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白茶新手如何品鉴白毫银针的美妙?揭秘5大实用技巧

02-26

白茶新手如何品鉴白毫银针的美妙?揭秘5大实用技巧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之前在武夷山认识了一位新朋友。

他是茶三代,家里是做岩茶的。

大家碰在一块喝茶,闲聊期间,话题变了再变。

从茶水滋味感分辨,到岩茶白茶市场发展,再谈到白毫银针。

虽说那位朋友家里有做茶,但据他直言,平时喝白茶的次数真心不多。

就算有,也是别人送来的参考样。

多数是各种老寿眉、老牡丹。

喝白毫银针的次数,真心少。

他也是在前一年,第一次喝到别人送来的福鼎银针。

喝过一次后,总得来说,自己有些喝不惯。

因为茶水泡开后,有淡淡的竹叶水味。

微有些甜,不够香。

论滋味劲道感,他认为远不如岩茶水仙与肉桂。

喝着感觉柔柔润润的,茶味稍淡,不像喝足火茶那样痛快过瘾。

在这背后,固然有喝茶口味偏好影响。

但也许喝茶方式有关。

第一次喝白毫银针时,掌握这5点,更能顺利品出精髓。

《2》

一、泡茶前多看几眼干茶。

白毫银针作为白茶的门面担当,外在颜值很高。

纯纯都是芽,用料精致。

但大家别误以为,只要是芽头制成的,都能叫白毫银针。

这其中,另有三六九等划分。

要是不加分辨,看到茶就泡,很容易闹出误会。

曾经在朋友那,见过一款芽头很瘦的银针。

朋友称,卖家当时和他说,这是野生茶,纯粹深山荒野。

所以产出来的芽头,个头不大,但滋味感很强。

但后面才发现,泡出来也就那样,整体偏清淡,谈不上多好喝。

看到那款“瘦长芽”的第一眼,心底就明白,那位朋友被人给骗了。

这肯定不是荒野茶。

真正的荒野银针,白毫数量远比这款多,茶毫蓬且密,芽头底部还带有明显标志物——马蹄结。

反观朋友手中的茶,芽身偏长,不紧实。

扎根过茶山采茶一线的人都心知肚明,这是采自尾期的茶芽,芽头不饱满,更何谈丰沛茶味积累?

又何谈,泡出无比鲜醇味厚的茶味?

