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中国文明起源新发现:玉文化早于其他三大文明统一中华

04-07

中国文明起源新发现:玉文化早于其他三大文明统一中华

中华传统节日勾起国人对神话浮想联翩……苍天的裂口,女娲为何要炼五色石去补?秦帝国的大一统,为何只用玉玺来象征?《山海经》作者因何不厌其烦记录各色玉石出产?“研究中国,要读懂一个‘国’字,这是与繁体‘国’字共存的民间俗字——外框是城墙;里面就是‘玉’。”上海交大神话学研究院首席专家、上海交大资深教授叶舒宪说。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成果,“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经6年努力,依托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形成12部专著、103篇论文,获得国家免检结项的殊荣。7日,《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等首批4部新著在沪首发,它为中华文明的探源找到了“玉石信仰”的突破口。

中国文明之源流远超3300年的文字历史

由于国际上用来衡量文明出现的文字在中国只有3300年左右的历史,一些人认为中国文明与古希腊、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等其他三大人类文明相比,是出现最晚的。而玉文化研究从物质文化的角度,证实中华文明的源流远远超出文字的历史。

“先北方,后南方,最后进入中原。”新成果《玉石神话信仰和华夏精神》对“玉文化先统一中国”的路线作了详细介绍,对中原文化是华夏文化之根的传统观念形成挑战。

在先秦时期的中国,东方的鲁国是礼乐文化的中心,北方的海滨地区和燕国、齐国是巫术和萨满思想的故乡,南方的楚国拥有恢弘的宗教幻想,西北边陲粗犷的文化风气则是法家思想的温床。这些“多元”的文化能在一个共同的话语框架内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一个统一国家,必定是隐藏其中的、共同的文化基因起到了作用。

叶舒宪教授认为,要寻找这一文化基因不能局限于文本,而是要深入文字诞生以前的“大传统”时代。他所著的新书就是通过对石峁遗址的玉璋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的。“玉璋这种玉器,是迄今为止在中华大地上分布最为广泛、形制最为稳定的一种玉器,由此启示,可推出‘玉文化先统一中国说’。”

复旦大学出版社总编辑王卫东认为,这一原创性研究论断将中国文明史上溯至八九千年之前,也体现了学术自信与文化自信。可以说,玉石神话包含有一种信仰,这种信仰正是构成华夏精神的基因。

200万平方公里“西部玉矿资源区”有物证

提出“玉文化先统一中国”的独创观点,揭示华夏文明精神和信仰之根,必有“真材实料”的本土物证。叶舒宪教授以万年玉文化的大传统为立论基石,通过西部七省区250个县市的调查采样,划定了总面积20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西部玉矿资源区”,凭借“接地气”的田野样本和经验,重新建构起玉礼器的神话学。

譬如,文学文本《山海经》记有140处出产玉石的山河,但学者追问: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注意到要用实地考察采样的工作来检验和判断其真假虚实?为此,文学人类学一派坚持多年田野考察,形成遍及大西部3万多公里足迹的调查采样,才终于有望揭开《山海经》国土资源叙事的千古之谜。据此可以判定:在传世古书中,两千年来被认为最荒诞不经的书《山海经》,才最接近考古新发现的文化大传统真相。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叶舒宪教授的这部新著与2015年出版的《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和即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玄玉时代——五千年中国的新求证》,共同构成“玉成中国”三部曲。而与此书同时发布的,还有《文学人类学新论——学科交叉的两大转向》、《四重证据法研究》与《希腊神话历史探赜》。

其中,中国文学人类学四重证据法是其核心方法论。“四重证据法”承传自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先后倡导了三重证据法、四重证据法。第一重证据为传世文献;第二重证据为出土文献;第三重证据为非文字的口传文化与仪式民俗;第四重证据为出土的遗址、文物和图像。

据悉,上海交大神话学研究院与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将组织第十五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主题为“玉文化先统一长三角”,对七千至五千年前长三角地区玉文化进行系统调研采样。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图片编辑:笪曦

本文图片来源徐瑞哲摄、上海交大资料图片

玉器鉴定

水晶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