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中国书法之美:李清泉原创作品欣赏

02-27

中国书法之美:李清泉原创作品欣赏

题记:

书法到底是什么?那些书法作品是上乘书法?书法到底有法无法?书法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些问题始终会缠绕纠缠在一起,让广大群众无法识别。如今的书法理论汗牛充栋,然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互不相让,争吵异常激烈,核心是人们的审美标准问题,不同的审美会带来不同的答案,当然还有更多受到名利利益的驱动,使的鱼龙混杂。其实真正的书法就是写字,写好字,并非像现在动辄几万字的理论,讲的神乎其神,让人如坠五里云雾。

一直以来,很想写一篇文章,希望能够在浩如烟海的书法宝库中提出最最核心要义的部分,拨开云雾,让大家能够快速认识中国书法最精彩的部分。 本文试图用最简单的方法介绍古代书法的脉络,21位著名书家,和部分书法理论,去伪存真,有助于初学者不走弯路,特别是对小孩子书法的教育,若有寸功,甚感欣慰。希望达到的效果是,读者通过此文,能够对书法有一个相对比较全面完整的认识。也希望能够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少受蒙蔽,因为我本人也是受一些错误理论的影响,深受其害,走了很大的弯路,教训非常沉痛,不过,由于内容太过繁杂,所以只能大略摘录介绍,抛砖引玉。

中国书法

李清泉

书法是中国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是中国的一张独特的明信片,承载着中华文明,传承着中国文化,是大中华的一座宝藏,蕴藏着大中华几乎全部的秘密。或许有人会发问,为什么这么说呢,藏着几乎全部秘密?太言过其实夸张了吧?一点也不夸张,因为书法伴随文字,而文字是记载事件,有文字的地方就有书法,历史上好多书法大家或者是位高权重,或者是文化领袖,或者是皇族一族甚至皇帝本人,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中国是一个奇特的国家,大好河山孕育了灿烂的文明,四大文明中,我们中华文明是唯一一脉相承、根深蒂固、枝叶茂盛的伟大文明,虽然近代以来,受到西方侵略者的掠杀,受尽磨难,但依然顽强的挺立过来,并且显示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走向世界。世界必将被强大的中华文明所攻陷,所同化。孝文帝拓跋宏,一位伟大的北魏鲜卑族皇帝,就是在看到传统文化的强大之处后,全面汉化,提升了整个鲜卑族的文明进程,流行的北魏体书法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独具特色,别具一格,是书法宝库中的佼佼者。一段时间以来,有部分别有用心的所谓的专家学者,受西方舆论的蛊惑,不停诋毁中华文明,搞全盘西化一套,一切向西看,外国的月亮圆,中华文明一无是处,完全不提中华文明进入低谷是受西方国家的掠夺造成的,其用心如司马昭之心,可谓险恶。然而他们想错了,中华文明并非不堪一击,甚至在经历了深深磨难以后更加枝繁叶茂,更加健壮强大,有席卷全球之势,给那些成天叫喊全面西化的头头脑脑们当头一棒,真可谓讽刺之极。

黄河文明,长江文明,黄土高原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黄河,长江,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自古以来,逐鹿中原是天下英雄们的主要梦想,也是主要战场。中原大地是中华文明的主要交汇地,高度融合了各民族的文明。书法也随着文明的碰撞融合不断推陈出新,向前发展,就像黄河长江一样,曲折蜿蜒中不断向前。

中国的书法史就是中国的历史,书法史贯穿了中国历史。有了人就有了交流,有了交流就有了文字,有了文字就希望写的美观,就有了书法。中国是历史的幸运儿,先哲们的智慧让人赞叹,偶然间发现的记事方法,慢慢孕育了中国文字,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中国文字是这个世界上最漂亮最富有内涵的文字,因此也是最富有生命力的文字,是华夏文明炎黄子孙的骄傲。自从有了文字,人们就在努力去写好写的漂亮,特别是在古代,文字主要用在上层记录国家大事,传达治国信息,就要求写的更加漂亮,逐渐催生了书法并不断推动书法的发展。当然民间的交流更是异常活跃,是上层书法的源头活水,为上层书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中国哲学中,太极阴阳五行是核心要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强调有生于无,有无相生,是辩证法的源头。五行相克相生,保持一种自然的动态平衡。德国人莱布尼茨受《易经》阴阳两元素启发,发明的二进制,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基础,最大的功劳应该记在中国哲学的身上。再如拿破仑,这位横扫欧洲的英雄,晚年当他看到《孙子兵法》后哀叹,如果早点让他看到,或许他会有更大的成功,不至于被流放。

