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揭秘苏轼《黄州寒食帖》草稿之谜

10-17

揭秘苏轼《黄州寒食帖》草稿之谜

苏轼,字子瞻,北宋著名文人、书画家,在诗词、书画等领域均有所成就。尤其在被贬黄州时期,苏轼创作了大量经典作品,其中有人们熟知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还有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帖》。长期以来,人们对《黄州寒食帖》到底是草稿作品还是正式作品这一问题争论不休,我们从创作背景和具体字形入手,或许能一探究竟。


苏轼 黄州寒食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州寒食帖》的创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御史何正臣等人上奏弹劾苏轼,称苏轼在《湖州谢上表》中用语暗讥朝政。何正臣等人又找出苏轼的系列诗作,将里面的诗句一一对照,指责苏轼反对朝廷新法,这就是历史上十分有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黄州的苏轼郁郁寡欢,创作风格发生明显转变。《黄州寒食帖》就是他在被贬黄州后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创作的作品,记录黄州凄苦生活的同时,也抒发了他忧伤的情绪。


宋 苏轼 黄州寒食帖(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州寒食帖》的字形鉴赏


总体来看,《黄州寒食帖》前三行字较中规中矩,后几行字的书写随行文逐渐舒展。部分汉字的书写独具特色,也能帮助我们从中感受到苏轼在落笔时的情感。


第一个“年”字出现在第二行,与第一行的文字比照,“年”字大约占了三个字的长度。“年”字的竖画舒展又夸张,与苏轼本幅作品中其他字形较扁的字形成了鲜明对比,也使“年”字与前后两行紧密收缩的字区分开来,更具艺术性。同时,“年”字的大胆一竖,更像是苏轼在连绵苦雨之时有所感发,是他内心苦闷愁绪的一种释放与宣泄。


《黄州寒食帖》中的“年”字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一句的书写流畅匀称,到“衔纸”二字逐渐奔放,“纸”字最后一竖,长度可达整个行距的三分之一。我们眼前看到的仅是一个有着长竖笔画的“纸”字,心中却能感知到苏轼在拉出这一长竖时将内心久久积压的愤懑情绪诉诸笔端的无奈之感。


《黄州寒食帖》中的“纸“字


若从远处整体感知这幅作品,想必一定会被“破灶”二字所震撼,与作品的首字“自”相比,“破”或“灶”字都足足有其四倍之大。苏轼会将“破灶”二字写得如此之大,终究还是与他的情感撇不开关系。“破灶”二字右侧看起来像是纸张的接缝处,苏轼借笔端倾泻的情绪或因纸张长度的限制而被迫打断,于是他赶忙续上一纸,将心中的不平之气再一次倾倒而出,“破灶”二字浓而醒目。


《黄州寒食帖》中的“破“字(右上)

《黄州寒食帖》中的“灶“字(右下)


《黄州寒食帖》之所以会被部分人认为是苏轼随手而写的草稿作品,想必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作品中存在几处删改标记。但拿《黄州寒食帖》与苏轼公认的草稿作品《定慧院月夜偶书二诗草稿》来对比,两幅作品存在较多不同之处。两幅作品虽然都存在删改的痕迹,但删改标注方式却存在着较大差异,《黄州寒食帖》通过在文字的右侧点几个小点儿来示意删减,而《定慧院月夜偶书二诗草稿》采用涂抹的方式来遮盖原字。此外,苏轼在《黄州寒食帖》的落款处写下了“右黄州寒食两首”七字,而无签名,《定慧院月夜偶书二诗草稿》则是注有“东坡诗稿”四字。


《黄州寒食帖》的落款


众多书画爱好者们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对比分析,但对于《黄州寒食帖》是否是草稿作品仍始终无法给出定论。苏轼的书法成就与他的人生经历脱不开关系,分析书画背后潜藏的作者思绪,为我们理解苏轼本人及其书画作品拓宽了思路,也为我们探索他的创作之“谜”提供了灵感。



本文节选自《书法教育》2023年第6期

《〈黄州寒食帖〉草稿之谜》


《书法教育》2023年第9期

玉石图片

马家窑彩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