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lù)安瓜片,简称瓜片、片茶,是中华传统历史名茶,也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一带。在唐代被称为“庐州六安茶”,在明代被称为“六安瓜片”,为上品、极品茶;清代为朝廷贡茶。
一、生长环境
六安瓜片主产地是革命老区原金寨县和裕安区,两地处大别山北麓,品质以金寨最优,其中以蝙蝠洞茶场产的瓜片最为正宗。
气候条件:该地区位于北纬31°的黄金产茶区,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转换的过渡带。年平均气温为15℃,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300毫米之间,无霜期长,超过200天。
土壤条件:土壤多为黄棕壤,质地疏松,土层深厚,pH值在6.5左右。茶园多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坡冲谷之中,生态环境优越。
光照与水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00-2230小时,年日照辐射总量平均为116.6千卡/平方厘米。茶园旁边有水库,有利于茶树的生长。
二、命名由来
六安瓜片的名称来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具体如下:
第一种说法是,在1905年左右,六安茶行的一位评茶师从收购的绿茶中挑选嫩叶,剔除茶梗,制作成新产品并获得了成功。这种新产品的茶叶形状类似瓜子,因此被称为“瓜子片”,随后简化为“瓜片”。
第二种说法是,六安瓜片的名称源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外形。在制作过程中,茶叶呈现出类似瓜皮的形状,因此得名“瓜片”。
第三种说法是,六安瓜片的名字可能来源于地方方言。在六安地区,人们将这种茶叶称为“瓜片”,因为其形状与当地常食用的南瓜相似。
综合以上说法,六安瓜片的名称可能与其制作工艺、外形特征或地方方言有关。
三、历史发展
“六安瓜片”茶诞生于“六安茶”之中,是清朝名茶之精华。根据六安史志记载和清代乾隆年间诗人袁枚所著《随园食单》所列名品,六安瓜片于清代中叶从六安茶中的“齐山云雾”演变而来,当地人流传“齐山云雾,东起蟒蛇洞、西至蝙蝠洞、南达金盆照月、北连水晶庵”的说法。六安瓜片原产地在齐头山周围山区,清朝列为名品入贡,并畅销江淮之间和长江中下游一带及京津地区,曾远销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欧、美市场。
老一辈革命家对六安瓜片多有情钟,一代伟人周恩来与叶挺将军曾有一段与六安瓜片的不解之缘。建国后,六安瓜片一直被中央军委作为特供茶。
1971年7月,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博士首次访华,六安瓜片被作为国品茶礼馈赠,促进了中美关系的发展,被传为佳话。
1997年,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开始以试点的方式,恢复六安瓜片传统工艺,以独山镇冷水冲、磨剑冲、柳树冲三村作为试点。
四、品质特征
六安瓜片属绿茶,性寒凉。其外形是似瓜子形的单片,自然平展,叶缘微翘,色泽宝绿,大小匀整,不含芽尖、茶梗,清香高爽,滋味鲜醇回甘,汤色清澈透亮,叶底绿嫩明亮。
五、采摘制作
六安瓜片一般于谷雨前后开采,新梢已形成“开面”,采摘标准以一芽二、三叶为主。鲜叶采回后及时扳片,将嫩叶(未开面)、老叶(已开面)分离出来炒制瓜片,芽、茎梗和粗老叶炒制“针把子”,作副产品处理。
六安瓜片是唯一无芽无梗的茶叶,由单片生叶制成的茶叶。去芽不仅保持单片形体,且无青草味;梗在制作过程中已木质化,剔除后,可确保茶味浓而不苦,香而不涩。
六安瓜片炒制分生锅、熟锅、毛火、小火、老火五个工序。
六、冲泡指南
冲泡六安瓜片建议使用透明玻璃杯,冲泡时先将3克茶叶投入杯中,茶水比建议为1:50,然后取85℃水沿着杯壁高冲,注至茶杯七分满,等茶叶完全吸附水分后,静置3分钟左右即可品饮,当茶汤饮用至茶杯1/3处,可再次续水饮用,一般可冲泡2-3次。
本文来源:图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