中国哲学被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医中药,就是中国哲学的集中运用,讲究天人合一,讲究用自然原料补充人体不足,讲究中药配伍,讲究经络疏通,实在是中国人的骄傲,然而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大肆攻击,比如方舟子之流,对中医一窍不通却恶意攻击否定,坏到透顶,荼毒抹黑中国传统文化不遗余力,被崔永元大骂,实在是人渣,愧为中国人,必定会为国人所唾骂,本人也建议,专门铸造一方舟子下跪雕塑,供全国人民唾骂,以警惕抹黑中国传统文化的卖国贼。中药中有一味药材很奇特,意外的结合产生了意外的结局,这味中药和书法竟然有巨大关系,在中国人眼皮底下隐藏了数千年后终于在偶然间被人发现,这味中药就是龙骨,一味镇静安神药。王懿荣,出身官宦世家,是一位饱学之士,精通国学,金石学,医术,多次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最高学府的校长。1899年,一次偶然的抓药后,在看药时,王懿荣突然感觉龙骨上面隐隐约约有东西,金石学家的本能使他预感到什么不对劲,经过仔细处理观察后,终于发现了这一隐藏了数千年的秘密。数千年前人们刻意撰写的文字就这样被发现,并被确定为商朝文字。甲骨文,这个响当当的名字,从此振聋发聩,震惊世界。与此同时,南方的一位叫范维卿的药商,也在偶然间发现了有些龙骨的不平常,只是苦于学识有限,无法辩识,所以专程送到王懿荣这里以求鉴定。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一时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商朝,一个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朝代,目前得到考古支持的最早的朝代。商朝之前的夏朝,还没有得到考古的支持,三皇五帝更是传说。虽然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人类不是凭空而来,应该一直会留有痕迹,只是我们一时没有找到或者无法识别,但毕竟无法拿出足以说服大家的证据,所以故事只能从甲骨文说起,当然一定记得,甲骨文之前肯定有她的前身,因为文字的发展是持续的,并非突然就冒出个甲骨文来,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甲骨文

甲骨文,商朝文字,文字已经很成熟,具备了书法三要素用笔,结体,章法,有些字已经写的十分漂亮,是高质量书品。甲骨文总的特点是,前期整体书写质量高,字体或雄宏大气,或细致俊秀,书体姿态万千,后期整体书写质量有所下降。目前能够辩识的甲骨文字大约两千多字,还有约两千左右还没有辩识,等待未来的有志专家去攻克这一难题。

与此同时,由于纪念或者祭祀的需要,有时文字被刻在青铜器上,简称金文,也是书法中的珍品,古朴大方,端庄典雅。著名的有,商朝后母戊大方鼎,内壁刻着“后母戊”三个字,商朝人面铜纹鼎,内刻“人和”两个字,预示着和睦。

商朝人面纹铜鼎,内刻“人禾”两字商朝人面纹铜鼎

商朝后母戊大方鼎,内刻后母戊三字

周朝,主要是大篆,传由太史籀所创。周朝金文、石鼓文、虫鸟书等归类为大篆。金文,刻在青铜器上,具有代表性就是,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等。目前,到底古人是如何把字刻在青铜器上,还是一个迷,有待来人揭开。周朝金文约有4000多字,书写已经相当熟练,青铜上刻的都是成篇的文字,有的字写的十分优美,以至于让很多书法大家迷恋模仿。

毛公鼎

大盂鼎

散氏盘

虢季子白盘

周朝也有大大小小几百个诸侯国,各国的文字不尽相同,楚国虫鸟书,秦国石鼓文等。

石鼓文

铁钱篆

穗书

鸟书

龙爪书

周朝有一大公案,就是周朝图书馆的下落。寻找大中华的根应该从周朝图书馆开始。周朝图书馆到底到哪里去了?海藏的书籍哪里去了?老子肯定知道图书馆的浩大,博大精深,得到多年图书馆典籍的滋养,才能够写出大气磅礴的《道德经》,才能整理出群经之首《易经》。如果能找到图书馆的下落,或许中国的许多谜底将被揭开,许多传说故事将得到印证或者记载从而能够确认。三皇五帝不再是传说,山海经、封神榜的故事也不再是荒诞不经。我们现有的资料仅仅能看到春秋战国的记载,周以前,只能靠零星的甲骨文或者青铜器上的铭文来窥探他们当时的社会。当然,可以肯定的是,在周朝图书馆里,必定会有更多的中国上古时期文字书法的秘密,或者更早于甲骨文。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前,主要是石鼓文,统一六国后,统一文字,命丞相李斯整理创立小篆。从此,普天之下,中国的文字得到前所未有的空前统一,对中华文化的交流,民族的大融合,对书法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秦始皇的伟大无处不在。代表人物李斯。

