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石说《弟子规》(下):百合版

07-27

石说《弟子规》(下):百合版

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生活富裕是否就是幸福呢?那么怎样知道我们是不是幸福的,很简单,看你的生命迹象是乐还是忧的。对此,曾国藩很有研究,他说:“盛衰在气象,气象盛、虽饥也乐,气象衰、虽饱也忧”。两种生命状态,乐,一定是幸福的,而忧显然不是。那么今天的我们是乐多还是忧多,有项数据可供参考:据国家疾控中心调查统计,今天的国民每八人中就有一人患有心理疾病,还有一部分人在努力地患病中。人们焦虑、不安、恐惧,而导致这些忧患源自两大危机两大缺失:其一是自身自信心的缺失,其二是人与人之间信任感的缺失。怎样找回我们的自信心与信任感这两信呢,我们的生命读本《弟子规》有方法。


13.立,立言守信。草花石上一顶天立地者,当是那一言九鼎之人。弟子规的“信”篇一开始就用了大篇幅的文字告知我们:话有大小多少轻重缓急真假善恶之分,告诫我们要出言有则、立言守诚,吾辈当细细读来。


14.齐,见贤思齐。草花石上这两人物,远离纷争,择一清修之地,此贤达之人矣,向他看齐即是。


15.励,德才皆修。曾子在《大学》里引《诗经》:“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即修习德学当如磨骨琢玉般勤励。几经玉化的紫蜡石上这位自信满满者,定是那心中早已抱定主意之人,唯德才皆修是也。


16.省,省察明善。墨画石上款款而立之人,一看就是一群谦谦君子,也定是一帮直谅益友。只是现如今太多三躁病患者,已很难沉静下来存省察之心,也就是非善恶难分了。


17.谦,惟谦知过。《了凡四训》之改过之法篇说“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即是说要多找自己的不是,虚心曲己,修正自我。所以,谦虚的人常常反省自己说“我错了”,而骄傲的人则是常常指责别人,将“你错了”挂在嘴边。对比鲜明的螺钿石上这位小小的人儿可谓谦德之效了。


《弟子规》原文之“信”篇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刻薄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人在自信心和信任感缺失的时候,生命状态是忧的,常常会生出求的心态,求人帮求人爱,求不到就怨就恨。一但找回信心和信任,生命状态马上发生转变,表现在能帮人能爱人。越帮人越自信越开心,别人也越信任,所谓求人气短,助人为乐。用曾国藩的话说,乐是兴盛之象,所以,其实帮人就是帮自己,爱人就是爱自己,可谓两全其美的事。长江石最是大美大爱之石,《弟子规》之“爱”篇,我们选了七枚长江石最大篇幅表达,只因这人间大美是谓爱也。


18.众,众生婉彦。这是一枚特殊烫画石,无限空间下,错落有致着一排美丽的生命,像人物像动物还像植物,就是说:“天同覆,地同载”之所有生命——不只是人,都是可爱的美好的。


19.望,行高才大。一个人的名望,并不在于相貌是否出众,也不在于发出声音的大小,更不在于所处位置的高低,而在于其品行才学。螺钿石上俯首之人,正是面对才大行高有名望者的自愧弗如心悦诚服矣。


20.厚,敦厚明性。自古以来,嫌贫爱富,喜新厌旧,为世人不耻。牧羊石上这位将自己退得小小巧巧的人物,可不正是那明性厚道者?


21.宜,融合相宜。子曰:“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即所谓义,就是人们相处应当适宜得当,尊敬贤人和与贤人以宜是最大的义。石英石场景中的豁逸之人,是春风和煦般融和相宜者,义也。


22.赞,隐恶扬善。《了凡四训》上讲了个舜帝的故事:“昔舜在雷泽,见渔者皆取深潭厚泽,而老弱则渔于急流浅滩之中,恻然哀之。往而渔焉,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见有让者,则揄扬而取法之。朞年,皆以深潭厚泽相让矣。”怪不得孔圣人如此崇拜舜帝,除了“舜之大孝”就该是这“隐恶而扬善”了。谓“隐恶”非“惩恶”,耐人寻味也。细紫砂上那正红色的一抹加上明黄色一点,两笔挥就的这位,定是正能量足足之人,心量大者常赞美人常表扬人。



23.劝,善劝受福。无论是夫妻还是朋友,理应相惜相携相劝相规,双双入道。正如烫画石上这琴瑟和鸣的一对人儿。


24.恕,即宽恕仁爱。一天,学生子贡问老师孔子:“这辈子,若只守一字,何也?”师曰“恕也”。最后孔子又解释道:恕的意思,就是你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强迫别人去做。石英石上,融融暖暖的黄白石英氛围中这位有容之人,定是能帮人能爱人,最能宽恕于人者。


《弟子规》原文之“爱”篇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有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抱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弟子规》的仁,其实有两层意思:仁,亲仁。有仁,才有得亲仁。正如厚德方可载物一样。


25.正,行端品正。长江石里如此石英纹勾勒出的人物石较少,能明确交待五官者更少,然而,就是这枚少见的人物石却是我两年前在江边捡的弃石。当时有石友说:此人物不好,一看令人生畏,凶相。我好生奇怪,细看了,只见他脸方眼明口缄,如此“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者,恶人耶?好生喜爱。真的是“果仁者,人多畏”啊。不知我这算不算得上一种亲仁呢?


26.德,厚德载物。我们用两枚石英纹石表现仁篇,同类石种完全不同的两种笔法,前者笔线铮铮,人物肯定;后者线条轻柔流畅,人物写意。真有点“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妙趣之极也,可谓天意。何谓仁,何谓德,我想该是子思《中庸》结语处引《诗经》而述的那句吧:“德酋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弟子规》原文之“仁”篇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学会孝悌谨信爱仁等做人之道后,祖先终于说:“有余力,则学文”啦。祖先的学文,首先强调当与力行并道,接下来教导我们学文的方法、学文的态度、以及学何文的选择。


27.兼,知行合一。孔子曾说:“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所以知行者,仁智也。古语说“十指连心”,“心灵手巧”,无不告知我们手脑并用、知行合一之重要。草花石上这一自信满满的学子正是深谙其中奥妙者也。


28.专,专心致志。牡丹石上这位智者正捻须沉思的定是荀子的《劝学》篇“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以寄托者,用心躁也”所以,今天的父母一定要明白十个玩具玩一遍与一个玩具玩十遍,读十本书与一本好书读十遍,是两个概念,那是纵深与平面之别。


29.端,清心正念。牡丹石上正中最佳位置上,正襟端坐之人,明确告诉我们学习的态度要端正思想、明确目标,方能学以致用。


30.择,诵读经典。儒、道、释,自古流传之三家经典,立中国于东方。经典者,智慧之结晶,民族传统之经脉,文化系统之源头活水也。华夏经典可谓博大精深,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受益者未必是中国人”我不信,又说“谁学中国经典谁受益”,我深信。儒道释三家,先学儒家,让正能量入驻,方能正确理解道家和释家。诵读经典,我们从《弟子规》开始。墨画石上这位手捧经典,沐浴在祖先智慧光晕下的华夏弟子,就是希望所在。


《弟子规》原文之“学 ”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海南三亚观音菩萨像

长毛垂耳兔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