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揭秘马家窑彩陶纹饰的构成要素

11-09

揭秘马家窑彩陶纹饰的构成要素

1923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甘肃临洮县马家窑发现数量众多的彩陶而得名“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出土的陶器上面绘有精美的图案,至今,马家窑彩陶也是史前陶器研究的主要内容。我在这里就用“马家窑文化”这一概念,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晚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文化的分布东至六盘山丘陵地区,大至与庙底沟文化的西部边缘重合。北至宁夏海原县,南至陇南地区,西到青海民和盆地,西北达武威地区。

当然一种“文化”包括居址、墓葬、出土的器物和其他方面的遗存等。在这里我主要说说马家窑文化陶器上的图案发展演变的过程,和其他地区文化对马家窑彩陶纹饰的影响。

我以前一直以为马家窑彩陶传承于甘肃秦安县大地湾类型的彩陶,因为大地湾彩陶出现的足够的早,距今约7000年就已出现,如图。

甘肃省博物馆.宽带圜底彩陶钵.大地湾出土

大地湾彩陶出现了宽带彩之后,似乎并没有发展出更多的图案。在大地湾类型2期~4期时期,距今6000年~5000年时,首先在陶器上出现了鱼纹,显然受到半坡彩陶或者是北首岭彩陶的影响。在二期之后,花瓣纹、绞索纹出现在陶器上,如:人头瓶等。

甘肃省博物馆.人头形彩陶瓶


甘肃省博物馆.纽索纹彩陶盆.大地湾出土

秦安县大地湾是一交通要点,处于陇山西面,六盘山南边。向东通往关中平原,向北经宁夏可以直达鄂尔多斯地区。所以,大地湾彩陶受到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庙子沟文化海生不浪类型的影响,但主要受庙底沟类型的影响。

仰韶文化中期是以庙底沟类型为代表,距今约5900~5500年。庙底沟类型是在半坡类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分布以陕西、河南、山西为中心。庙底沟彩陶被誉为华夏之花,主要纹饰有:花瓣纹、回旋勾连纹、凸弧纹、弧三角纹等,逐向四方扩散,向西传播影响到秦安县大地湾和武山县石岭下类型的彩陶。

河南省三门峡市博物馆

庙底沟彩陶衰落后,黄河上游地区的马家窑文化(距今5300~4000年)吸收了仰韶文化,特别是庙底沟类型发展的变体,由过渡阶段石岭下类型发展而成。马家窑彩陶大多以泥条盘筑成型,已开始用慢轮修坯,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孤纹和平行线纹表现出娴熟的绘画技巧。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细腻。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已专业化,有专业的制陶匠人。早期彩陶以黑色线条绘制,中、晚期以黑、红二彩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被分为三个阶段:马家窑期、半山期和马厂期。在马家窑期的时候就已形成了绚丽而又质朴的艺术风格,其成就已然达到了彩陶艺术的鼎峰。

马家窖文化彩陶根据器型-进行设计布局,多数绘有水波纹、漩涡纹。图案布局与器型很适合,图案结构严谨,用圆点或小圆圈等来定位,已具有成熟的绘制方法。如图片显示把各个点连接起来形成主次结构线,依次展开交错勾连,盘旋回转,彩绘色调单纯明快,绘制的手法极为熟练,具有强烈的动感效果。用柔和流畅的粗细线条,或弯曲或直线,绘制出大量闻名于的作品。

甘肃临夏马家窑彩陶博物馆


甘肃省临夏彩陶博物馆


甘肃省临夏彩陶博物馆


甘肃省博物馆.马家窑类型

史前人类的居址一般选择在河边的台地上,临水而居。日日观察着水面形成的波纹、漩涡和浪花,还有水里的游鱼和水上的飞鸟,古人就很自然地将生活中天天见到的动植物绘制到陶器上。如:半坡遗存的人面鱼纹盆和临汝阎村的鹳鱼石斧缸。马家窑人吸收着庙底沟类型的纹饰运用花瓣纹、回旋勾连纹和弧形三角纹创造性地绘制出生动的漩涡纹、螺旋纹和变体鸟纹。