李斯小篆

汉朝,主要是隶书,由篆书快写发展出来,比篆书而言,更加方便实用,慢慢被大家接受。小篆虽然十分漂亮,典雅庄重,但是笔画繁多,书写不易,用起来不太方便,所以汉朝最流行的就是隶书,当时称之为楷书。由于古代书家很少有题名的习惯,所以好多书法不知作者姓名,所以流传下来的著名隶书作品基本不知道书家姓名。

隶书

曹操•衮雪

魏晋,是重要的转化期,主要是由隶入楷,楷书进入成熟期,代表人物钟繇,王羲之等。这一时期开始书法基本有署名,所以人们对书家比较熟悉。

唐朝,楷行草均已定型,一直流传至今,但一直永流传,从未再超越,代表人物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虞世南,褚遂良等。

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写字已经变得不再重要,更多的文书通过打印印刷,书法开始远离社会上层,对社会的影响力逐渐下降,开始衰退,让人十分遗憾,但有一点可以坚信,由于华夏文明的特殊性,书法的魅力始终会激荡在代代炎黄子孙心中,永远不会褪色。再者如今电脑手机普及,人们很少用笔写字,加之繁体字简化字的阻隔,要想超越古人,可能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当然,从理论上来讲,一切皆有可能,后生可畏,有志者可以挑战一下。

从古到今,书法家犹如满天星斗,璀璨夺目,每个朝代都会产生好多书家,这里介绍的书家,都是魏晋以来楷行草方面的书家,都是历史上大家中的大家,犹如书法史上的一座座高山。对21位书家一一介绍,钟张羲献,欧颜柳赵,苏黄米蔡,成铁翁刘,还有文董褚虞祝等,这些就是大中华最出色的书家,留下的书法是最精华的书法,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财富,当代大家如田蕴章等,犹可与历史大家们媲美。

钟繇(汉魏)

张芝(汉)

王羲之(东晋)

王献之(东晋)

欧阳询(隋唐)

颜真卿(唐)

柳公权(唐)

赵孟頫(宋元)

虞世南(唐)

褚遂良(唐)

苏轼(宋)

黄庭坚(宋)

米芾(宋)

蔡襄(宋)

文征明(明)

董其昌(明)

成亲王(清)

铁保(清)

刘庸(清)

田蕴章(当代)

诗文是书法的很好的载体。诗文往往描写大好河山雄伟建筑,所以诗文河山建筑书法就成了经典组合,如祝歧山的《滕王阁序》书法,祝歧山的笔,王勃的诗文,滕王阁的美景,完美结合;又如林宽的诗《省试腊后望春宫》,大唐雄伟的宫殿,米芾的笔;又如《九成宫醴泉铭》,魏征的文章,欧阳询的笔,九成宫的景,李世民的言行。这种强强组合带来的美感非常经典,加上后人各种题跋评论,一件作品是由几代高手共同完成,跨越几个朝代,是中华民族历代沉淀下来的精品,弥足珍贵,很难被超越。

书法上的争议历来比较多。颜真卿柳公权书法虽然负有盛名,但历史上褒贬不一,并非钟、王正统,但颜真卿书法晚期还是非常有成就。不过如果王羲之看到他们的书法,可能会说不值一提,就像当年他对书法的评价一样,在他看来,古人书法唯有钟繇、张芝,其他人不值一提,可见王羲之对书法的要求是很高的,颜柳字或许不会进入他的法眼。历史上也有不少书法大家们如米芾、赵孟頫等对颜柳字的评价不是很高,甚至是贬低,认为颜柳字很肥硕粗糙,虽然雄浑大气,但好像稍稍缺一点点和谐之美,传统的审美标准还是以瘦硬为上。有些地方甚至说差距很大,特别是在行书和草书方面,颜柳行书和草书与王羲之相比差距很大,王羲之要高出许多。但毫无疑问,颜柳字特别是楷书都是非常有特色,雄浑大气。颜柳二人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人品的楷模,受到华夏子民的敬仰。颜真卿精忠报国视死如归的勇气,柳公权“心正则笔正”的笔谏,都是穿越时空,振聋发聩,二人都是真正的中华脊梁。

