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对于一些人来说,古代钱币也不是什么特别稀罕的东西,在一些资料上随处可以看得到。尤其是流传下来的一些铜钱,数量也是不少的。也有一些人把古代钱币拿在手上,看到上面的字不知道啥意思?本文我们重点聊一聊:“通宝、重宝、元宝” 到底啥意思?
大家记住,不管是“通宝”、“重宝”、还是“元宝”都绕不开的一个朝代-唐朝。唐朝才是它们起源的地方,从唐朝开始有了“宝”的叫法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其实我们古代最早期的古钱币的名称不叫“某某宝”,而是以它的重量命名:比如半两,五铢。半两咱好理解,那啥是五铢?
这类古钱币的名称来自于它的重量,比如五铢钱。五铢钱是计重钱中的一种,它是一种小面额的钱币,更加适合当时的商品交易流通。到底五铢钱有多重?比如:西汉一斤约为250克,一铢约0.65克,五铢约3.25克。那又为什么取名“五”呢?古代造字,把一看出起始点,把九看作是终点,五为中数,亦表天地人和。
每种钱币的名称都与它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有关系,到了唐朝古钱币的名称也发生了变化。从那时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了,而改称“宝”。就是我们最熟悉的“通宝、元宝、重宝”。而钱币前要挂上朝代的名称,如:南唐的“大唐通宝”、宋代的“太平通宝”等。
通宝是啥意思?可以先简单 地理解为“通行宝货”。“通宝”是一种钱币的名字,在我们历史上持续的时间很漫长,是从唐初至清末铜币的一种名称。提到“通宝”,我们不得不说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开元通宝”。字面意思:“开元”,指的是开辟新纪元。“通宝”意为通行宝货。
“开元”一词并不是在唐代才有,而是在东汉初年时就已经出现。东汉初期著名学者,史学家班固在他的文章中屡次提及“开元”一词。至于“通宝”一词,据说是书法家欧阳询首创,意为流通中的宝物,所以取名为“通宝”。
“重宝”这个名称相对于“通宝”来说,存在感还是比较低的。其实“重宝”和“通宝”性质差不多,都是古钱币名称的一种。唯一的区别在于:面值不同,“通宝”属于小额面值,而“重宝”属于中等面值。类似于人民币,小额面值(1元)与中等面值(50元)的比较。
最早的“重宝”当属唐肃宗时期的“乾元重宝”。先普及一下,什么是乾元?首先,“乾元”它是一个年号,是唐肃宗的年号,也就是公元758年二月—公元760年闰四月,3年左右的时间。“乾元”,就是乾之元,乾是天,元是始。乾元既是天道之始也代表着春天万物的开始,是一个美好的象征。
乾元重宝流通量很大,仅次于同时期的“开元通宝”,所以流传下的也很多。总体来说“乾元重宝”大致分为两种:
1.“当十乾元”,这种钱币重量轻,用材也小。直径2.7厘米,每文重1钱6分,即5克。
2.“重轮乾元重宝”,这种钱币要时间稍稍晚于“当十乾元”,它的特点重量稍重,用材相比较多些。它的直径3.5厘米,重3钱2分,即11.94克。
为什么叫元宝?查阅资料发现《宋史·食货志下二·钱币》记载:“初,太宗改元太平兴国,更铸‘太平 通宝’。淳化改铸,又亲书‘淳化元宝’,作真、行、草三体。后改元更铸,皆曰‘元宝’,而冠以年号。”,可见“元宝”同样也是古代钱币的一种,相比于“通宝”和“重宝”,它的面值更大和重量更重。“元宝”一般由贵重金属黄金或者白银制作成的,白银居多。
最早的“元宝”还是发生在唐代安史之乱时,当时的叛将史思明用销毁的铜佛铸造而成。面值较为珍贵,当时的价值对比是“开元通宝”的100倍。“顺天元宝”不同于“开元通宝”和“乾元重宝”,它流传下来的数量很少,尤其是背上有月纹及星月纹,光背者的更少。现在古董市场不少“老炮”弄了一些假的“顺天元宝”迷惑众人,其实真迹很少。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元宝”是那种两头尖尖,像船也像水饺的古钱币。其实“元宝”也有很多大量的“铜钱”形状,圆形方孔。虽然说“元宝”唐朝,而真正把这个名字叫响的应该是在元朝。在元朝,金银钱为“元宝”,银锭也称为元宝,凡重量达50两者,名曰“元宝”,也就是“元朝之宝”的意思。
通过本文以上讲解您会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古钱币的一种,而且都是起源于唐朝。那么通宝,重宝,元宝还是有着本质不同的。
总结:本文从古代钱币的历史文化出发讲解了“通宝”、“重宝”、“元宝”三者的概况和区别,希望朋友们能够学习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