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Tiffany Wonder如何利用‘可望’概念塑造令人‘渴望’的品牌魅力

06-06

Tiffany Wonder如何利用‘可望’概念塑造令人‘渴望’的品牌魅力


1960年,十月的一个星期天,晨光拂晓,第五大道。奥黛丽·赫本开启了电影《蒂芙尼的早餐》的首个拍摄日。大街空荡,纽约即将苏醒。她跟随剧本走入了影片中——她是霍莉·戈莱特丽,乘坐的的士驶入大道,路过店面,停靠在路边的车站旁。她没有即刻走向店门,而是抬头望向那块招牌——Tiffany。


她享用着手中的早餐,透过橱窗欣赏店中珍宝,然后收获片刻的心灵慰藉。它们如此贵重和纯粹,仿若通往爱、梦,与希望。赫本那双剔透、渴望的双眼,命中每位从二战中缓过神来的民众,命中时代的靶心。


奥黛丽·赫本佩戴着镶嵌于 Ribbon Rosette 缎带设计项链的

“The Tiffany Diamond”蒂芙尼传奇黄钻



电影海报中,赫本佩戴着的正是声名斐然的“The Tiffany Diamond”蒂芙尼传奇黄钻,世界上最大、最璀璨夺目的黄钻之一。这一幕向纽约乃至世界耀目地宣告蒂芙尼创造的奇迹:它就是渴望的具象化。


正如奥黛丽·赫本在大众流行文化中的地位一样,似乎很难再有一个珠宝品牌能够像蒂芙尼一样,通过《蒂芙尼的早餐》这样的电影留下恒久远的影响力——它的品牌文化已经渗透进大众流行文化,它的品牌故事已经融入纽约气质,并与之相互影响。



「Tiffany Wonder 蒂芙尼瑰丽绮境」展览


蒂芙尼是如何做到的?


Tiffany & Co. 蒂芙尼于今年四月至六月,在日本东京TOKYO NODE艺术画廊举办展览“Tiffany Wonder 蒂芙尼瑰丽绮境”。从这个蒂芙尼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展览中,我们发现了答案——蒂芙尼是一个会讲好故事的奇迹制造师。


而我们,正是在无数的“可望”之物中,看到了自己的“渴望”,看到了那些“可望不可及”。在关于“奇迹”的叙事中,蒂芙尼打造了属于它的奇迹。



这次的故事让我们从结尾开始说起。


进入最后一间展厅,四周是黑色的展墙,挑高的展厅从上至下挂着层叠的帷幕,其上投影如同黄钻的切面。展厅最中央伫立着一个展台,如同空旷的矿洞中,这颗“The Tiffany Dimond”蒂芙尼传奇黄钻悬浮于中央,向四周折射出黄钻的璀璨火彩。


在这次展览中,“The Tiffany Diamond”作为压轴珍品,全新镶嵌致敬蒂芙尼专属传奇设计师让·史隆伯杰(Jean Schlumberger)的“石上鸟”(Bird on a Rock)设计,再次焕新面貌。历时逾2000小时制作,黄钻被全新镶嵌于五只钻石之鸟间,镶嵌了总重超75克拉的钻石与10颗粉色蓝宝石。展厅空间中环绕着海浪般高潮迭起的配乐,就像五只钻石鸟衔着传奇黄钻越飞越高。


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 你知道,这不是故事的结束,而是开始。


点击切换图片

「蒂芙尼传奇黄钻」展区



这就是这场“Tiffany Wonder 蒂芙尼瑰丽绮境”奇迹之旅的盛大结尾,但“The Tiffany Dimond”从来不仅是华丽的谢幕,蒂芙尼创造奇迹的故事,正是从这颗宝石以及它背后蕴藏着的艺术理念开始的。


原石切割,一言以蔽之,是材料与造型的博弈。蒂芙尼的宝石叙事告诉我们,克拉重量并非唯一追求,人类的灵光才是点石成金之术。187年里,蒂芙尼的艺术远见并不为克拉重量所动摇,对顶级矿石和美学属性一以贯之的追求是它的品牌基石。


