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机制铜元,大家都不陌生。清末民国时期大量生产,作为那个时候的主要流通货币。如今它的存世量特别大,到了随处可见的程度。数量多,材质并非贵金属这些原因导致了收藏铜元的爱好者不多。其实铜元里面也有高档品种,在收藏圈的热度不亚于其它藏品。今天要介绍的就是1911年铸造的大清宣统三年10文铜币,拍卖会上曾拍出39万的高价。
这种铜元正面上方有铸造年代宣统三年,中间标注十文面值,下方有换算比例,每百枚换银币一元。背面中心是珠圈龙,周围环绕大清银币四个字。整体构图简约大气又不失精美。
清朝的最后一年,也就是1911年,这种大清铜币总共铸造了9558万枚,大部分是红铜材质,少量黄铜。
大家不要认为接近一亿的铸造量很多,应该随处可见。举个例子,60年代的背绿水印一角,印刷数量3亿多枚,距今50年历史,有几位朋友见过实物?
大清宣三十文铜币只有一种样式,没有其它版别。收藏圈一般从工艺、品相、包浆、材质来给它们分类。
从工艺上可以分为样币和普制币。样币一定是全新模具,在完美状态下铸造的。有数量稀少,质量最优,完美保存等特点。机制币模具会随时使用磨损老化,十次冲压以后,再也生产不出样币那种状态的钱币。
这枚63分的大清宣三10文铜币样币,在拍卖会上39万成交。可以明显看出样币边缘凸起,字迹精美,龙鳞清晰,跟普制币有很大的差异。这种样币非常罕见,两枚在钱币博物馆,民间有据可查的有三枚,这是其中之一。
铜元从品相可以分为完美品、流通品和弱品。完美品必须币面整体可见,细节清晰完整,机器压力十足,没有损伤和锈迹。完美品不等于未流通品,模具老化后铸造的钱币,天生就达不到完美品标准。
流通品这一档分很多等级,一般以字迹和龙鳞的清晰程度来判断。字口清晰,龙鳞完整,没有锈迹的受欢迎程度高。
弱品就是严重磨损,边缘磕碰或者币面有硬伤,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样貌。这种品相收藏意义不大,少有铜元爱好者愿意收藏。
相似品相的铜元,根据包浆不同,受欢迎程度也略有差异。包浆可以分为三种,红铜色、红棕色和棕色。
由于红铜材质,红铜色就是它的原始颜色,这种包浆对保存要求极为严格,需要长时间隔绝空气,氧化区域超过币面15%就不能归为此类。
红棕色是大部分区域有轻微氧化,介于红铜色和褐色中间的颜色。
棕色包浆就是像巧克力那样的颜色,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才会形成这样的颜色。
完美品的红铜色包浆受欢迎,因为是原始颜色,形成条件苛刻,极为难得。流通品中几乎见不到红铜色包浆,棕色的巧克力包浆被大家喜爱。
大清宣三十文铜币还有一种黄铜材质的,这种材质的数量较少,不常见。大家可以看到,这枚黄铜宣三十文品相很好,还带底光。但是它的字口不平整,嘉禾纹路模糊,龙身细节不清。所以,黄铜的宣三十文数量虽然少,但是没有红铜受人喜爱,因为它的铸造工艺比较粗糙。
1911年铸造的大清10文铜币,拍卖会上39万成交,你见过吗?大家有什么疑问可以评论区留言。#收藏##钱币收藏##收藏课堂#
本文由品藏赏泉聊文化原创。关注我,带您了解更多收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