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揭秘】和氏璧神秘故事背后的真相,中国古代最传奇的宝玉传奇

12-09

【揭秘】和氏璧神秘故事背后的真相,中国古代最传奇的宝玉传奇


和氏璧的故事:中国古代最神秘的一块宝玉,最终下落成为谜团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美玉,为天下奇宝。被奉为“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

韩非子

和氏璧的故事最早见于《韩非子.和氏》,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也有很精彩的记载。

韩非子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发现和氏璧的是一个叫卞和的楚国人。卞和带着这块玉石将它献给了楚厉王。王让玉工来鉴定,玉工鉴定完毕说这是块石头而已。楚厉王怒了,大胆卞和竟敢欺骗寡人,他让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脚。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再次献玉,楚武王依然让玉工鉴定,得到还是一样的结果,楚武王盛怒之下,让人又砍掉了卞和的右脚。楚武王死后,楚文王继位,卞和抱着那块玉石在楚山脚下哭泣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最后流出血来。楚文王听说此事派人询问,“天下被处以刖刑的人很多,为何你这么悲伤呢?”

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自己悲伤啊,我是为宝玉悲伤。宝玉被认作石头,忠贞的人被当做骗子,没有天理啊!”于是楚文王派工匠打开那块石头果然得到宝玉,遂命名为“和氏璧”。

韩非子的这个故事可能虚构的情节比较多,故事中的卞和前后经历了三朝,一个砍去双腿的人能否坚持得了那么久!韩非子借这个故事大概更多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情怀。

司马迁

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也说了一个关于和氏璧的精彩故事:这时和氏璧已经成为赵国的镇国之宝。这宝贝太招人了,秦昭王派人去赵国求宝,并答应用十五座城池换这块“和氏璧”。赵王听了狐疑不定,不给吧怕秦国兴兵,给了又担心上了秦国的当。别的大臣们也都想不出好办法,这时他有个臣子叫蔺相如的就自告奋勇,愿意出使秦国。如果秦国老老实实以城换璧,还则罢了,如果秦国使奸耍诈,他发誓定要“完璧归赵”。赵王欣赏他是条汉子,派他担任使者去往秦国。

蔺相如来到秦国把“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一见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压根不提十五座城池交换的事,蔺相如看在眼里,他觉得秦王没有诚意,于是灵机一动想了一计,他上前对秦王说:“大王,这块和氏璧虽好,但有一处小小的瑕疵,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让人把璧还给蔺相如,蔺相如持璧在手,退步倚柱做欲摔状,对秦王说:“大王说要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本来我们赵王是不相信的,是我对赵王说秦王是个讲信用的人,赵王才派我来把和氏璧献给大王。但我看大王的确没有诚心用城换璧。现在玉在我手,如果大王硬要逼我,我的脑袋和这块宝玉将一同撞碎在这根柱子上。”

完璧归赵

秦王见状想让人夺璧,又怕蔺相如摔坏了宝玉,于是假惺惺的让人拿来地图,指了十五座城池说都划给赵国了。蔺相如知道秦王划城是诡计,和氏璧绝不能脱手,于是他又想了个缓兵之计,请求秦王斋戒五日,再接受这块宝玉。秦王见蔺相如态度坚决,也就同意了。

蔺相如一回到公馆,立刻着人乔装带着和氏璧偷偷从小路潜回了赵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完璧归赵”的故事。围绕着这块和氏璧,这个故事讲述了人性的贪婪,赞颂了蔺相如临危不惧、大智大勇的精神品格。

关于和氏璧的故事远没有结束。据说后来秦国还是得到了和氏璧。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还流传一种说法: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后,命玉工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皇帝的玉印。这样,和氏璧就成了传国玉玺。代代相传。

秦始皇

据《史记》记载: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婴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宝”。到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隋亡后,御玺被隋朝萧皇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御玺归唐。五代时,天下大乱,流传的御玺不知所终。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都认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玺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王莽篡汉时,曾派人向自己的姑姑汉孝元太后王政君索要传国玉玺,当时王政君大怒将玉玺砸在地上,致使传国玉玺还崩碎了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

和氏璧的故事:中国古代最神秘的一块宝玉,最终下落成为谜团

从此以后,随着朝代更迭,关于传国玉玺和氏璧的记载屡见不鲜,如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唐代李白在《古风》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的诗句。

相传最后一个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他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传国玉玺和氏璧神秘失踪,最终下落成为谜团。

宝石和翡翠的区别

貔貅怎么分公母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