赫本佩戴的黄钻现世于1877年的南非金伯利钻石矿。被宝石学家、矿物学家乔治·弗雷德里克·坤斯(George Frederick Kunz)以1.8万美元购入蒂芙尼时,它尚有287.42克拉,但在反复推敲一年后,为追求极致的视觉效果,坤斯不惜将黄钻切磨掉过半的重量,从而成就了当今的镇店之宝、品牌钻石工艺的至高代言——“蒂芙尼传奇黄钻”,它重128.54克拉,拥有着82个璀璨切面。要知道,一枚常见的钻石往往只有58个切面。


迄今为止,它仅为四位传奇女性加冕,其中包括谢尔顿·怀特豪斯女士、奥黛丽·赫本,以及美国歌手Lady Gaga、Beyoncé。


“The Tiffany Diamond”蒂芙尼传奇黄钻

黄金,铂金,钻石,粉色蓝宝石

1878年(蒂芙尼传奇黄钻)2022年(镶嵌)



实际上,传奇黄钻仅是蒂芙尼珠宝帝国的“猛将”之一。创立以来,这家珠宝商孜孜以求着宝石原材料。回到19世纪下半叶,蒂芙尼在业内率先设立的“首席宝石专家”的职位,只为将“寻宝工作”抬至首要高度。


蒂芙尼的品牌基因来自于不断创新的美国文化与纽约精神。此前,美国珠宝行业仍需仰赖自欧洲越洋而来的舶来品。二月革命,王权衰落,蒂芙尼便大举采购皇室成员与名贵们抛售的珠宝,数十载后,在乔治·麦克卢尔担纲首任首席宝石专家时,他仍筛选着欧洲皇室的二手货源。这也一度是美国珠宝业的现状。但当世界的镁光灯倾移到这个国度时,蒂芙尼把握住了机会:美国人自豪于“美国制造”,“镀金时代”的望族对本土珠宝的需求日益高涨。


乔治·弗雷德里克·坤斯的上任更如一柄利刃搅动了美国珠宝领域,他独到的目光将蒂芙尼对彩色宝石的探索引入更高层次,为品牌奠定了传奇的基调。除那颗闻名遐迩的传奇黄钻外,坤斯前后于美国蒙大拿州购入产地的蓝宝石,蒙大拿蓝宝石;随后,他在加利福尼亚州发现的紫锂辉石(Kunzite)、于非洲马达加斯加岛觅得的摩根石也次第被纳入蒂芙尼宝石库,而后者得金融巨鳄J.P.摩根青睐,从此以他的姓氏冠名。继而将坦桑石与沙弗莱石引入于世,则是蒂芙尼在20世纪中期迎来的大事件。





从上至下 从左至右 依次为:

18K黄金镶嵌蓝宝石、珐琅及彩色钻石;

铂金镶嵌钻石及摩根石项链;

18K黄金和铂金镶嵌紫锂辉石项链;

18K黄金和铂金镶嵌黄钻、白钻、

祖母绿和坦桑石胸针;

让·史隆伯杰高级珠宝系列

(Jean Schlumberger by Tiffany)

18K黄金铂金镶嵌沙弗莱石和

钻石咖啡豆造型胸针;



除了直接呈现璀璨瑰奇的宝石作品之外,蒂芙尼更是把寻宝故事具象化呈现于展览现场。展区特设了一个小房间,人们可以从窗口看到钻石打磨的工艺。在这里,钻石工匠 Neil 向我们介绍并展示了打磨切割钻石的工艺。


转盘左侧斜伸出一个形似黑胶唱臂的手柄,Neil将原石固定在手柄尖端,将夹着原石的手柄压向超高速转盘,并时不时抬起,用放大镜检查原石的状态。唱针与唱片,原石与转盘——这一系列操作就像播放一张黑胶唱片——只是这次,原石与转盘的摩擦播放出的是自然之美与匠心匠艺共谱的协奏曲。



