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画坛著名的“四僧”之一,在书法和绘画上都有极高的造诣。作为典型的文人书画家,“以画入书,以书入画”是他惯用的创作手法。
八大山人早年书法取法黄庭坚,清末学者震钧对此有云:“古人但知黄鲁直学《瘗鹤铭》,不知鲁直以前则有唐张嘉贞,鲁直以后则有明八大山人。”可见在书法上,八大山人与黄庭坚有着相似的审美取向。接下来,笔者就通过比对二者的艺术观来具体谈一谈这种相通性。
在“巧拙”创作观念上,八大山人与黄庭坚有相同之处。八大山人《题画黄雀》云:
此予水明楼上工欲辍未辍时画。岁月既忘,一日,苍老年翁出笥中,索题数首,亦是兴既阑未阑时笔。语云:‘百巧不如一拙。’此其是耶。
八大山人在题画时明确提出了绘画创作应以“拙”多于“巧”为佳。其实此种观念早在黄庭坚论书中便有体现,如其云:
凡书要拙多于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子妆梳,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
他提到书法作品应以“拙”为主。正是如此,黄庭坚常以此标准来品评书法之优劣。如黄庭坚认为《道林岳麓寺诗》气势豪放飘逸,但因用“巧”过多,引以为“恨”。可见,八大山人追求“拙意”的绘画理念与黄庭坚论书有着相同的取向。
关于艺术审美中的“雅俗”理念,在八大山人的题画论断中亦有体现。如八大山人曾有题画诗云:“倪迂作画,如天骏腾空、白云出岫,无半点尘俗气,余以暇日写此。”
八大称赞倪瓒画作有天马腾空的宏大气势,又有如白云升起的自然之态,除去了一切尘俗之气,并临此图。
“去俗”之审美也是黄庭坚论艺的核心观点。他在论画诗《姨母李夫人墨竹二首》中云:“小竹扶疏大竹枯,笔端真有造化炉。人间俗气一点无,健妇果胜大丈夫。”此诗是他为其姨母墨竹图所题,他认为此作用笔自然,无人间俗气。黄庭坚在谈论诗歌时也常常有去俗之论,他认为嵇康诗清雅豪放,无低俗之气,由此并联想到君子之为人处世亦要避俗。
黄庭坚此种观念在论书时亦有体现,如黄山谷《题东坡字后》云:“东坡简札,字形温润,无一点俗气。今世号能书者数家,虽规摹古人自有长处,至于天然自工,笔圆而韵胜,所谓兼四子之有以易之,不与也。”黄庭坚认为苏东坡书法圆润而不俗气。可见,黄庭坚从诗、书、画等方面都要求全面避俗。
与“俗”相对应的便是作品中的“圆融”韵味,这亦是一种雅意。八大山人论画在注重“去俗”的同时,也强调作品中的雅趣:“董巨墨法,迂道人犹嫌其污,其他何以自处耶?要知古人雅处,今人便以为不至。”他认为欣赏前人画作,最重要的便是关注他的雅处,这也是今人较难达到的。由此看来,八大山人的论画“去俗”观念与黄庭坚论艺观是一致的。
在艺术创作中,追求作品的神采也是八大山人的重要观念。八大山人《题画牡丹》云:“适为友人涂抹得一幅,乃花王也,大是懵懂。”此处“懵懂”即是指花之神似。此词之意在石涛那里有诗可证:“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此处所说“懵懂”指“不似似之”,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以追求神采为艺术指向。
八大这一绘画理论在实践中运用较多,他在《仿董北苑山水题识》说:
画者传摹移写,自谢赫始,此法遂为画家捷径,盖临摹最易,神气难传,师其意而不师其迹,乃真临摹也。如巨然学北苑,元章学北苑,大痴学北苑,倪迂学北苑,一北苑耳,各各学之,而各各不相似。使俗人为之,定要笔笔与原本相同,若之何能名世也。
八大山人认为临摹绘画作品得其外形比较容易,但真正的临摹应该是取其意而传其神,并认为凡是追求笔笔相同者为俗人。八大山人的此种观点,黄庭坚在论书中讲得颇为详细。黄庭坚在论及临习《兰亭序》时有云:
《兰亭》虽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为准……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
这是黄庭坚“遗貌取神”的书法观念,所以他对当时描摹《兰亭序》者多持批判态度:“今时学《兰亭》者,不师其笔意,便作行势,正如美西子捧心而不自寤其丑也。余尝观汉时石刻篆隶,颇得楷法,后生若以余说学《兰亭》,当得之。”在这里,黄庭坚道出了学习《兰亭》应师法其笔意,还应从篆隶中吸取营养。
八大山人以篆籀笔意临习《兰亭序》的实践正好与黄庭坚的论断相契合,所以学者邱才桢指出:“作为黄庭坚书风的追随者,八大山人对于黄庭坚的书论应该是不陌生的,他可能正是从黄庭坚的书论中悟出对于‘定武本’《兰亭序》的学习方式,从而形成了篆籀风格的《临河序》。”可见,八大山人书画实践观与黄庭坚有着相同之处,这大概是八大山人取法黄庭坚书法并受其影响的结果。
内容节选自《书法教育》2019年第5期
作者:宋立
《八大山人与黄庭坚艺术观念的融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