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石的开采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唐代(618年一907年),唐代吴融的《太湖石歌》中有曰: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万古生幽石,铁索千寻取得来,奇形怪状谁得识。白居易在《太湖石》、《太湖石记》中,描述了太湖石的成因和形状特点。白居易《咏双石》诗曰: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白居易喜石爱石,却从来不藏石,虽为避与牛僧孺、李德裕的“牛李党争”而出于无奈,并借此明志:久宦苏州,不置太湖石一片。
牛僧孺和李德裕,二人同朝为宦,官至宰相,但牛李势如冰炭40载,惟爱石如一人。牛僧孺:治家无珍产,奉身无长物。而石此物独不廉让。牛僧孺曾颂一奇状绝伦太湖石峰曰:似逢三益友,如对十年兄。李德裕除了太湖石,还玩泰山石、巫山石等多个石种,他在《题罗浮石》一诗中写道:名山何必去,此地有群峰。每获一奇石,李都予以品题,并在石表镌刻“有道”二字。宋苏东坡“石文而丑”的赏石观,并开启了以石供佛的先例。杜绾的《云林石谱》体现了宋代文人赏石观的精髓。
明代林有麟《素园石谱》有曰: 平江(今苏州)太湖工人取大材或高丈一二者,先雕置于急水中冲撞之,久之如天成。或以熏烟,或染之色。可见之一,太湖石资源不足。可见之二,自然天成之珍贵。
元代是少数民族所统治,汉族文化严重脱节,奇石文化也受到断代式影响,只有部分民间爱好者零星赏玩,不成气候。清代也是少数民族的天下,但清政府汉化程度比较高,汉族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中华奇石文化也受益其中。但这时期太湖石没有新的资源开发,只是传承了历代遗石。清代主打石种是灵璧石和松花石砚。
解放初期,国家一穷二白,国民衣食甚忧,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玩石气候当然也无法形成。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人们在物质生活基本改善,精神生活需求日趋高涨。奇石盆景,园林绿化渐渐被纳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大漠奇石的面世,红水河奇石的发现与开采,南北奇石几乎同时盛行,奇石市场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奇石商业化发展迅猛。由于大漠石与水石系列石皮油润,手感细腻,色彩斑斓,一时间统治了市场占有率,导致太湖石仍然封尘。由于苏州太湖石已无开发资源,直至2010年以后,在广西市场发现了零星的本地太湖石,当时称南太湖石,或类太湖石。几年后,由于大漠石及水石系列价格炒到虚高,加上经济环境的影响,给太湖石回归市场等到了机会。村民探寻太湖石队伍逐渐壮大,发现太湖石资源一处又一处。从忻城、合山、迁江,到龙州、大新、宁明等等。目前量大质优的,当数龙州一带产出的太湖石。
太湖石除了传承历代赏石风格得到市场认可以外,其之性价比更胜一筹,可谓物美价廉。因广西太湖石产于深山里,交通不便利,开采难度大。加上环境保护意识渐渐提高,政府严格管控,杜绝大型机械进场挖掘。这样,产量很低,供应不足,导致了价格逐年攀升,现在能收藏一两件精品太湖石已很稀罕。
几年来,家装公司已把太湖石列入家装项目,计入家装预算范围,让太湖石从古代的官宦玩石,走进千家万户的寻常百姓家中。两年前,广西柳州已成立有太湖石协会,很庆幸太湖石在咱们这代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