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明代三原县历史大观:重大事件回顾

03-22

明代三原县历史大观:重大事件回顾

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 连年兵燹旱涝,人口骤减,奉诏迁甘肃安化、合水移民入境。
  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 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复辉州为耀州,仍领三原。
  是年 县丞仰山在文庙后重建儒学署,创建明伦堂五间。进德、修业二斋各五间。弘治年知县马龙又重修,建敬一亭。万历间温纯重修又复建伦堂造射圃,再创尊经阁,搜天下名书万卷,壁悬乡会题名录、岁贡题名录,堂竖圣谕碑,是为读书人之圣殿。
  县创建儒学,位于城内洪福寺旧址。洪福寺遂迁县北二十五里处。
  三原分为四乡、三十一里。
  新建和重建各县县学,三原、泾阳、武功、永寿均于当年建成。
  明初,朝廷鼓励民屯耕荒田,每人粮田十五亩,蔬田二亩,免租三年,额外屯荒者永不起科。各卫、所、军队,实行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制度。设置军屯,三原属之。
  太祖洪武二至四年(1369年~1371年) 连年干旱,庄稼歉收。
  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 朝廷颁布新经济政策“开中法”①。
  县丞仰山建建忠驿,以取代池阳驿。
  是年 建邑厉坛①,并创制每年清明、七月十五、十一月初一致祭。前三日时,奉城隍神主于坛,所有祭礼皆有定式。
  是年 在县城北大街西,建督学署。
  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 太祖谕陕西各地屯田三年免征,三年后,每亩收赋一斗。
  是年 种棉渐趋兴盛,田赋开始征收棉布。当年关中三十三县开征,其中征收三千匹以上的县,包括本县在内共十四县。
  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 始建三原城隍庙②。【见图18】
  是年 长兴侯耿炳文主持疏通泾阳洪口渠道十万余丈,灌泾、三、醴、高、临五县二百里农田。
  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 大旱,伤稼。
  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 山东、山西之民奉诏大批迁入。浮阳乡、清河乡形成数十个新的村落。
  同年 僧行选于今陵前沟南村东重修罗汉洞寺。
  太祖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 谕旨:“回回商人往来买卖,如过关津渡口,不得阻滞”。此时三原已为大食贵族富商聚居地区。
  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 全县官民土地三千九百九十一点三顷,三千三百三十四户,三万二千七百一十九人口。
  太祖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 禁制钱改用钞(交子)。
  太祖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 水行二十三年的洪渠堰毁坏。三月,复命耿炳文修治之,至五月堰成,又疏通堰渠一十万三千六百十八丈,民众皆获其利。
  成祖永乐元年至二十二年(1403年~1424年) 建庆善寺及南小寺于县西南一里处。
  成祖永乐十年(1412年) 三原、泾阳、咸阳、兴平、醴泉等地大量种植棉花,土布销往外地,农民收入增加,官府仓储充裕。
  成祖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 设急递铺。计有县总铺,孙村、长孙、曹师、陵前、杨村、西阳七铺。
  宣宗宣德三年(1428年) 正月至六月不雨,麦几乎无收。
  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 骤雨引发洪水,禾稼被毁。
  英宗正统二年(1437年) 干旱,二麦不收,民缺食。
  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 春旱至夏无收,民饥。
  是年 朝廷许官军下人丁尽力耕种,免纳赋税。
  英宗正统六至七年(1441年~1442年) 秋、冬、春连旱,禾枯,民饥。