上:Neil穿着绣有“Tiffany”的白色长袍

下:工作台的正中是一个用于打磨的超高速转盘



宝石与钻石的引力就像潮汐,不断有人奔向它,寻找它。引力的来源除了原石自身展现出的自然奇迹之美之外,也许我们也是在透过宝石,感叹人类对美与奇迹的追求,重新爱上人类本身。




除了宝石的奇迹故事,蒂芙尼的奇迹故事,亦是人物的故事。对于一个注重设计的珠宝品牌来说,还有什么比讲述传奇设计师的故事更合适的呢?让·史隆伯杰(Jean Schlumberger),既是奇迹之师,他本人的故事,亦如传奇。


那是1965年的一天。史隆伯杰手握蓝色天鹅绒盒,轻快地走进了蒂芙尼公司的沙龙。人们的目光注视着他。一枚绮丽璀璨得甚至可以称得上古怪的胸针躺于其中:一只由钻石镶嵌的小鸟站立在较它而言硕大的托帕石上,很是俏皮。这就是“石上鸟”(Bird on a Rock)——史隆伯杰的经典之作,更是蒂芙尼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30年后,在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让·史隆伯杰回顾展上,这枚胸针中的小鸟站在了“蒂芙尼传奇黄钻”上,可见意义之重。




左:让·史隆伯杰(1956年),由Cecil Beaton拍摄

右:“石上鸟”(Bird on a Rock)胸针



一枚“石上鸟”足以让他永存高级珠宝的名人堂,但史隆伯杰的贡献不止于此。正如展区“创意花园”之名,作为造梦之师的史隆伯杰,他的法式魅力、优雅风格、灵动创意,打造出了属于他的奇瑰花园——徜徉于上世纪30年代的欧洲,得著名时装设计师艾尔莎·夏帕瑞丽(Elsa Schiaparelli)相助,超现实主义浪潮为史隆伯杰加冕;年长些时远离名利场,异域风情又为他带来灵感,史隆伯杰经常前往巴厘岛、印度和泰国,在加勒比海瓜德罗普岛的宅院更令他能沉浸在大自然中。


1956年,蒂芙尼时任董事长沃尔特·豪温正式将史隆伯杰招至麾下,任副总裁,享有独属的设计工作室和沙龙,可随意调配全球最好的彩色宝石。在接下来20多年的蒂芙尼生涯里,纽约顶级名媛如温莎公爵夫人、演员如葛泰利·嘉宝成为他的忠实客户,肯尼迪总统亦为妻子杰奎琳购买过史隆伯杰的创作。


点击切换图片

「让·史隆伯杰的创意花园」展区

他们热爱的是史隆伯杰作品的奇趣和精美。“石上鸟”外,这位珠宝设计师还为蒂芙尼带来了 Plumes 羽毛项链、Thorns 荆棘胸针、Strawberry 草莓胸针以及 Fleur de Mer 海洋之花胸针等传世之作。此次,展厅“让·史隆伯杰的‘创意花园’(“Garden of Imagination”,Jean Schlumberger)将这三件珍宝集于一堂,“海洋之花”胸针借自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Rosemond Taylor)女爵士,荆棘造型胸针则是米莉森特·罗杰斯(Millicent Rogers)的购藏。


让·史隆伯杰的传奇往事延续至今,需归功于蒂芙尼广纳英才的策略——这是一家唯一以设计为导向的珠宝商,也是唯一一家推崇设计师才华、为设计师署名并致敬他们艺术成就的珠宝商。得益于对设计的持重,品牌史中从不乏驰名国际的珠宝设计师,他们就是蒂芙尼的“奇迹”之师。


展厅“绮境源起”(Wonder of Origin)与“绮境设计”(Wonder of Design)中的珠宝臻品均来自蒂芙尼古董珍藏库,呈现坦桑石、紫锂辉石等传奇宝石,亦含括天才设计师乔治·波尔丁·法纳姆(George Paulding Farnham)的兰花胸针、艾尔莎·柏瑞蒂(Elsa Peretti)设计的 Bone Cuff 手镯,以及品牌第二代掌门人路易斯·康福特·蒂芙尼(Louis Comfort Tiffany)创作的美杜莎项链。


