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中国瓷器:探索传统器型

04-24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这一时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艺发展,东汉时期北方人民南迁以及厚葬之风的盛行的基础上,以中国东部浙江省的上虞为中心的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

一、中国古代瓷器常见器形

中国古代瓷器不仅数量众多,釉色繁多,而且器形也是丰富多样。常见瓷器的器形也是瓷器鉴定中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

常见的瓷器器形主要有碗、盘、壶、罐、瓶等主要几大类。

二、种类繁多的瓷碗

我国古代瓷碗的种类根据时代不同,其形制和风格也有所区别。

1.笠式碗:又称之为斗笠式碗、草帽式碗等。始烧于五代,且是五代和宋代比较流行的一种器形。通常为大敞口,斜直腹,小圈足,非常有特色。

2.葵口碗:是北宋时期非常常见的一种器形。因碗口为四、六、八瓣葵花式样而得名。

3.卧足碗:流行于金代,明清时期较为常见。因碗底有卧足而得名。卧足是指底足向内凹陷,呈馒头状,向碗心鼓起,像一只倒扣的锅,又名“釜底碗”。

4.折腹碗:又名为折腰碗。敞口,浅腹,口与腹部之间呈内弧形,底与腹部呈外弧形,两个圆弧之间有明显的折角,小圈足。出现于唐代,盛行于元代中期。除“折腰”外,其还具有足外撇,足壁厚,足内底有凸起的乳钉等特点

5.鸡心碗:一般是敞口,深腹,内底下凹,外底凸出如鸡心状,有白釉刻、划、印和青花描金等装饰,青花器外壁多饰有条形莲瓣纹饰。是明永乐、宣德年间流行的碗式,永乐鸡心碗多呈单体细长的莲瓣,宣德鸡心碗多为双层短宽的莲瓣,清康熙、雍正多有仿制。

6.净水碗:是明末清初时期非常流行的一种器形。净水碗一般是佛教供器,民间较为常见。

7.墩式碗:是明洪武时期开始流行的碗式,下腹丰满,中心偏下,稳重大方,器壁墩厚,故名。

8.盖碗:碗有盖并可盖合于碗口者,具有保温、防尘、美观等优点。器形有撇口式和直口式等,腹部下收,圈足。盖有两种,一种盖小于碗口;一种盖大于碗口,较“天盖式”。

9.高足碗:因碗腹下有高足而得名。有古籍言,五代时始有高足碗。但未见实物,只见碗底底部写有高足碗者,但碗足并不高。元代瓷器中常见高足碗

三、盘型:

1.攒盘,是由各种形式和数量不等的小盘拼凑而成的餐具。攒盘始于明代万历时期,清代康熙时期最为流行,直到晚期时期仍然有生产。攒盘以粉彩、五彩和三彩器较为常见。一组攒盘的组成,最多可达20多个,最少也有5个,可以组成各种花形、圆形、四方形、八方形等多种样式。

2.花口盘:因盘的口部像开放的花朵而得名,常见菊瓣盘和莲瓣盘,边沿的起伏较大。菊瓣盘因盘身由菊瓣纹组成而得名。莲瓣盘从盘口到盘身由若干个莲瓣纹构成。

3.高足盘:隋代就有了关于高足盘的记载,古代有人把它叫作浅盘圈足豆。隋代之后数量锐减。清代中晚期,高足盘突然多起来,但与隋代差异很大,故有学者认为,清代高足盘是由明代的高足杯和高足碗演变而来,与隋代高足盘渊源不大。

四、民族风情浓郁的各式壶

1.僧帽壶:多为圆颈、鼓腹、圈足,自口沿到腹部设有一曲柄,相对处有流,顶部形状很像僧帽,向柄的一边峻高,向流的一边斜矮。始于元代,因形似如僧帽而得名。元代僧帽壶给人一种稳重敦实之感。明代僧帽壶颈部较粗,壶流也较元代长。清代僧帽壶总体不如明代造型优美,而且壶颈略高,壶流较明代还短。