  七月,赈灾陕西饥馑,赎回民所卖子女。
  英宗正统九年(1444年) 冬旱无雨雪,禾枯,民流移,死者日甚。
  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年) 引泾灌区用水多有纷争,水利通判黄镛立制整肃,秩序遂好转。
  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 夏秋连旱。
  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 僧人智议重修县北豆村万善禅寺①。
  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 四月,雪霜,瘟疫,民苦不堪言。
  英宗天顺四年(1460年) 秋雨连绵,田稼无收,民饥。
  英宗天顺四至五年(1460年~1461年) 冬春连旱无雨,麦苗枯死。
  英宗天顺六年(1462年) 因驿址颓圮,知县莫谦重修,设驿丞一名,管理驿务。
  英宗天顺八年(1464年) 副都御使项忠言,郑、白二渠,引泾水灌田数万顷,至元犹溉八万余顷。其后,渠日浅,利因以废。宣德初,遣官修凿,亩收四三石。无何复塞,渠旁之田,遇旱为赤地,三原、泾阳、礼泉、高陵皆患苦之。故请于泾水上源,龙潭左侧疏浚,讫旧渠口,寻以诏例停止。今宜毕其役。
  宪宗成化元年(1465年) 开广惠渠。副都御使项忠,以郑国古渠久废,请自旧渠上并石山开凿一里余,就谷口上流引泾入渠,集三原、泾阳、礼泉、高陵、临潼五县民役,凿筑小龙山、大龙山隧洞。役者咸篝以入,遇石刚顽,辄以火焚水淬;或泉滴沥下,则戴笠披蓑焉。后因项忠调京停建。此后,王恕、余子俊两任巡抚仍为此努力,至成化十七年(1481年),副都御使阮勤,继竞其业,一年工竣,先后历时十七年,该渠取名“广惠渠”。溉泾、三、礼、高、临五县田五千余顷。
  人口管理实行《黄册》(人口册)和《鱼鳞册》(地亩册)制度。由县编制,每年更定一次。男十六以上为“丁”,未满十六岁的男性和女性为“口”,丁口均系于户。
  宪宗成化八至九年(1472年~1473年) 冬春连旱,麦苗枯萎。
  宪宗成化十二年(1476年) 三原人王恕①出任云南巡抚。
  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年) 王恕委托常州儒士朱昱编纂《三原县志》成书。正德三年(1508年)出版。
  宪宗成化十九至二十一年(1483年~1485年) 三年大旱,致十室九空,饿殍遍野。
  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 初建木塔寺于县东南。万历中(1606年),温纯以木塔为一邑文峰,复修殿宇,置办寺产田地,后知县张缙彦作《文运浮屠碑记》。
  孝宗弘治三年(1490年) 本县唐村村民巨海赴京请改本县原属耀州为隶属西安府。户部移咨陕西巡抚萧正,勘得三原县行文公差逆由耀州倒驶九十里,委实不便,准奏改隶西安府。
  孝宗弘治五年(1492年) 三原全县民至四千一百一十户,人至四万四千九百二十八人。
  孝宗弘治六年(1493年) 九月,干旱,秋无收,免税。
  王恕致仕后,于县城西北建西园草亭,置西园书屋,于立德、立功之余著书立说。书屋前置三爱圃,自作《三爱圃说》,建池名曰涵碧。
  是年 王承裕①中进士后,伴其父王恕归里,借僧舍为讲学之所,题名弘道书屋。弘治八年(1495年),将旧普照禅院改为弘道书院①。陕西(含今陕、甘、宁三省、自治区)学子多求学于此,为关中四大书院之一。【见图19】
  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 三原即有以糯米粉为主要原料的蓼花糖、芙蓉糕等十大特色糕点。时市面有顺口溜说:牛皮虎皮夹沙糕,寸金麻片雪核桃,卷心荸荠桂花糖,还有酥糖用纸包。
  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 四月,吏部尚书王恕病逝。敕修公墓,归葬本县,谥号端毅。
  因父亡,王承裕回家守孝,其时他校勘宋时兰田吕大钧所撰《吕氏乡约》一卷,《乡议》一卷,合刊而成《关中丛书》之一,在正德十余年间,非常流行,宋联奎等人评价“殆本儒先欲善乡俗之意,思广之欤”。
  武宗正德七年(1512年) 王承裕汇编《王端毅公奏议》十五卷,《历代名臣谏议录》一百二十四卷,于三原弘道书院刻本。
  武宗正德十年(1515年) 城南医士管韶捐资买石,建通远桥。桥出城西转南跨白渠,通巴蜀云贵,故名。
  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 修通济渠。
  是年 夏旱。七月二十三日,地震。