必须一提的是赵孟頫,出身大宋朝皇家,对钟、王的中国正统书法继承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钟爱,虽然弃宋投元,受到不少指责,但大宋气数已尽,苦于无奈。赵孟頫是钟、王之后的一个标志性人物,精通诗文、书法、绘画、音乐、金石、赏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多才多艺的文坛领袖,对其书法修养具有很大提升,书法上精通篆、隶、楷、行、草,是钟、王之后第一人。当然,也有书家对赵字提出一些批评,这个可以看作大家之间的一种交流,绝非我们普通人可以以此来评价赵字。

古人善于用一种比较抽象的比喻来形容书法。书法技法中有几个说法比较流行,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但书家们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后人无法准确把握,一千人有一千种解释,大家只能自己去揣摩领悟。

锥画沙,印印泥。张旭是唐朝大书家,以草书最为著称。经常有人到张府讨要写字的秘诀,但张旭经常是送人书作,鼓励多写多练,对于书写秘诀从来闭口不谈。颜真卿当时很年轻,也经常到张府转悠,像其他人一样希望能得到张旭的笔法真谛,当然,日复一日,依然是一无所获。有一次,颜真卿像往常一样,来到张府,谈论书法,情急之下,恳请张旭能传授笔法秘诀,颜真卿恳请说如果能得到秘诀,一定是把张旭当老师对待,如果有幸能达到写字神妙,必然是张旭的功劳。诚挚恳请之下,张旭思索良久没有说话,默默走到后堂之中,颜真卿也紧紧跟随进来。随后,张旭问了十二个关于书法技法问题,颜真卿一一回答,九个都得到张旭肯定,三个未做回答。问答完毕后,张旭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他的书法是跟他舅舅陆彦远学的,他舅舅曾经和唐朝大书家褚遂良探讨书法技巧,褚遂良说了六个字“锥画沙,印印泥”。张旭一直不解,有一次偶然遇到一片沙滩,天高云淡,沙滩平整浩瀚,此情此景,让他想起了锥画沙、印印泥的教诲,顿时情不自禁,拿起木棍在沙滩上画了起来,感受颇深。这个故事对颜真卿启发很大,颜字后来丰硕有力,体型饱满,或许与此有关系。

折钗股,屋漏痕。相传颜真卿和怀素同时向邬彤学草书,有人问邬彤,你的老师张旭曾经看到公孙大娘舞剑,领悟到低昂回翔这种用笔姿态,那么你有这样的领悟吗?怀素回答说,就像折钗股一样,这是草书高妙用笔。颜真卿回答说,像屋漏痕怎么样?怀素急忙起来紧握颜真卿的手说,太好了,我终于知道了。折钗股,屋漏痕,主要说草书,大体的意思应该是草书要像女人折钗一样圆转有力,要像下雨天房屋漏水痕迹一样活泼生动。

钟繇(you)盗墓的故事。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历来传内不传外,书家对自己的技法都十分保密,素来不度金针与他人,所以历史上书家对技法的渴求很高,甚至到了非常疯狂的地步,甚至是盗墓。历史上大书家钟繇本已经是十分著名的书家,得到朝廷的重用,受到曹操赏识,一直是汉魏重臣,不过钟繇本人对自己的书法并不满意,十分仰慕汉初大书家蔡邕的书法,渴望得到其笔法。蔡邕的笔法书籍在当时大书家卫诞手里,但是卫诞特别提防钟繇,生怕蔡邕的笔法落到钟繇手里,让钟繇书法更上层楼。钟繇为此伤透脑筋,想了好多办法都无功而返,情急之下只好硬闯。一次,到卫府做客,趁卫诞不备,偷偷转悠卫府,正好看到此书,钟繇先下手为强,急步靠近。不想卫诞早有防备,立马把笔论书藏了起来,任钟繇百般哀求,许诺重金,都不为动,让钟繇百般无奈,无计可施。钟繇一气之下,捶胸三天,口吐鲜血,奄奄一息。还是曹操爱惜,送来宝药,才将其救活。这以后钟繇非但没有退却,反而更想得到此书,一直在等待时机。卫诞去世后,钟繇推测卫诞十分酷爱蔡邕笔论,最大的可能是笔论书会随卫诞陪葬,于是在卫诞下葬的夜晚连夜盗墓,终于找到蔡邕笔论书,如获至宝。据说钟繇从此书风大改,书艺大进,终于在书法上成为继往开来的大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倍受书圣王羲之推崇,也是王羲之学习的主要书家。钟繇去世后,他的墓也被别人所盗,也是为了得到蔡邕钟繇笔法。可见,当时这些笔法是多么的保密,只能通过代代相传或者某些非常规手段才能得到,甚为稀有。

