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十七帖》中的“王法”:揭秘横势与圆转的独特艺术

05-17

《十七帖》中的“王法”:揭秘横势与圆转的独特艺术

隶意密布的圆转点画

这里所讲的圆、转主要指在点画的中间环节上,或连或接,或引(篆引)。

王羲之十七帖中国碑帖名品24译文注释繁体旁注草书毛笔字帖书法
¥30
购买
王羲之十七帖高清彩色放大本著名碑帖繁体旁注草书古书法毛笔字帖
¥43.8
购买

《十七帖》中的圆、转呈现出一定的趋向性。这种趋向性主要表现在点画的就势相连中,其完成的动作或方法呈现出一定的态势。由于《十七帖》中的字形偏“扁”,所以圆转笔画也在这样的势态下表现出一定的趋向性。

主要是受“隶书”影响而趋“横势”。如图中“计”、“别”、“时”、 “书”、“增”、“叹”、“雪”、“所”、“无”、“如” 等等,一些收笔的笔意及圆转的笔画在这些带有隶意的结构中呈明显的“横势”,尤其是“横”向中圆转笔画,向右或右下角“拉”或“甩”,用腕、肘的动作较多。

关于横势,敬请参阅前文:书法寻古:“横势”探微

圆中带折,折中兼转。折笔中少跌宕之气,大都呈平和之意。这种平和之气也与横向拉转的意识有关,与隶书的横势相关。

但是,总体上似乎是折多,圆少。折处似乎有“楷法”,有顿挫之感,但这又不是由顿挫来完成的。

不少作者在临习《十七帖》时为了在形态上与原帖一致,不惜牺牲草书用笔,加入“楷书”中的顿挫用笔,这是不对的,尽管形态上很像,但失去了草书的笔意、神采。

这种在圆中带折的“楷法”之感,是由微妙的使转来完成的,是由手指和手腕的巧妙配合中灵性地完成的,甚至还用上了肘,是指、腕、肘三个关键部位作用于毛笔的结果。这种书写习惯和笔意在唐以前的行书中也可以看出。

我们现在的书家在书写行草书时,用笔常常受到楷书用笔的制约,所以,古意不足,“楷前行书”和“楷后行书”的书写方法是不同的。

也由于用腕、肘行笔,所以,较为厚实而笔画呈空灵之感。而《书谱》中,孙过庭在书写时的“用指”动作较多,上下的振动感明显。

这种圆转也不同于《寒切帖》。《寒切帖》也是纯草书,但没有被收入《十七帖》。我们从《远宦帖》、《寒切帖》的比较中就能发现它们的异同。

而且,《十七帖》中的其他帖也与《寒切帖》不同,而与《远宦帖》相一致,这是否会是《十七帖》组合者的用意呢?

圆转处锋势平缓,没有锐气(保持隶意的结果),所以,这种用笔隐含着中和之意。

这种“用腕”圆转、甚至“用臂”圆转的笔法与当时人们的坐姿也有着一定的关系。晋唐时期文人书写与唐以后文人的书写习惯是不同的,由于坐姿的差别,导致了用笔的不同。

今天我们的书写姿势很容易导致在执笔上出问题,加上“用指(捻管)”较多,引起笔尖上下震动。这种动作对点画及短笔画的书写有一定的好处,但对使转等动作的完成就极为不利,易产生“偏锋”,尤其是在完成长线条的过程中极易造成扁形的线条,从而失去线条的弹性。

古人是悬肘悬腕,席地而坐,所以,在书写圆转点画时,与其说是使转,还不如说是“引笔”也即篆书中的“篆引”。所以,《十七帖》中的圆转笔画力度大,有厚实感,不飘滑。

可以说,篆隶用笔在该帖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这一点在临习中应加以重视。

但其实,关于篆籀笔法,可学习《南宗笔法十式》 。《南宗笔法十式》与当代所有培训班所讲之“笔法”,完全不同。《南宗笔法十式》看似与写字无关的用笔方法,其实笔笔皆是使转。这些简单至极的用笔,其实却能在实际书写中可以千变万化。练熟之后,运用到魏晋古帖,驾轻就熟、轻而易举。

因此,笔者诚意建议希望学习真正笔法的书友,选择《南宗笔法十式》,以此作为敲门砖,打开魏晋之门。

和田玉手镯

女人戴红玛瑙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