  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 诏流民归业者,官给廪食、庐舍,牛种,复五年。
  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 五月,大旱,人相食,饿死者无数。
  世宗嘉靖八年(1529年) 关中大地震,波及本县,有声若雷,死伤无数。
  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 夏,大旱,民饥,道有尸骨。
  世宗嘉靖十七年(1538年) 王承裕病故,敕修公墓,谥号康僖。
  世宗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 三原人马理(曾任南京光禄卿),修成《陕西通志》。该志为陕西现存最早的一部通志。
  世宗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 俺达率兵三万余人,从庆阳攻掠三原、泾阳等地,虏掠人畜无数。
  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 十二月十二日,华县发生八级大地震,声如雷,渭南、三原等处受灾尤甚,或地裂泉涌异物,或城廓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不止,官吏军民死者甚多。是月颁帛金恤民。
  三原学古书院倾覆。
  马理①殁于此次大地震,敕修公墓,谥号忠宪。
  世宗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 巡抚谢兰题请上司,在元世祖至元年间(1287年)修筑的北城城墙基础上,构筑附加设施。至万历间温纯重加修葺,设施尤善,其重门与南城同式,两闉对峙,楼阁相望,中亘龙桥,如连飞虹。
  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 十月初三,华县复震,十二日又大震。三原震感强烈。
  世宗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 六月二十二日,大雨如注,连续五六日,山洪自云阳至三原,越桥而过,淹没百里,漂七十余村,白渠以北鲜有存者。数月,平地水方尽。
  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 五月十五日,地震。
  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 三至七月不雨,民无以为食,饿死者众多。
  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年) 丹江巨石疏通后,江南标布逆水至商州,尔后至三原,城内山西街“布即运到,堆集一市”,由平凉北上固原、中卫、宁夏,年输标布二千万匹。兰州布庄总号,设点三原。
  神宗万历十三年(1585年) 知县郭显忠重修东关正东门内焦获里八腊庙,以八腊祀四方。
  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年) 陕境中部大旱,道馑相望,民不聊生,朝廷拔国库银两十万赈济之。
  神宗万历十九年(1591年) 三原县令高进孝谋划修建龙桥,得服丧居里的吏部尚书温纯①倡导,三原古龙桥始建。是年动工,历时十二年修成。【见图20】
  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年) 温纯奉八院明文,在县儒学南建报功祠以春秋二祀。其学生光禄少卿文翔凤为此撰写碑记。
  神宗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 御使李伸于清河乡朱家南窑②创办书屋,设馆授徒。
  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 明嘉靖年间,玉米从美国传入国内。
  是年 传入陕西,本县开始引进种植。
  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 温纯起用左都御使,掌督察院事,而此时在京城经商、作官、科举的人为数不少,由温纯主导,筹资筹建京师会馆,先后在正阳门外、五道庙东、宣武门外教场、潘家河沿等六处建馆,时为华北各省在京师设立会馆第二。
  神宗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 半年无雨,关中旱甚,民不聊生,草木既尽,剥食树皮,夜窃成群,兼以昼劫,饥馑相望,村空无烟。