2.贲巴壶:是我国藏族人民的一种法器。清代非常流行这种器形。常见的贲巴壶主要是青花和斗彩品种。

3.执壶:最初是由青铜器演化而来。唐代中晚期非常流行。执壶的出现基本取代了鸡首壶和凤首壶等。

4.鸡冠壶:是辽代非常典型的一种民族风格壶式器形。它是由北方契丹民族日常盛水的皮囊逐渐演化而来。

5.鸡头壶:是三国末年至西晋浙江越窑、瓯窑创烧产品。圆腹,肩部贴一鸡头,小而无颈。壶嘴有的可通,有的是实心的。壶肩部有系,小平底。唐代以后鸡头壶渐渐消失。

6.投壶:古代士大夫宴饮时,按次投矢入壶,以定胜负,负者罚酒。器形为圆口,直颈,圆腹,圈足,颈两侧有对称的双贯耳,颈至腹部凸起三组弦纹装饰,俗称“弦纹瓶”,为室内陈设品。宋代官窑、龙泉窑均有烧制投壶。

7.盘口壶:是三国至隋代流行的瓷质盛贮器,因口沿外折成盘状而得名。盘口壶由口、直颈、腹、系组成。

8.唾壶:卫生用具之一,是承唾液的容器。三国两晋时期的青瓷唾壶,大口,圆球腹,高圈足,器形有些像樽。以后逐渐演变为盘口,扁圆腹,平底,假圈足。南北朝时,有的唾壶还配有盖和托盘。宋代龙泉窑、定窑、越窑都有唾壶传世,器形为盘口,扁圆腹,浅圈足。

9.扁壶:两侧有双耳或四耳,以便穿绳提拿或携带,造型是由游牧民族盛水的皮囊演变而来。扁壶是西夏瓷器中比较常见的器物,元、明、清时期的扁壶腹部正反两面各有一圈足,背面圈足起放置平稳的作用,正面圈足有对称和加固胎体的作用;有的只有一侧有圈足,有的小型扁壶没有圈足。

10.提梁壶:因肩部有高耸的提梁而得名。明隆庆官窑所制青花器物浑圆,尤以提梁壶最著名,明万历提梁壶,一侧内面有一凸孔,有门窗形壶柄,便于穿系兽钮壶盖。

五、最早出现的罐

罐这种容器最早可以追溯至遥远的新石器时代。汉代开始有瓷罐。罐的形制十分丰富,纹饰也非常精美。

1.天字罐:是明代成化时期出现的一种斗彩盖罐,由于罐底有青花“天”字款而得名。这种天字罐十分名贵,尤其是清代的康熙和雍正时期仿制最多。

2.瓜棱罐:最早见于宋代,明代广为流行。瓜棱罐因罐身如瓜棱形状而得名。尤其是嘉靖和万历时期烧造的瓜棱罐数量最多。

3.谷仓罐:早期又称五联罐,是东汉时期墓葬中常见的明器,器形为置于中心的大罐肩部或周边附堆4个小罐或壶,腹间不相同。五罐有耳或平底无耳,盖钮有双线鸟形钮和半环钮两种,盖和腹有密集的细弦纹。

4.将军罐:因器盖颇似将军的头盔而得名,是明清时期的罐器之一。将军罐出现于明末,器形较为拙、矮。清顺治时基本定型,器形为直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部渐收,器多高大,多为通体浑圆,平底无釉。康熙时,将军罐广为流行,罐体浑圆,拉长颈部,展肩提腹,收紧圈足,显得挺拔向上,气魄宏伟。

5.壮罐:是明代官窑创烧的一种罐式,器形为草帽式圆盖钮,广口,口径与底颈相仿,短直径,腹呈高形圆筒状,圈足。

六、形制丰富的瓶

1.尖底瓶:是新石器时代的汲水器。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中均有出土。

2.天球瓶:始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景德镇窑。由于腹部浑圆而得名天球瓶,小口,短颈,假圈足,砂底微凹。多为青花,以海水龙纹为贵,是受西亚文化影响极深的一种瓷器造型。从永乐时期开始成为观赏式瓶,明代各朝均有烧造,尤其是清代雍正和乾隆时期更为盛行。除了传统的青花外,还有五彩、斗彩、粉彩等彩绘品种。

3.玉壶春瓶:创烧于北宋时期。玉壶春瓶的品种十分丰富,主要有青花、五彩、斗彩、粉彩、釉里红等。其基本造型是由左右两个对称的“S”形构成,线条优美柔和,当时是一种装酒的实用器具,后来逐渐演变为观赏性的陈设瓷,是中国瓷器造型中一种典型器形。

