,雕刻着楼名、对联和门簪,一般采用浅浮雕装饰。

图8 入口处石雕装饰(崇德堂)


4.2 门枕石

门枕石也称为“门墩”,有利于加固门框,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闽南的门枕石有三类,一种是抱鼓石,鼓面以漩涡纹为常见:一种是方形的门箱,正面、侧面都有浮雕;还有一种是狮座,即门口摆放的狮子。门枕石主要用于寺庙和宗祠建筑。官宅使用抱鼓石和方形的门枕石。

4.3 石柱

柱子是建筑屋顶的重要承重构件,或称为“台柱”。柱子承受重力,装饰集中在柱头和柱础上,柱身一般是圆形或是四角形和八角形。柱子的形状包含天圆地方之意。闽南地区的石柱主要用于庙宇、宗祠和近代民居。石雕的柱子体现了家族经济实力和家族文化的传承(图9)。庙宇常使用雕龙柱,如泉州开元寺的大雄宝殿、泉州文庙等。普通民居一般只有柱头和石础运用石雕。富商之家运用雕刻的石柱,如福兴堂的八角柱、四方柱和圆柱。

图9 圆雕和浮雕装饰的门枕石(莲塘别墅)


4.4 柱础

闽南地区气候潮湿,采用石柱础还能防止潮湿。闽南地区的柱础继承中原的形状,以单层为主,常见的有基座式、覆盆式、圆鼓式、覆斗式,分为圆柱形、方形、南瓜形、莲瓣形、扁圆形、八角形等。浮雕可增加柱子的美感,使之显得朴实浑厚。柱础一般以肚为视觉的焦点,图案多为卷草纹、吉祥动物纹、花草纹等,显示出闽南人高超的石雕技巧和创造智慧(图10和图11)。

图10 高浮雕的柱础


图11 造型各异的石雕柱础


4.5 柜台脚

台基以下与地面齐平的花岗岩台基称为“柜台脚”或“土衬石”,形状像低矮的柜台,柜台脚借鉴传统家具的形状,正面雕刻向外撇出的螭虎脚,采用高浮雕的工艺,又称为地牛和老虎腿。一般用白石或是青石做雕刻,形状有圆形、方形和多边形,柱脚的形状使得建筑显得刚劲有力,有圆鼓式和基座式柱础形状。纹样为石刻的浅浮雕,题材为植物纹、动物纹和几何纹。如榜头的玉津堂“柜台脚”以浮雕的手法表现了两只羊、植物和山,体现了农耕文明和对自然的热爱(图12)。

图12 柜台脚石雕式样图


4.6 石阶与踏步

闽南民居对于石阶比较讲究,台阶为单数,采用白色的花岗岩,不易磨损,尤其是宅院门口一般是三层,通常做成案桌形,两端雕刻出脚,被称为“脚踏石”。


石雕装饰与文化内涵

5.1 石雕装饰与适用需求

防范的需求是人类自我保护本能的体现。闽南传统建筑石雕装饰构件可满足人们的安全、防护需要。石窗户运用镂雕,坚固耐用,既能满足通风、采光、私密性需要,也能满足室内的安全需要。外立面的窗户空间小,用石材的浮雕和镂雕装饰,以确保私密性和安全感。

5.2 环境美化与审美需要

闽南传统建筑充分运用石雕、木雕、砖雕、交趾陶、泥塑和彩绘等增加建筑美感,满足审美需要。闽南传统民居石雕装饰虚实相衬,更加华丽精致(图13)。

图13 凹寿牌楼面石雕装饰(崇德堂)


5.3 楹联装饰与家族文化

闽南传统建筑石雕装饰蕴含家族认同感。如泉州塘东村民居,对联“留福与子孙,未必尽黄金白镯;种心为产业,由来皆美宅良田。”对看堵常见石雕“竹苞”和“松茂”,象征家族兴盛。厦门芦塘举人第装饰:“涉世有良方,规行矩步;传家无功法,兄友弟恭。”家庙和宗祠的石雕装饰往往有加强家族团结的象征意义,牌匾以繁衍的郡望为名称,如黄姓挂“紫云衍派”牌匾、王姓挂“开闽传芳”牌匾、郑姓挂“荥阳衍派”牌匾等。


结语

受地域建筑美学和海洋文化的多元影响,石雕工艺在闽南传统建筑中的运用很广,其丰富的造型和高超的工艺体现了古人的营造智慧。石雕装饰还体现出主人的处世哲学、伦理纲常、做人原则、家族团结,以及对后代的期望和尊祖敬天的儒家文化。

作者:北京联合大学 郑慧铭

本文图片均为作者拍摄和绘制

文章转自工艺北京第30期

郑板桥的画多少钱一平尺

加菲猫猫粮哪个牌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