甘肃省天水市博物馆


半山期的彩陶纹饰传承了马家窑类型,是在马家窑类型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半山期彩陶色彩鲜艳而又厚重,图案对称而又繁褥。纹饰以漩涡纹、锯齿纹、葫芦形网纹、菱格纹为主,其中锯齿纹是马家窑文化半山期最突出的一个特征。

我观半山期彩陶,器形多为罐、壶,造型近似球体。在似球的陶器上施以重彩和绘制复杂的图案,我的感觉半山期缺少了马家窑期质朴的律动,就如同佛造像向东传入中国,从北魏初期的秀骨清像到隋唐时的雍容华贵。

甘肃省博物馆.平行带旋纹壶


甘肃省博物馆.锯齿纹彩陶壶


甘肃省临夏彩陶博物馆.菱格纹彩陶罐


马家窑文化的晚期是马厂期(距今4400~4000年),在马厂期的初期的彩陶还保留着半山期的纹饰,也有一些变体和创新。这个时期彩陶纹饰漩涡纹很少了,主要为四个大圆圈纹和变体神人纹。到了马厂晚期彩陶纹饰逐渐简单化,以波纹、折线纹为主。

马厂期已是马家窑文化的衰落时期,陶器上绘制四个大圆圈,在圆圈里填画些图案,整体上来说显得呆滞。变体人神纹是马厂彩陶的一个创新,但绘制得粗糙,创作时好像并不精心,用粗重的线条绘制,而那些细致的富有动感的线条再也不见了。

甘肃省天水市博物馆.四大圈彩陶罐


甘肃省博物馆.四大圈十字彩陶罐


甘肃省博物馆.变体神人彩陶罐

总论:国内主流的观点马家窑文化彩陶是继承了庙底沟类型,部分受到海生不浪类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美感的彩陶艺术。 但我认为马家窑文化还受到另外一种文化的影响,就是来自中亚地区的安诺文化。

最早的彩陶出现在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哈苏那,距今约8000年。中亚的彩陶最早出现在吐库曼斯坦的哲通文化中,距今8000~7000年,有少部分陶器用红彩,横向或纵向的波浪纹、直线纹、三角纹等装饰。到了中亚铜石并用时代,以安诺、卡拉特佩、吉奥克修尔、纳马兹加为代表的遗址出土的彩陶以几何图案装饰,颜色分红、黑两种。中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发现的铜石并用时代彩陶,其装饰图案在许多方面与安诺彩陶类似,因此安诺文化可能与中国文化也发生过联系。(蓝琪等 《中亚史》第一卷)在马家窑半山期,其彩陶大量绘制锯齿纹也与中亚纳马加兹遗址出土的锯齿纹彩陶相似。如图:(参考韩建业 《马家窑文化半山期锯齿纹彩陶溯源》)。

中亚地区彩陶纹饰

还有一个证据,黄牛和绵羊是在西亚地区被驯化的。在马家窑文化时期,黄牛和绵羊已为甘青地区居民饲养。天水西山坪遗址出土的遗存中包含小麦、燕麦和荞麦等,研究者证实了小麦和燕麦在距今4650年左右传入西北地区。

有驯化动物和农作物传入,必然有族群迁移到甘青地区。一般认为从中亚向东迁徙有两条路,一是草原之路,二是绿洲之路。如果是草原之路,迁徙族群要到达内蒙古南部也就是海生不浪类型的区域,再南下经宁夏到甘青地区。第三次全球气候恶化发生在距今5200~5000年,红山文化和仰韶文化走向衰落,从5000年到4200年这800年中大多时候气候温暖湿润,所以从新疆走绿洲之路也不是很困难的迁移。

马家窑文化从早期的马家窑类型彩陶,运用细腻的手法绘制出的图案,可以看出此时居民生活较安定,阶级等级差别不大。到了中晚期,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的彩陶纹饰产生了变化。那些锯齿纹、四大圈纹、变体人神纹等显得粗犷而又神秘。从这些图案中看出阶级等级加剧并伴随着战争和气候的波动,人们通过绘制这些图案表达出内心的惶恐和不安,那时的制陶工匠们绘制彩陶的图案就是内心的真实情感的表达。无论怎样,质朴动人的彩陶是人类物质文化逐渐迈向文明的里程碑,也是中国艺术文化的源泉。

白玉菩提

铁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