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齐鲁砚记:紫金砚的漫谈》

02-18

《齐鲁砚记:紫金砚的漫谈》

齐鲁访砚记.漫谈紫金砚

——中华名砚寻访团齐鲁访砚记之琅琊紫金砚篇

作者:山在河边


2018年6月28日中午,中华名砚寻访团抵临沂。齐鲁访砚第五站,拜访紫金石舍孙建军先生,有幸一睹传说中的瑯琊紫金砚的真容。孙先生拿出一方8寸砚板,乍一看真以为是端老坑,其色正紫,有金线、蕉叶白、鱼脑冻等众多石品,仔细观察,甚至还有玫瑰紫。当场试墨,磨不到30圈,墨液稠而均匀;停10分钟,墨液油而发光。孙先生告诉我们,他曾拿了成砚去端州及京城,几位砚界的前辈,一眼就判为端老坑。待孙先生说明情况后,都认为这紫金石,与米元章描述瑯琊紫金砚的特征,完全吻合。

在紫金石舍,我们还看到,孙先生用临沂瑯琊紫金石制作的一方仿唐风紫金砚,以及原物的拓片。这方砚的原物1973年出土于元大都遗址,原藏故宫博物院,因归属地管辖关系,现由首都博物馆收藏。话题就从这方砚开始,漫谈紫金砚的前世今生,人间纷争。

这方唐紫金石砚,呈风字型,色泽正紫,有隐约雾气和豆绿色斑点。此砚砚背铭文五行,字有缺,残文曰:“此瑯琊紫金石所囗易得墨在诸石囗囗囗永囗囗囗囗囗皆以为端囗也”,下面落款为“元章”二字,应是米芾的字号。据说此唐砚为宋徽宗赵佶所有,赐予米芾。后被苏东坡借得,未料病重,嘱其子入棺随葬。米芾急了,找借口要索回紫金砚。一方紫金砚,不仅留下了米芾两幅传世书法作品《乡石帖》和《紫金研帖》(均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更留下了米、苏令人忍俊不禁的爱砚佳话。

苏轼与米芾及蔡襄、黄庭坚合称"宋四家",苏轼年长米芾十五岁,两人交往甚笃。苏轼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米芾离开长沙时,曾不远千里前往黄州访苏。元祐四年(1089年),时年五十四岁的苏轼,四月出京,六月往扬州访米芾,七月到杭州,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其间,苏米多有书信往来、诗词唱和。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米芾任发运司属官,在江淮间。苏轼生病,米芾多次拜访并送"麦门冬饮子"于北沙东园,东坡有诗《睡起闻米元章冒热到东园送麦门冬饮子》。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苏轼卒于常州,米芾作《苏东坡挽诗》五首。

以紫金石制砚相传始于汉,盛于唐宋,之后千年失联,只闻其名未见其物。但很多关于紫金砚的记载,仍有可迹循。宋朱长文《墨池篇》引唐询《砚录》:“至和二年,为右史会稽史。自云王右军之后,持一风字砚示予。大且尺余,石色正赤,其理亦细,用之不减端石。云右军所用者,不知果然否,后左史杨休以钱二万购得之。又尝闻青州紫金石,其传之四方多,以铁为筒,而匣片石于其中,颇类永福石。嘉祐六年,余知青州,至即访紫金石,所出于州南二十里,曰临朐县界。掘土丈余乃得之。然石有重数,土人所取者不过第一第二重。若至第四重,其润泽尤甚,而色又正紫,虽发墨与端歙差,同而资质殊为下”,“青州紫金石,吉州永福县紫金,石状类端州西坑石,而发墨过之,”并品列第九。宋欧阳修《砚谱》云:“青州紫金石,文理粗,亦不发墨,惟京东人用之。”宋李之彦《砚谱》云:“青州紫金石,状类端州西坑石,发墨过之。”宋高似孙《砚笺》卷三:“青州紫金石,理觕,不发墨,京东人用之。”引《唐录》“ 紫金出临朐,色紫润泽,发墨如端、歙,姿殊下”又云:“晩唐竞取紫金石,芒润清响,国初已乏,琢制不精,惟一脔琢平耳 。”又引《米帖》:“紫金石与右军砚无异,端唐出其下。”宋杜绾《云林石谱》载:“寿春府寿春县紫金山石,出土中,色紫,琢为砚,甚发墨,扣之有声。”清沈心《怪石录》云:“紫金石产临朐县沂山下土中,色紫如端溪东洞石,质坚,作砚颇佳。”清乾隆钦定的《西清砚谱》所说:“临朐紫金石在唐时竞取为砚,国初已乏,当端、歙即盛行,采取者少,故甚少流传。”乾隆皇帝对紫金石砚厚爱有加,1778年御题大平有象紫金石砚:“紫金石砚临朐产,起墨益毫略次端。刻作太平称有象,斯之未信敢心宽。”

