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如今人们对生死观的改变,去世后选择捐献遗体都得人也越来越多。
然而,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在进行器官摘除时,仍要给逝者打麻药,难道人在去世之后仍然能感受到疼痛吗,还是说背后有什么讲究或者秘密?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器官捐献是在捐献者已经死亡的状态下进行的。但是这种死亡可能和大众所认知的死亡不太一样。
在医学上,死亡被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心脏停止跳动的心死亡、脑干死亡的脑死亡以及心脏和脑干同时死亡的心脑双死亡。其中,最适合遗体进行器官捐献的是脑死亡之后的36小时之内。在这个时间范围内,身体的大部分器官和机体细胞还处于鲜活状态,而捐献者已经失去了意识。
但是医生在摘取器官之前,还是会给捐献者注射麻醉剂,这并不是多此一举,而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
首先,是对捐献者和医务人员的考虑。如果直接进行开刀手术,由于一些细胞和神经并未死亡,在切口处会产生大量的疼痛信号,经过神经系统将痛觉信号传向大脑,由于逝者的脑干已经死亡,疼痛信号的传递中断。
但是人体并非只有大脑能够感知疼痛,肌肉、骨骼等也会对疼痛产生反应。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没有给捐献者打麻药就直接进行开刀手术的话,身体上的肌肉会因为剧烈的疼感而不断颤抖。
已经死亡的捐献者自然不会有什么感觉,但是对于医生来说,这是个麻烦事,设想一下,一具不断颤抖的尸体难免会给器官的摘除,造成不少的阻碍和影响。
所以,在手术之前给遗体注射麻药,直接切断了神经系统的疼痛信号传播,既是一种对死者遗体的尊重,也能够保证医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给遗体打麻药可以保持器官的完整性,以及使器官在离开机体后依旧保持一定的功能和活性。
如果不使用麻醉剂,一旦在手术过程中逝者身体出现生理反应,即便是十分微小的反应,都会对心脏、肝脏等比较脆弱的器官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从而影响到器官的移植以及移植之后器官相关功能的运行、恢复。
医生在对遗体进行器官移植时专业、精准地使用麻醉剂,是一种医学伦理,不仅仅是出于对生命和逝者的尊重,更使得器官的完整性大大提高,可用时间也大大延长,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就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治疗机会,让他们看到了健康生活的希望。
捐献的遗体在医学、科研、教育等有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用途,为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支持。
首先最主要的用途就是器官移植,遗体的器官在功能完好、适配的条件下可以用于移植到一些需要更换器官的患者身上。
比如患有尿毒症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血液透析,但是如果能够找到与自己适配的肾源并成功移植,不仅可以挽救重病患者的生命,更能使他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遗体另一方面的主要用途是医学领域的教育与研究。遗体捐赠对医学教育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医学学生可以通过解剖学习人体结构和器官布局,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人体解剖学知识。
此外,医学研究也可以利用捐赠的遗体进行疾病研究、手术模拟和医疗技术的开发。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谈起死亡,越来越多的人不再避讳,而是在死亡之前就由自己或者是在死亡之后由家属签署了遗体器官捐献书。
目前,我们国家仍然存在近30万的器官移植缺口,还有很多人在等待一个适配的器官来救命。
但是不得不提,还是有不少的人就算等到了一个适配的器官,还是拒绝接受器官移植,主要的原因就在于高昂的器官移植费用。
可能很多人心里都会有疑问,大多数器官捐献都是无偿的,为什么在提供器官时不说免费,反而要收取高昂的费用?
实际上,器官从捐献到移植到新机体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这是一个漫长且困难的过程。器官的摘除、保存、运输、移植,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不小的成本,就拿器官的保存来说,器官的保存需要用到专门的保存液,一袋器官保存液的价格可达数千元,而且还需要定时更换,保存成本大大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器官接受者所支付的手术费用并不是器官本身的价格,而是器官移植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和费用,我们国家也明令禁止了对器官本身进行费用的收取。
而且,遗体和器官的捐献都需要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规定、符合相关流程手续。
首先就是自愿、无偿的原则。遗体捐赠通常需要捐赠者在生前明确表达捐赠意愿,并且经过认证,签署捐赠意愿书或遗嘱,捐赠者在捐赠时的健康状况需要符合特定的标准,一般来说,器官捐献需要排除某些传染性疾病或者一些影响器官正常功能的健康问题。
如果捐赠者无法提前表达意愿,则必须由捐赠者的家属或法定监护人同意才够进行遗体的捐献。
一般来说,捐赠的器官不可指定接受人,但是亲属具有优先移植权,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非法的器官交易。
不管怎么说,器官捐献的价值和意义深远而重大。捐献的器官提供给那些患有严重器官衰竭或疾病的患者,让他们看到了新的、可以活下去的希望。对于接受移植的患者来说,器官移植不仅是生命的延续,更是生活质量的改善,使得他们可以像普通人一样过正常的生活。
器官捐赠不仅对是一些患者活下去的希望,也对其家庭和社会具有积极影响,传递了国人之间一种无私和奉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