  神宗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 三原留坊里人李龙与安政里人贾佩,俱为明廷御医。
  神宗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 工部尚书温纯捐俸倡建文峰木塔竣工,“大夫士庶咸举手相庆”。【见图21】
  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督学尹伸于督学署西门内创建贡院,为乡试、会试的场所。
  神宗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西安府刊石“古受三原清浊河水利碑”。
  是年 《清、浊二河水利碑记》载:清峪河有荆条、工进、原成、木涨五渠,溉泾阳、三原两县农田七点九万余亩。
  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 鲁桥人王征母亲去世,邀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①来到三原鲁桥镇家中,为其全家举行入教洗礼。后将其弟王彻在鲁桥府邸捐作天主教堂,名曰崇一堂。王全家入教,是为关中第一个天主教家庭。天主教遂在三原传播。之后,金尼阁与同道者汤若望②在三原县北城建教堂一所,洗礼入教者二百余人。
  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 王征将自己编著的《新制诸器图说》译成拉丁文,向国外发行。
  思宗崇祯元年(1628年) 邑绅焦源清捐资八千金,于县东四十里跨清河建许渠桥,至明末功成。
  思宗崇祯二年(1629年) 三原名仕党还醇,天启五年进士,任良乡知县。十二月,清兵入关夺城。还醇率民据城力守,久等救兵不至,终因力寡城破,与教谕、典史、驿丞一并被害,敕赠光禄寺丞。三原民众在县治北建忠烈祠以资纪念。
  思宗崇祯三年(1630年) 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在三原传教期间,著医书《全制群徵》,以人体解剖讲述医学知识。
  思宗崇祯四年(1631年) 二月,宜君赵和尚等农民起义军攻三原、泾阳。三月,刘五、可天飞据铁角城;混天飞、独行狼等聚芦保岑。各方万余众义军攻战三原、耀州、固原、平凉。
  本县乡绅焦源清、焦源溥、马逢皋及王征、来复等,率军民全力固守三原,对抗义军。
  思宗崇祯五年(1632年) 三原鲁桥始建城池,设镇早于建城,曾号称西北第一大集。
  思宗崇祯六年(1633年) 两河进士刘昌知任三原县令,爱民如子,清廉俸公,去任时箧囊肃然,邑民感公德政,遂建刘公祠在儒学院北,巡抚焦源清立碑撰文。
  思宗崇祯七年(1634年) 县城墙因北面临河,两颓岸圮,知县张晋彦督修,添筑砖垛,东西长四百五十丈四尺。邑谏议刘曰俊修马墙一匝,高八尺。
  是年 数月干旱,知县张晋彦祷白马神祠(今徐木白马池),遂令乡夫掘泉,水溢数倍,灌田甚多。八年、九年,三祷三应。邑绅焦源溥作记立石。
  四月,明廷派兵部尚书洪承畴总督豫、晋、秦、蜀、鄂军务,进师三原、岐山镇压义军。
  七月,庆阳义军南下,洪承畴撤离三原、泾阳、耀州、富平,追击义军精锐。
  思宗崇祯八年(1635年) 李自成义军约六、七万人入关中,西安府各县尽归义军,唯三原因明军坚守而未克。
  是年 战乱后,城邑蹂躏已甚,贡生赵希献首倡生员王一栋等十三人,义民常维贤等数十人以义输金,集锾六千有奇,不扰里民,耗二年筑东关城,后邑人竟趋卜筑,烟火鳞集,为一邑胜地。
  思宗崇祯九年(1636年) 王征在广平府和扬州府任推官时,其政绩实录与文牍资料汇编《两理略》刻本出版。
  是年 重建建忠驿于仪门内东偏院。
  思宗崇祯十年(1637年) 正月,李自成同过天星、蝎子块率义军攻三原,官兵固守,相持不下。不久,明军孙传庭统领曹变蛟军至,连战七日,义军战败。蝎子块降,李自成与过天星奔往秦州(今天水)。
  十一月,李自成屯兵千阳,为曹变蛟、左良玉所败,乃走武功、咸阳至三原驻扎,又分兵往西凉一带筹措军马。
  思宗崇祯十三年(1640年) 大饥,邑人食榆皮,草木殆尽,饿殍盈野,尸填盈沟。
  思宗崇祯十六年(1643年) 十月,李自成攻取西安,改西安为长安,建大顺政权,三原遂始归顺。后征敛巨富资财,以助军饷;又察考诸生业绩,列等次一、二者,被勒令受职。本县缙绅杨大魁等抗令自绝食而死;焦源溥大骂义军,被拔舌肢解而死。
  是年 陕西两淮商籍出身的进士有名姓者共二十九人,仅三原一地占十七人。如梁泽、王恕、秦伟、梁木、张恂、嶐等。

黑发晶戴左手还是右手

五帝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