冠以紫金砚的,大抵有四五个地方的砚种。除山东临沂瑯琊紫金砚外,还有安徽寿春八公山紫金砚、山东青州紫金砚(临朐紫金砚),江西吉州紫石砚也有紫金砚之称,浙江江山西砚中有一石品也称紫金砚。多地紫金砚的介绍中,不乏用到这个传说。那么,苏轼欲随葬入棺,而米芾不顾一切索回的砚台,究竟是何地紫金砚,成了千古之谜。当然,江西吉州石与右军乡石搭不上边,可以排除。浙江江山西砚,与苏轼沾了一点边,相传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又被召回朝,在其离杭州时,浙江的父老乡亲为表达对他的爱戴之情,携带许多地方特产夹路相送,而他只收了一方西砚,说明西砚在当时已颇受文人青睐。至于寿春紫金砚,还真有点渊源。公元307年,包括王羲之父亲王旷在内的临沂王氏大族千余人,随同瑯琊王司马睿携家南渡,来到建业(南京),而王旷历官丹阳、淮南太守、会稽内史,或许王羲之在淮南生活过,或许曾用寿春紫金砚习过字。而同在齐鲁大地的临沂和青州临朐,因为有众多的历史记载“作证”,紫金砚纷争之激烈,就不用赘述了。

关键在于当事人米芾是怎么说的。其《砚史》云:“紫金石与右军砚无异,端出其下。”(本人所见版本无此描述,历代古人却有此引述,恐古人所见版本与今不同而致。)《乡石帖》云:"新得紫金右军乡石,力疾书数日也,吾不来,果不复用此石矣。"《紫金研帖》云:"苏子瞻携吾紫金砚去,嘱其子入棺。吾今得之,不以敛。传世之物,岂可与清净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哉。"尤其是在《宝晋英光集》也记录此事:“吾老年方得瑯琊紫金石,与余家所收右军砚无异,人间第一品也,端、歙皆其下。新得右军紫金砚石,力疾书数日也。吾不来斯,不复用此石矣。”这就明确指出瑯琊紫金砚,其乡石必出临沂无疑。临沂古称瑯琊郡。临朐县东南25公里设朱虚县,西汉时曾属瑯琊郡,自东汉至魏晋属北海国(今潍坊),南朝时属平昌郡,北齐时被废。所以《后汉书.地理志》瑯琊国十一县和《晋书.地理下》瑯琊国九县,均不包括临朐。古人对地域概念是非常明确的,米芾所云右军乡石、瑯琊紫金砚,我想应该是临沂所产。当然,淮南寿县、青州临朐都产紫金砚,只是不同产地的不同砚石而已。

近几年,孙建军先生综合运用历史学、地质学、考古学等多方面的渊博知识,终于在王義之故里——临沂市兰山区境内的红埠寺附近,找到了这种砚石,并釆集了紫金石制砚。“其色正紫,质抚凝脂,腻如童肤,丝绢茫润,呵气生云,扣之有声。”这是紫金石的特征,也说明紫金砚具有非常良好的实用性。孙先生告诉我们:“瑯琊紫金石除了紫是正紫类端外,还有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金’。何为金?就是遍体映日金星,金星斑点呈紫铜色。”据介绍,首博的紫金古砚,石可先生曾在北京上过手,就有这种遍体金星。有言道,紫石可得金星难,紫色金星更难得。

红埠寺附近砚台岭所产的砚石,真正的紫金石料其实很少,所以弥足珍贵。主要石品有金星、金线、冰纹、银星、鱼鳞纹、青花、鱼脑冻、蕉叶白、豆点(石眼)、朱砂斑和橘色斑等。其颜色、石质、下发墨效果等特征,与历史文献记载以及少量存世之物基本吻合,应该是历史上瑯琊紫金石原矿。孙建军先生遂以“紫金石舍”,作为自己的斋号。有人说,这还有待有关部门的专家予以鉴定。可是,还真不知道有哪个部门的哪位专家能作出科学的鉴定。