出现茶味偏淡的局面,也就不难理解了。

《3》

二、伸手捏一捏干茶。

初次喝白毫银针,当你将干茶拿到手后,不妨多停留一会儿。

除了用肉眼看芽头的粗细、长短、胖瘦外,还可以上手捏一捏。

首先,捏芽头中部。

优质银针,芽头紧实,不会有任何“虚胖感”。

内部直接由5-7层白毫层紧密包裹。

而那些已经开芯的芽头,伸手捏上去,芽头内会透出松隙感,品质不高。

其次,用指腹触摸针尖。

白毫银针的芽头尖端处,理应带有A4纸张边缘那样的锋锐感。

伸手抚过去,微带扎手感。

这是证明白毫银针干度的有效方法。

手感足够干爽,芽头内外烘干烘透的银针才能久存,才不会泡出“水味”。

最后,辨别白毫的蓬松度。

听多位福鼎茶农分享过,他们当地的银针,一大鲜明特色是白毫足够密,用手扣都扣不掉。

经过萎凋、干燥后,芽头表面的浓密茶毫纷纷支棱起来,拥有蓬松度,而不是服帖在芽头表面。

凭此,也能作为分辨银针干度的小技巧。

《4》

三、坚持沸水泡茶。

最开始喝白毫银针时,有不少人会照搬冲泡绿茶的思维。

直观感受是,用料这么嫩的茶,肯定不能随便用沸水去泡。

殊不知,事实恰恰相反。

泡白毫银针,可以放心用沸水。

因为银针的芽头构造特殊,内部结构类似竹笋,从外到内一共有5-7层。

因为在白毫银针的芽头内,由层层白毫守护,这些白毫拥有防水性,温水凉水难以渗透,高温沸水更能及时润透芽头,浸出茶味。

因为沸水能激发茶香。

白毫银针最具代表性的毫香,需要沸水助力。

高温沸水的影响下,白毫银针的高沸点茶香才能挣脱束缚,盈然而出。

如果因为不了解白毫银针冲泡要求,盲目降低泡茶水温,改成温水去泡茶。

70-80℃左右的温水,泡出来的茶香不显。

闻盖香也好,水香也罢,毫香、花香、笋香等系列鲜香,一概较为平淡。

同时,沸水不利于饱满充沛的茶味浸出。

泡出来的银针汤水,浆感不足。

喝进嘴巴里,偏薄、偏寡淡。

所谓的毫香蜜韵,全无踪影。

泡法不对,冲泡水温太低,很难让你喝准白毫银针的真滋味!

《5》

四、别用紫砂壶泡白毫银针。

泡白茶,尤其冲泡以鲜爽淳和著称的白毫银针,忌用紫砂壶。

紫砂壶的“粗毛孔”,容易吸附茶香。

经过热水温杯淋壶后,表面无釉的紫砂壶,内部的毛孔会缓缓舒张。

遇上盈然而出的花香、毫香、竹林香等系列鲜香,会趁机将不少香气吸附入内。

哪怕是用一把养好的壶泡茶,也不妥。

因为得考虑“一壶一茶”影响。

同时,还有“吐香”干扰。

万一在泡银针的同时,这把壶一边吸附茶香,一边将此前泡过其他茶的香气往外透出。

最终冲泡出来的茶汤,气息驳杂,很难感受到高山银针的纯正鲜爽本味。

冲泡白毫银针,最百搭适配的茶器,当推盖碗。

瓷质盖碗,包括白瓷盖碗、青花盖碗、影青盖碗、豇豆红盖碗等,一概皆可。

110毫升标准容量的盖碗,投入5克银针茶芽,茶水比例约为1:20。

搭配适中,更能得出极致风味。

《6》

五、啜茶感受厚度。

喝茶这件事,看似人人都会。

但若想品出精髓,则看重技巧。

很多新茶友在茶桌上一度纳闷过,为什么老茶鬼们喝茶,经常会发出声响,这多不文雅啊。

这得从“啜茶”这一做法说起。

所谓啜,即将热茶快速啜吸入口。

啜吸、啜饮时,茶水直接碰撞在唇舌上。

经过舌头的推动,茶汤能均匀遍布整个口腔。

能充分调动人体的味蕾感知系统,全方面感受个中滋味。

茶水啜吸入口刹那,似海浪拍打在礁石上。

惊涛拍岸,升腾出不少细腻水雾。

藏身在茶水内部的芳香物质,能随之充分激发。

能真切尝出茶汤的香、淳、细、柔。

啜茶时,还讲究慢啜。

放慢喝茶节奏,别急着大口吞,小口将茶水啜吸入口后。

让茶汤在舌面上稍微停留,大概停两秒、三秒。

用舌头掂量一番茶汤厚度,重点判断茶水是否拥有像米汤那样的浆感。

一啜、一掂,自然心中有数。

《7》

品茶,看重完整过程。

从赏茶开始,一路按部就班,慢慢摸索。

搭配出最适合的冲泡工具,不需太复杂,有盖碗、公道杯、主人杯足矣。

琢磨出最适宜的盖碗泡法,1:20的茶水比,沸水冲泡,不需洗茶,前6冲尽量快速倒出茶汤,后几冲尾水再酌情坐杯闷泡。

每冲出一道茶,第一件事要做的不是赶紧喝,而是趁热揭盖闻,感受缕缕温馨的盖香。

最后才是重头戏——品茶。

别大口牛饮,要小口细啜。

喝茶时,要保持适宜的节奏。

别太心急,要放慢来。

喝完杯中茶汤后,不妨留出余味感知时间。

待口中的留香、生津、回甘等余韵余声渐渐淡去,再继续泡下一道。

走马观花,不如细品慢赏,更解个中味!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沉香

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