点击切换图片

依次为:

让 · 史隆伯杰的作品:海豚胸针

乔治·波尔丁·法纳姆的兰花胸针

艾尔莎·柏瑞蒂的 Bone Cuff 手镯

路易斯·康福特·蒂芙尼的美杜莎项链

茱莉亚·曼森的蜻蜓胸针



另一个打造奇迹的人物就是路易斯·康福特·蒂芙尼。他将艺术的追求与远见从白墙空间与空中楼阁,引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或许可从一张流传颇广的照片中窥见几分: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盘腿静坐在素色方毯上,唱片机和书本散落周遭,室内空空荡荡,为数不多的家具之一是他左手旁立着的一盏木兰花图案的落地灯。它正是路易斯·康福特·蒂芙尼创办的蒂芙尼玻璃工厂于1910年左右出品的经典之作。


身为新艺术运动的领军人,路易斯·康福特·蒂芙尼曾游历诸国汲取灵感。当他从艺术“转行”珠宝业时,为蒂芙尼带来的就不单是最新潮的艺术品位,更赋予了品牌丰富的美学内涵。自珠宝艺术珍品到烛台、镜子、落地灯、书挡等生活杂物,路易斯·康福特·蒂芙尼诠释着新艺术运动的观念: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生活。



上: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与蒂芙尼落地灯

下:展厅中路易斯·康福特·蒂芙尼设计的灯具作品



传奇人物的故事少不了女性的身影。自“镀金时代”至战后,再到活力非凡的七八十年代,蒂芙尼紧紧把握着“纽约精神”。70年代末的美国,彼时女权运动高涨、“青年震荡”(Youthquake)愈演愈烈。蒂芙尼知道,更广大的女性群体欲借珠宝彰显个性,青年文化的雄起则迎来了更多潜力客群。时代变幻,权柄交移,艾尔莎·柏瑞蒂(Elsa Peretti)的舞台到来了。



艾尔莎·柏瑞蒂,图片来自蒂芙尼,由Jill Krementz拍摄



她是纽约时尚和艺术圈的活跃分子,时尚摄影师赫尔穆特·牛顿(Helmut Newton)是她的情人、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是她的好友、时装设计师侯斯顿(Halston)则是她的“死党”——柏瑞蒂是那个时代纽约的灵魂人物。而新时代的“设计灵魂”也由她续写:线条清晰亦流畅,风格凝练且摩登。她与蒂芙尼自1974年起达成合作,陆续推出 Bean Design 系列、Scorpion 系列,以及 Open Heart 系列等。


这些设计师的奇迹色彩,不仅来自于他们自身魅力所折射出的璀璨光芒,更来自于他们关于艺术与创意的灵光闪烁。每个珠宝设计本身就蕴含着高潮迭起的故事,蒂芙尼的“奇迹”,正是来自于“人”与“物”碰撞出的灵感火花。


一只蜂鸟飞入,奋力从土中叼出长虫。定睛一看,那“长虫”却是一条流光溢彩钻石项链


一座小型喷泉正汩汩流水。待走近细看,喷嘴流出的竟然是香甜的杜松子酒。


上世纪,纽约市民多少都被传奇橱窗设计师吉恩·摩尔(Gene Moore)的橱窗艺术“戏弄”过。这也侧面道明为何赫本所饰的霍莉·戈莱特丽会停驻在蒂芙尼的橱窗前,而非其他。相较之下,那些塞满了人体模型、定期更换背景墙的橱窗怎会如此乏味?毕竟顽皮如摩尔,用鸡蛋、树叶、花朵、沙土就能上演“超现实主义”大片,还因常以破碎的玻璃为题,并把“犯罪工具”小榔头留下,多次引得路人惊慌报警。