紫金石舍的紫金砚作品


琅琊紫金石石品




仿唐风紫金砚






紫金石舍的紫金砚作品










王正光老师的紫金砚作品《如在眼前》




合影

(左起:谭峰、关键、孙建军、郭兵、笔者)


右军故居


(以上图片部分由受访者及砚友提供,在此致谢。)





(2)

临朐紫金砚研究

转载2016-04-24 09:17:52


文/傅绍祥

此文刊载于《聚砚斋》、《鲁砚》杂志

 临朐紫金砚,是传统历史名砚,也是鲁砚的重要品种之一。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临朐紫金砚却悄无声息的从砚林中消失。使得许多砚文化研究者、爱好者都只闻其名未见其物,从而感到遗憾和惋惜。为此,近些年来,许多紫金砚爱好者都试图进行过研究和探寻,但笔者认为目前还没有一个说服力较强的结论。本人同许多爱好者一样,也对临朐紫金砚进行过考察和研究,2002年,笔者曾同其他爱好者一起考察和探寻过紫金石,最后终于发现了矿苗,并在地表采集了部分砚石,制作了紫金砚。以后,又多次进行考察并借助其他力量进行采集,并制作了部分紫金砚样品。通过考证和比较来看,新开发的临朐紫金砚和历史上所记载的地点、特点均十分相似,本人认为,这应该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临朐紫金砚。

紫金石的地点考证

  紫金石的产地应是临朐无疑。由于历史记载中,有的称青州紫金砚,米芾铭紫金砚还称“此琅琊紫金砚也”。所以,有的砚研究爱好者曾分别在现在的青州辖区和临沂地区探寻紫金石产出的具体地点,并不断有“已发现和证实了紫金石产某某地方”的好消息。本人认为,紫金石的产地无疑是在临朐。历代砚谱记载。历史上的紫金石有两个地方出产,一是安徽的寿春,也就是现在的淮南。再就是山东临朐。宋代唐彦猷《砚录》:“尝闻青州紫金石,其传之四方,多以铁铜而匣片石于其中,颇类永福石。嘉佑六年,余知青州至即访紫金石所出,于州之南二十里曰临朐县界,掘土丈余乃得之,然石有重数,土人所取者不过第一第二重,至第四重则泽尤甚,而色又正紫,虽发墨与端歙差同,而姿质殊为下”。宋高似孙《砚笺》载:“紫金石出临朐,色紫润泽,发墨如端歙,姿殊下”。乾隆皇帝为紫金石太平有象砚作铭文;“紫金石砚临朐产,起墨益毫略似端,刻作太平称有象,斯之未信敢心宽”。历史上,临朐曾属青州府所辖,临朐东南部的一些地方也属古琅琊郡所辖,所以在紫金砚的称谓上可能有“青州紫金砚”或“琅琊紫金砚”之称。从哲学范畴分析,大概念能包函小概念,而小概念绝对涵盖不了大概念。也就是说,古青州府、古琅琊郡可能包涵临朐、或临朐的局部区域在内,而临朐不可能包涵现在的青州市和临沂地区。所以,紫金石出临朐是一特指的区域概念,即现在的临朐所辖区域。笔者所发现的紫金石的产地即在青州以南的临朐界内,其出产地点与历史记载完全相符。

紫金砚的特点考证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紫金砚的特征有以下几点:一是颜色为紫色,历史记载色正紫,类似端州西坑石,也颇类吉州永福石(现在江西永福)。以上两石都为紫色,紫金石颜色与他们相似。高似孙《砚笺》云:紫金石“琢制不精,惟一脔肉耳”。是说紫金石如果雕琢不精,就像一方切成块的肉一样,也同另一方面说明紫金石为肉红色,即紫色。二是映日有金星,即在紫金石断面上观察,似有白色闪烁的颗粒点,映日观察更为明显。颜色紫、有金星,故名紫金石。三是石上有豆粒大小的豆青色斑点。四是遇风吹日晒容易风化,唐彦猷说“至第四层则泽尤甚”。为什么?因为第一、二层石质干燥易风化。仔细观察,新发现的紫金石大都隐约呈层状结构,遇风吹日晒层与层之间容易分离,即风化。所以,这些特点,在新发现的紫金石上都有明显的体现。

