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古代文人眼中的竹:从爱竹到竹刻艺术之美

03-22

古代文人眼中的竹:从爱竹到竹刻艺术之美

中国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是文化升华了文明,文人对文化传承及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自古文人爱竹,以其青翠挺拔,傲雪凌霜,四季常青被视为“岁寒四友”之一。这“四君子”乃梅、兰、竹、菊。梅的傲雪风骨,兰的优美伸展之姿,幽而不病;竹的无心却有节,轻而不佻;菊的丽而不娇,临霜而绽放,是谓气节。这四君子乃文人所追求的风骨。

竹在我们生活中的用途可谓丰富多彩:竹笋可入菜,竹竿可撑船,可做梯子,造房屋。竹可做家具什物也可装点园林。于竹而言,被做成竹简用来书写、记事是它不再是历史的过客,而是历史的见证者。商代时期其已被使用,到战国时期,竹简的使用变得十分广泛。《后汉书 宦者传 蔡伦》曾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

自古文人爱竹,诗词字画中有颇多用竹之题材,曾有郑板桥写下:“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样的诗句来赞誉竹的坚定不移的气节。文人的居室或书房中也有许多竹之器物用以赏玩使用。 为了使其更加有灵动的韵味,竹制品会用“留青竹刻”这工艺加以雕饰。

所谓留竹刻又称“平雕、皮雕”等,是中国传统的雕刻艺术。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雕刻出图案,是以竹子表面一层薄薄的朱青为雕刻图案对象,铲去图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作地。图案与地颜色相异,从视觉上给人一种立体及层次感。留青竹刻手艺是以江苏常州为最好。

留青竹雕的笔筒、臂搁、匣盒、扇骨等器物雕刻方法不仅精巧,而且竹器外表色泽莹润,可以经常抚玩摩挲。年代越是久远,竹肌颜色越是深沉,光滑如脂,温润如玉,色泽近似琥珀,同时图案部分也越清晰突出。

留青竹刻也讲究一个意趣,蜻蜓围绕,荷叶护莲蓬,生机盎然,在匠师们娴熟的雕刻技法下,可谓之藏玩皆宜。

明代,竹青雕刻技法日臻完善、纯熟。雕刻大师们通过对竹皮的全留、多留、少留,可以雕刻出深、浅、浓、淡的变化,如用墨与纸上,浓淡相宜,韵味十足。留青竹刻名家,从书画中汲取养分,将书法与绘画融于留青竹刻题材及技法中,从而创作出更多更精美的留青竹刻佳品。

到了清末,竹刻工艺日趋衰退,留青名家不多,佳作也较罕见。 20世纪中期,留青艺术家大多聚居上海,如江苏武进的徐素白、苏州的支慈庵以及无锡的张韧之等。他们在继承明、清名家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留青竹雕匠师以精湛的全留、微留、不留、多留、少留的技艺,使作品显出层次、明暗、浓淡,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珍藏价值,为历代名人雅士所喜爱、珍藏。

一向无肉不欢的苏轼也曾写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竹是内在的气节,它超凡脱俗,高雅清新。是谓最讲究在心,而非身外之物。

长毛哈巴狗图片

中国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