历史上由于书法传播的特殊性,出现好多父子书家,钟繇种会父子,“二钟”;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王”;欧阳询欧阳通父子,“二欧”。人们往往知道“二王”,其实“二钟”、“二欧”也是登峰造极的组合,犹如文学史上的“三曹”、“三苏”一样,英才辈出。

中国文人是有骨气的,褒扬正气,嫉恶如仇,所以历史上留有恶名的人书法再好,也无法让人情感上接受,著名的有大奸臣蔡京、秦桧。苏黄米蔡中的蔡很多人认为是蔡京更合适,但更多的文人宁愿相信是蔡襄,就是这个道理。“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讽刺的是李鸿章,翁同龢两人。翁同龢虽然状元出身,位高权重,书法成就很高,但在甲午海战中,在关系中华民族危难之际,因与李鸿章私人恩怨,不顾民族大义,掐断军需供给,导致甲午海战失败,让中华民族从此蒙受灾难,也是罪不可恕。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介绍中少了一人,翁同酥,成铁翁刘中的翁在此省略。

书法大家们一般受到帝王的赏识,所以也是声名远扬。天下第一行书的名头非《兰亭序》莫属,主要是因为李世民的酷爱,但钟繇的行书也不逊色多少。四大家之一的柳公权的书法,主要是唐穆宗李恒的赏识。帝王的赏识对书家的地位有巨大的提升作用,但就其实质来讲,其实书法大家们各有千秋,各具特色,有些地方很难分辩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同时,虽然都是大家,之间的差距也是非常之大,有些大家隶、篆、楷、行、草样样精通,有些大家只精通其中一种或几种,不一而足。当然,只要能精通其中一种,堪称大家,唐楷大抵如此,而钟繇、王羲之样样精通,历史上负面评价很少见,成了后来人无法超越的高山,虽然赵孟頫奋起直追,也是精通篆、隶、楷、行、草,甚至旁通音律、绘画、金石,但从历史上留下来的评价来看,终究还是无法超越。

回到本文开始说的,书法到底是什么?书法就是写字,写好字,把字写好。一切把书法搞得纷繁复杂的理论都是耍流氓,误人子弟。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很多压根不会写字的人书法理论却讲的头头是道,著作等身,理论文章写的满头大汗,讲技法讲的比王羲之都厉害,纯属是纸上谈兵。更有甚者,把古代留下的不入流的碑帖奉为神品,美其名曰丑书,以丑为美,大大歪曲事实,特别是康有为扬碑抑帖,起了很不好的作用。那些书法作品是上乘书法?以上21位书家的就是上乘书法。当然,还有太多,不过一般初学者不容易辨识。书法最重要的是什么?个人认为有三个要素,一是书法童子功基础,二是深厚国学基础,三是很好的悟性,天资要高,三者缺一不可。历史上的大家无一例外,都是如此。书法有法无法?书法有法,书法亦无法,有法在先,无法在后,有法无法之间,其妙无穷,神出鬼没,龙蛇竞舞,大中华的文明就在神魂颠倒、精彩不断之间传承发展。

真可谓:

华夏文明数千载

有我书法美如画

图生甲骨毓绝秀

碑出真草是奇葩

虎卧鹤戏呈祥瑞

龙竞蛇舞走飞沙

雄姿万千傲寰宇

独占鳌头大中华

李清泉,字煊煌,又字浩然,陕西清涧人,出生在风景秀丽历史厚重的黄土高坡黄河岸边无定河畔。据家谱记载祖上是唐王后裔大宋名将李显忠,官至太尉,封武殿侯,谥忠襄公,明英宗时追封为顺惠王。宋史记载李显忠是唐代宗李豫次子昭靖王李邈的后人,本名李世辅,显忠为宋高宗赵构所赐。清朝末年皇家赏赐李显忠家乡后人石刻牌匾“忠襄遗泽”以示感恩。

红山文化

茶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