还有什么比珠宝橱窗更能引得路人脚步一顿,驻足观看的呢?——答案是发生“状况”的珠宝橱窗。展厅“梦幻绮境”(Wonder of Dreams)中的橱窗之一正展示了类似的场景:在手工吹制的巨大玻璃月亮之下,一条莹润的珍珠项链随意地躺在地上,一贯紧系的线被解开,珍珠从线的一端如同“落玉盘”般散落。这一橱窗复刻了吉恩·摩尔1956年的创作,融入了他从超现实主义艺术与达达主义运动中获取的灵感,创造出一种偶然与突发性,尽管橱窗设计元素简洁,仍旧呈现出令人着迷的视觉冲击感。



点击切换图片



展厅「梦幻绮境」的橱窗



这种冲突和对秩序感的破坏延续到了展区中的另一个橱窗:灰青色的山谷中延伸出破败的码头,闪耀着透蓝色的珠宝从残桥的尽头垂落,悬于水面上方,远处的山脊泛着粉橘色的落日余晖。吉恩·摩尔对闪耀与破败、美与毁灭的并置营造出一种令人出乎意料的诗意,这个系列亦开创了蒂芙尼打破传统的珠宝橱窗设计的先河。


事实上,这一橱窗致敬了吉恩·摩尔当年邀请美国艺术家罗伯特·劳森伯格 (Robert Rauschenberg) 和贾斯珀·约翰斯(Jasper Johns)的创作。谁曾想到,当时刚刚声名鹊起的两位艺术家,后来双双成为了改变美国艺术进程的关键艺术家。蒂芙尼的橱窗艺术,正是以这种方式与二十世纪的美国艺术史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蒂芙尼一贯追求极致,将为宾客营造极致体验感的追求写入品牌DNA。对于橱窗,沃尔特·豪温曾向摩尔赋予如下使命:“我希望你据自身品位尽可能令橱窗变得美丽。最重要的是,不用试图出售任何商品,我们会在商店里处理这件事。”


供职于蒂芙尼39年,吉恩·摩尔打造了5000多个橱窗设计,与他合作的艺术家均是纽约艺坛的大人物,譬如安迪·沃霍尔、罗伯特·劳森伯格与贾斯培·琼斯。除此之外,摩尔还与蒂芙尼一起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等机构做橱窗展示项目——他借橱窗自由灵动地讲述着品牌故事,更将橱窗的存在从单纯的展示价值提升为艺术价值。



点击切换图片



吉恩·摩尔早期橱窗作品



今年三月,蒂芙尼以吉恩·摩尔的杰作为灵感,由屡获殊荣的摄影师兼导演 Dan Tobin Smith 执导,发布“爱,始于1837”(With Love, Since 1837)全新广告大片,旨在颂扬爱、工艺与传承。这一次,品牌经典作品重回聚光灯下,Tiffany Lock、Tiffany T、Tiffany Knot、Tiffany HardWear、Sixteen Stone 十六石,以及 The Tiffany® Setting 六爪镶嵌钻戒被重新演绎,置于形如橱窗的场景内。借鉴摩尔钟爱利用日常物与简单材料的设计手法,与作品互动的是 Dan Tobin Smith 打造的轻盈、简约的雕塑。


蒂芙尼为宾客打造极致体验,亦体现在了蒂芙尼的手工雕刻师上。在一间展厅的两侧设有两个工作台,其中之一坐着 Richard Ruocco,一位为蒂芙尼工作了35年的手工雕刻师。作为蒂芙尼12位手工雕刻师的一员,他的日常工作是为订婚与结婚戒指镌刻名字与日期。这一工作要求独到的审美、极熟练的技艺,以及长久的训练时间与工作经验,才能够当场镌刻出客人提议的任何图案与姓名——鲜少有品牌敢于付出这样高的人才成本。



展区中,手工雕刻师 Richard Ruocco 的工作台



Richard Ruocco 的工作台上摆放了许多作品,其中一幅镌刻在心形银色面板上的荷叶小画展现了他的镌刻匠艺与美学。


他说,灵感来源于东京的好几个公园,“这种艺术最疯狂的一点是我可以带着这些工具去到公园的中心,我不需要插头,不需要电,就这样刻一整天。”你可以轻易地从Richard分享时的自信语气、对视时眼神的跃动,以及镌刻技艺的熟练中,感受到他对技艺的着迷与真心。


当自然的鬼斧神工走入人们的生活,与人类匠艺的巧夺天工相遇,当无数爱的瞬间通过镌刻在戒指上的名字定格成为永恒,这何尝不是一种创造绮境,打造奇迹呢?