紫金砚实物的比对

  新发现的紫金石,不仅与历史资料记载的地点与特点相符,於有关紫金砚的实物也基本一样。一是和首都博物馆藏宋米元章凤字形紫金砚相比对。该砚注解为:“紫金石产于山东临朐,此砚石质极好,色紫、润泽……”该砚不仅颜色(虽新旧表面感观有差异,但颜色的本质尚存)、质地与新发现紫金石一致,就连“容易风化”这一特征也在该砚上也得以体现。该砚砚背的上部有明显层状风化的痕迹。二是和临朐民间遗留的紫金砚相比对。十几年前,笔者获悉临朐农村一老者家有一砚,传为紫金砚,当时笔者也无法弄清楚是否是紫金砚,虽然该砚残为两截,但为了将来便于研究,便收入囊中。该砚和新发现的紫金砚质地、颜色颇为相似。三是和安徽淮南紫金石相比对。既然两者在历史上都称紫金石,肯定二者颇为类似。目前,临朐有好几家为安徽淮南加工紫金砚的作坊,笔者有条件进行充分比对,就其多中选个体比较,其难分伯仲。

  从以上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新发现的紫金石就是兴于唐、盛于宋的临朐紫金石。

紫金砚的历史地位

  临朐紫金砚在历史上受到许多文人墨客的推崇,嘉佑六年,即1061年,唐彦猷知青州伊始,便到临朐探寻紫金石,并在所著《砚录》中将紫金砚列为第九。高似孙《砚笺》载,“晚唐竞取紫金石,芒润清响,国初已乏。”从该记载分析,临朐紫金石在唐代后期就已经受到文人们的重视、竞取为砚了。李之彦《砚谱》誉临朐紫金石状类端州西坑石,而发墨过之。米芾《砚史》云:“紫金石与右军砚无异,端出其下”。首都博物馆所藏米芾铭紫金砚,高度赞誉紫金石在“诸石之上”。据石可老师生前介绍,他还曾在故宫周刊上看到两幅米芾手书影印本,其一为:“新得紫金右军乡石,力疾书数日也,吾不来,果不复来用此石也,元章。”其二为:“苏子瞻携吾紫金砚去,瞩其子入棺,吾今得之不以敛,传世之物岂可与清净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哉。”

  同时,临朐紫金石太平有象砚还入《西清砚谱》,乾隆皇帝还亲作御制诗高度褒奖。

  由此可见,临朐紫金砚也是有名的传统历史名砚。但是为什么会销声匿迹在砚林之中呢?就连一九七八年的鲁砚进京展,虽然石可先生之前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考察,紫金石砚仍然没有露出它的“庐山正面目”,许多专家学者都询及原因并感遗憾。笔者认为,原因可能有三;一是它在宋初已乏,北宋纪元为960——1126年,也就是说,公元960年以前已乏。而历史上大部分石质砚的辉煌年代都在北宋的中后期得以发展,也就是苏东坡、蔡襄、米芾、欧阳修等文人墨客的活动时期。这期间,唐彦猷曾首先探寻临朐紫金石所出,后终因采掘太难(掘土丈余而得之)而罢。转而,他开始了红丝石的采掘、加工及研究,把红丝砚推向了一个巅峰。二是开采难度大。笔者曾有幸在紫金石产地发现一早期农民开石盖房子的石坑,从石坑截面可以看到,的确似唐彦猷所述,一二重严重风化,中间为其他厚石层,之下才是石质润泽的紫金石层,即所谓的第四重,至地表十几米以下,采掘难度很大。三是紫金石不像红丝石一样有变化丰富的纹理及红黄相间的色彩,当时来看,只可作为一种发墨的实用砚材,在采掘难度相当大的情况下,挖掘一种只有一定使用价值的砚材,的确是不太现实的。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临朐市场上有一种当地人们已经“公认”的紫金石或紫金砚,这是一九九四年临朐一石友开采的一种磨光观赏石,当时石友征求笔者意见为该石命名时,随意起了一个“紫金石”名字,没想到沿用至今,成了人们公认的“紫金石”,此紫金石不是本文所指紫金石。

鲁砚的品种还有许多有待于开发和研究,甚至有些新石种也是不错的砚材,只不过是历史上无记载未被引起人们的重视。历史是有局限性的,我们既要尊重历史传承,也不能因此而自我束缚,墨守成规。鲁砚的研究及开发任重而道远,吾辈仍需努力



(3)

赣砚之首----江西吉州紫石砚


(2014-04-04 14:18:53)

转载

标签:

文化

分类: 百砚千姿之地方名砚

吉州石,产于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云林石谱》吉州石:“吉州数十里土中产石,色微紫,扣之有声,可作研,甚发墨,但肤理颇矿燥,较之永嘉华岩石,为研差胜。土人亦多镌琢为方斛诸器。