4.转心瓶:又名“镂空转心瓶”,腹部玲珑剔透,两面洞见开光,腹内装有一个能拨转的小瓶,可随外瓶底心上的鸡心钮与内瓶底心上的鸡心槽相合而转动。它是清代宫廷非常流行的一种观赏性器物。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内瓶往往用粉彩描绘出风光、婴戏等图案,外瓶与内瓶相对应的位置镂空处理,转动时内瓶时可以通过外瓶的镂空部位看到内瓶的画面,非常新颖奇特。是清乾隆景德镇窑所创瓶式,专供宫廷使用,数量极少。

5.棒槌瓶:是清代康熙时期所创烧的一种新器形。棒槌瓶有软硬之分。软棒槌瓶,是指雍正初期所烧制的一种器形。

6.双螭瓶:创烧于北朝时期,流行于隋唐。它的特点是长颈,溜肩,双腹并联。

7.宝月瓶:亦称“抱月瓶”,小口,直径,侧颈双耳,以瓶腹似圆月而得名。它是明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常见器物之一。清雍正、乾隆也有仿制,多为青花。

8.葫芦瓶:因瓶体似葫芦而得名。因与“福禄”谐音,被古人视为吉祥之物,历代多有制作。明清两代,葫芦瓶的样式更加丰富,有方、圆、上园下方、多棱形,多小口,短颈,瓶体由两截黏合而成

9.胆式瓶:多为口颈相连,颈较长,肩以下渐硕,腹下部丰满,因瓶体之形似垂胆而得名。始流行于宋代。主要用于插花。明清时仍大量制作。

10.蒜头瓶:是仿青铜蒜头壶而制,口部似蒜头,长颈,腹部像油锤,圈足。

11.赏瓶:是清雍正景德镇窑所创新的瓶式,圈足,撇口细颈,附弦纹圆腹,腹部绘缠枝连纹,颈部绘青花蕉叶纹,取其“清廉”之义。雍正赏瓶,传世品甚少,乾隆起各朝均有制作,传世品较多。从乾隆起,常见两种器形,一种是肩部有两道凸起的弦纹,一种肩部无装饰。

12.象腿瓶:在清初叫“一统瓶”,有“大清一统天下”的寓意。多为广口外撇,短颈,肩部款与口相若,平底,身如直筒,整个器形如粗壮的象腿。

13.灯笼瓶:是清乾隆流行的瓶式,圆筒式腹,短颈,因形似灯笼而得名。传世品以景德镇窑制品。

14.双联瓶:是传统瓶式之一,制坯器时将两个瓶体合在一起,为一个内膛,又叫“合欢瓶”,有和合吉祥的寓意。清乾隆年间流行双联瓶,有许多不同的式样。常见的式样是两器腹或是从口部至圈足连在一起。以粉彩、珐琅彩制品为佳。

15.油锤瓶:为清康熙年间所创烧的瓶式,因整体造型似轧油用的圆锤而得名。小口直径,口径相连呈管状,腹部浑圆。以青花和单色釉器居多。

16.琮式瓶:为南宋官窑、龙泉窑仿西周玉琮并加以变化而烧制的瓶式,在器形上各有特点:官窑琮式瓶,瓶体短硕;龙泉窑琮式瓶,瓶体瘦长,圆口,方身,直腹,圈足,器身四面以凸起的横竖线纹为装饰,口与足大小相若,器身四面还有八卦纹。

17.梅瓶:多为短颈,宽肩,圆身,至颈稍细,小口外卷,平底,足外撇的形式。宋代北方名窑生产的梅萍肩部丰满,颈部瘦削,形体修长,秀丽挺拔。南方生产的梅萍略显矮胖,肩部溜圆。元代梅瓶小口外折,短颈上窄下宽呈梯形,肩部比宋代梅瓶更为丰满,颈部也随之增大,至足部微外撇。明永乐、宣德梅瓶,小唇口微外撇,短颈微束,丰肩,腹以下渐收敛,给人敦厚稳重之感。清代梅瓶口部增大,肩部加宽,常有附加装饰,除了仿永乐、宣德时的造型外,更有所创新,式样繁多。

玉扳指

蒙顶黄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