让我们将时钟拨回1837年。此时的美国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交会时刻。对敢于创业的人而言,这正是经济崛起、播种奇迹的年代。


这一年,蒂芙尼的第一家商店在纽约百老汇大道和沃伦街的一栋小楼中正式开业。蒂芙尼在创立初期的定位仅是向上层人士销售“高级杂货”——由老蒂芙尼挑选的那些从亚欧远渡而来的折扇、雨伞和瓷器。那么这家“杂货商店”如何历经多次战争与金融危机而屹立不倒,并成为首屈一指的顶级奢侈品店?


蒂芙尼的 DNA 根植于“美国梦”的血脉里。采购欧洲王贵的珠宝,让它变为美国拥有钻石最多的公司、当之无愧的“钻石之王”。这时起,蒂芙尼才将业务重心转至以钻石为核心的高级珠宝,它要成为“镀金时代”的美国梦。随后,搭建珠宝产业链、垂直整合供应链,蒂芙尼拥有了“美国制造”的资本,然后便是卓越的设计师与顶级珠宝于不同时代谱写的传奇。


点击切换图片



蒂芙尼为不同比赛打造的奖杯与奖牌



殊荣数不胜数。除了获得荣誉,蒂芙尼更是在荣誉的颁发与传递中,讲述关于欢愉与喜悦的故事。


同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腾飞。从那时起,蒂芙尼开始为重要体育赛事的优胜者设计、制作银质奖杯——它要深入,再深入至这个国度令全民向往、热血沸腾的场景中,并为胜出者加冕,为乐观和自由喝彩。1967年,蒂芙尼受邀为NFL®超级碗®设计文斯·隆巴迪奖杯(Vince Lombardi Trophy);1987年,它开始为美国网球协会(USTA®)历届美国网球公开赛打造冠军奖杯。如今,包含MLB®联盟主席奖杯(The Commissioner’s Trophy)与NBA拉里·奥布莱恩冠军奖杯(Larry O’Brien Championship Trophy)在内的65座冠军奖杯均由蒂芙尼出品。


蒂芙尼对流行趋势之敏锐独到,扎根美国文化的根基之深远,亦从一个出乎意料的展品中折射出来,几乎像是一个冷知识:皇后乐队前主唱 Freddie Mercury 的小胡子造型为人所熟知,而他所拥有的精致银质髭梳,正是来自做银器起家的蒂芙尼。



皇后乐队前主唱 Freddie Mercury

拥有的银质髭梳来自于蒂芙尼



“美国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代流动。187年以来,蒂芙尼所做,仅是跟随律动,以自身记录、加入至造梦的环节,传达着欢愉和希望,这也是品牌故事的起点。


正如展厅中央设置了一个可以360度旋转的转台,其上固定着几排观影座椅,在一个像旋转木马般有趣的影院中,观众可以欣赏四面投影中播放的与蒂芙尼相关的好莱坞电影片段。在这里,蒂芙尼就是趣味本身,就是喜悦本身,就是欢愉本身。蒂芙尼就在美国的中心纽约伫立着,如定海之针,只要它尚存在,那些渴望中的爱与收获的可能就存在。


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曾被问及“为何是蒂芙尼?”,作为作者,他在书中给出了答案——霍莉站在橱窗前,她想拥有的是昂贵的珠宝吗?是能够般配款款珠宝的上流身份吗?是理想中、传说里的不朽爱情吗?皆不尽然。她看到的是无限的可能性,因为蒂芙尼“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那里不会有任何坏事发生”。





撰文:于明祎、杨睿婷

编辑:杨睿婷


图片承蒙蒂芙尼提供

部分图片为编辑现场拍摄


品牌鸣谢

Tiffany & Co. 蒂芙尼

郑板桥书法作品欣赏

黄州寒食诗帖是什么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