吉州紫石砚早在唐,五代及宋就已大量生产,出土多见。



南宋吉州紫石抄手砚


宋吉州紫石双面砚

五代箕形吉石砚

明高濂《遵生八笺》中燕闲清赏笺 · 论砚也谈到:“宿州宿石砚、吉州紫石砚、淄州黄金砚、金雀石砚、青州石末砚、熟铁砚、紫金石砚,用不发墨”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县,秦置庐陵县,隋改郡为吉州县,遂并入庐陵,南唐保太八年割庐陵水东十一乡置吉水,此县之所由昉也。厥后或割此益彼,或易地分疆,然其三面阻江,不隍而固,仁山崒律,字水潆洄,代挺人豪,称文章节义之薮,按图而故地之灵者人必杰,盖有相得而古色文化---吉州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培育出民族英雄文天祥、大文豪欧阳修、南宋大诗人杨万里、《永乐大典》主编解缙... 吉州还是一座红色名城,也是通往“革命摇篮”井冈山的天然门户,文化古迹及革命旧址聚集。

相较于兵火连年的北方中原,南唐偏安江左,得天独厚。烈祖建国之初,以金陵(今南说)为国都,广陵(今扬州)为东都,领土包括了江北十四州和江南十五州,共得二十九州 。据宋代陈师道的《后山谈丛》:“南唐于饶置墨务,歙置砚务,扬置纸务,各有官,岁项有数。求墨工于海,求纸工于蜀。中主好蜀纸,既得蜀工,使行境内。而六合之水与蜀同。李(廷珪)本奚氏,以达,赐国姓,世为墨官云。”由此可见南唐当时可及之势力范围,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唐、五代、宋常见的紫石砚石的出产地吉州。,所辖领域主要为今日的江苏、湖北、安徽和江西等富庶之区。



五代两宋期间,生坑所出砚纪年款相对较多,刻划草率。熟坑所出有准确纪年款的却极少,而南唐仅存在了39年,且有年号的年份仅22年,足见此砚之罕见,虽残尤珍。此砚为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灰坑所出,砚堂残留墨迹。


(4)

徽砚.八公山紫金砚

原作者:山在河边

寿县紫金石门字圆砚

溪韵阁藏砚


产地:安徽寿县

坑口:八公山脉闪冲回族村

砚式:圆形门字砚,月芽池

规格:直径11.7厘米,厚3.4厘米

石品:紫色,紫金带、黄金带、金线、刷丝纹

简介:八公山紫金砚出自安徽淮南市寿县八公山脉闪冲回族村,又名紫金山,因石体呈紫色间现金色条纹而得名。北宋杜绾所著《云林石谱》中记载:“寿春府寿春县,紫金山石出土中,色紫、琢为砚,甚发墨,叩之有声,余家旧有风字样砚,特轻薄,皆远古物也”。专家推测,八公山产紫金砚,始于汉,盛于唐。由于八公山位居寿州,八公山紫金砚又被称作寿州紫金砚。

访砚:2015年6月,山东研鲁斋特价放砚,买了四五方砚,这方圆砚工也喜欢,即在其中。此前寿县紫金砚只有一方砚板,正好补了方成砚。



寿县紫金石长方砚板


溪韵阁藏砚


产地:安徽寿县

坑口:八公山脉闪冲回族村

砚式:长方形砚板

规格:23×13×2厘米

石品:紫色,紫金带、黄金带、金线

访砚:2015年3月,联系到寿县紫金斋冯长文先生,购得这方砚板。

传说:《淮南子》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据传女娲补天所炼的五色石,就留在了八公山上,因石体多呈紫色,故称作紫金石,八公山也因此被称作紫金山。


详述:

八公山紫金砚出自安徽淮南市寿县八公山脉闪冲回族村,又名紫金山,因石体呈紫色间现金色条纹而得名。北宋宰相杜衍之孙杜绾所著《云林石谱》中记载:“寿春府寿春县,紫金山石出土中,色紫,琢为砚,甚发墨,叩之有声,余家旧有风字样砚,特轻薄,皆远古物也。”寿春,古称寿春、寿阳、寿州,为楚文化集中表现地。楚考烈王迁都寿春。 “投鞭断流”、“围棋赌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历史典故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境内的八公山,古称“紫金山”,蜿蜒起伏于淮水之滨,松影葱葱,流泉清清,云蒸霞蔚,气象万千。此山蕴藏着独特的天然石种——紫金石,取日月之精华,吸淮水之灵气,石色赤紫而质润泽。开掘紫金石制砚,始于汉,盛于唐。由于此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使制砚业数度失传。八公山虽然号称“紫金山”,却只有甸疙瘩、黄谷洼等两处的石头可以制砚。由于砚石资源短缺,八公山紫金砚至明清时代逐步停滞,甚至被人们遗忘。

历史上,紫金砚深受一些文人雅士的钟爱。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紫金帖》中说:“苏子瞻携吾紫金砚去,嘱其子入棺。吾今得之,不以敛。传世之物,岂可与清净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哉!” 最后这句话有点生涩和拗口,翻译成白话,就是说:“传世之物怎么能作陪葬品呢?!”这段话说的是一个真实故事,当年苏东坡路过真州拜访米芾,得赠一方紫金砚。后来苏东坡病逝于常州,临终前嘱咐其子将紫金砚陪葬,米芾知道了十分生气,从真州星夜赶往常州索回此砚。在《宝晋英光集》卷八中,米芾对此事也有记载:“吾年老才得紫金石,与余家所收右军砚无异,人间第一品也,端、歙皆其下”。到了清代,大书画家郑板桥在《题丁有煜砚铭》中,同样对紫金砚褒扬有加推崇倍至:“南唐宝石,为我良田,缜密以粟,清润而坚,麋丸起雾,麦光浮烟,万言日试,倚马待焉,降尔遐福,受禄于天,如山之寿,于万斯年!”文中的“南唐”,是古代寿州的另一个名字。在米芾时代,诗人黄庭坚在寿春任职,也发生过一件与紫金砚有关的事情。黄庭坚当时娶当地耆旧孙莘老女兰溪为妻,得孙莘所赠紫金砚一台。黄大诗人视若珍宝万金不舍,跟苏东坡一样,嘱咐其子在他驾鹤西去时,定要将紫金砚作为陪葬。

目前,传世最早、最具名气的紫金砚,当数东晋王羲之用过的右军砚。王羲之小时候,其父王旷任淮南太守,坐镇寿春,得紫金砚,带回家中送王羲之用。后来,王羲之成为大书法家,紫金砚随之身价倍增,被人们视为拱璧。因王羲之时任“右将军”,故紫金砚受封为“右军砚”。除“右军砚”外,米芾在《紫金帖》中所说的凤字砚,也于1972年在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砚长22.7厘米、宽17.5厘米、厚3.9厘米。砚的前部有两足,砚池向后倾斜,砚面有明显的墨痕,现存于北京博物馆。在西安碑林,也存有一方紫金砚,系1957年征集的出土物。砚为长方形,长23厘米、宽15.8厘米、厚2.9厘米。砚背有铭:“绍圣四年造紫金石砚”。绍圣系北宋哲宗赵煦时期。有意思的是,2009年寿县文联组织作家、艺术家到苏州太湖采风,在参观一家民间博物馆时,与一方紫金砚不期而遇。听馆主介绍,其为从民间所收集,专家鉴定为汉代寿春县产品,是该馆的镇馆之宝。此砚长约20厘米、宽约15厘米、厚约5厘米,虽历经岁月,看上去仍肌理润泽,实为砚中不可多得之精品。

紫金砚质坚细腻,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石上贯透紫金带、黄金带、橙晕、金线等天然色带。现已开发出朱砂红、彩带、红细纹、金线、银线、冰线、龟纹、蕉白、天青墨玉等二十几种品种,如同美术大师随意泼墨,染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是书法家和收藏家不可多得的珍品。八公山模树石是石体在地质发育过程中发生断层被泥质中的氧化锰或氧化铁渗透进去形成结晶表现出富于立体感的有色画面。含铁粒子呈红色,含锰硅粒子呈蓝褐色。八公山虎皮石,豹皮石是震旦纪地层经历断裂褶曲与含氧化铁,氧化硅的白云石共生形成象虎皮、豹皮的斑纹和斑点而得名。

经安徽省地矿局313地质实验室取样分析,紫金石含有铁、钙、锶、钼、钾、碘等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成分,而且含钙量很高。此石“质坚、润泽、发墨三美丰韵天成。”其纹理细密,湿润细腻如玉,抚之如童肤,色彩凝重古雅,纹理华美多变,呵气成云,发墨如油,滑不拒墨,涩不滞笔之优点。其成份方解石90%,白云石5%,石英3%,泥质铁质2%,摩氏硬度3—6。

北京宠物寄养

台钓调漂原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