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武夷山的出生与成长,是否意味着对岩茶的深刻理解?

11-15

武夷山的出生与成长,是否意味着对岩茶的深刻理解?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文章发出去的时候,有人来留言:

我是武夷山人,我从小喝武夷岩茶长大,难道我还不懂武夷岩茶吗?

一看这语言表达的逻辑,村姑陈就不愿意再接话了。

这种不跟你在具体的论点上摆事实讲道理,只用砖头砸人的辩论风格,像极了中国家庭里的家长式作风。

列位看官小时候是不是经常遇到这种情况?

比如,老师用科学研究数据教会了你,隔夜菜容易滋生细菌,还容易生成大量亚硝酸盐,危害健康,尽量不要吃。

然而,当你牢记老师教给你的科学知识,回家拒吃隔夜菜的时候,老爹的巴掌劈头盖脸拍上来:虾扯什么蛋?老子从小吃隔夜菜长大,你看老子生病了吗?!!

这就是标准的中国式家长作风——跟别人辩论时,不是以理服人,不是用科学道理做论据,而是一味地用年龄和资历来压人,好像年龄和资历,就是压倒一切对手的唯一武器。

“老子吃了一辈子隔夜菜都没问题,说明,那些证明隔夜菜有问题的科学依据,都是扯蛋。”

用自己的资历和经历,做为所有辩论的最终论据,这就是中国式家长作风型辩论选手的脑回路。

与此相似的辩论界口头禅还有:

咸菜亚硝酸盐超标?扯~我吃了一辈子腌咸菜都没生病!

米饭吃多了容易发胖?胡说!我吃了一辈子都没胖过!

火锅里的汤不能喝?谁说的?老子喝了一辈子都没事!

每次遇上这样的人,这讨论就没法子继续下去了。

这明明是极端封闭的脑回路,拒绝一切科学的、进步的观点,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对所有的新学说,一律自动说“不”!

像这样闭关锁国、老子天下第一的态度,就没什么好沟通的了。

浪费时间。

《2》

户籍所在地是武夷山的人,就一定懂岩茶吗?

不一定。

如果生在武夷山,长在武夷山,就一定会懂武夷岩茶的话,那么,下面这些理论,都会顺理成章地成立:

比如,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从小吃大米长大的中国人,就一定会懂得种水稻。

比如,生在景德镇,长在景德镇,从小玩泥巴长大的景德镇人,就一定会做瓷器。

比如,生在宜兴,长在宜兴,从小玩紫砂泥长大的宜兴人,就一定会做紫砂壶。

比如,生在三亚,长在三亚,从小在海边长大的人,就一定会捕鱼。

比如,生做医生的儿子,长大就一定懂得拿手术刀。

比如,生做樊哙的儿子,从小吃猪肉长大,就一定会杀猪。

比如,生做刘备的儿子,从小看亲爹如何建立一个国家,就一定懂得怎么当好一个皇帝。

........

事实上,稍微有点见识的看官,都能看出来,上述观点,是根本不成立的。

这种逻辑,明显是悖论。

把一个人的出生和成长环境里出现的一些事物,当成他长大后必然会拥有的本领,这种生搬硬套,是没有事实根据的胡搅蛮缠。

这只是某些人,想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时,苦于拿不出科学依据,而只能倚仗的杀手锏——我是武夷山人,我就一定会懂岩茶,我从小接触岩茶,接触的时间比你长,我就懂得比你多!

无法在喝茶的技能值和品鉴水平上展示自己的专业性,唯有用自己“是武夷山人”这个身份,用自己“从小喝岩茶长大”这个资历,来压倒对方。

夜郎自大,黔驴技穷。

《3》

生为某个产品的本地人,对这个产品的了解程度,比普通的外地人多一点,这无可厚非。

比如,普洱人,对普洱茶的了解,就一定会比身为客家人的蓝小笛多,不但多,并且不止多一点点。

土生土长的景德镇人,对瓷器的了解,对泥料和釉的了解,肯定比我们外地人要多。

至少,做为游客的村姑陈李麻花,最初去景德镇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去哪里买瓷器,只能向酒店前台打听,然后去商贸城乱逛。

而本地的士司机,就知道去哪个镇,哪个村子,找谁,能买到第一手的,从窑里直接出货的高档瓷器。

从对本地土特产的了解程度上来说,本地人确实比普通外地游客,要来得懂行,来得通透,知道的内幕多很多。

但是,有一类人,即使是外地人,他们对某种土特产的了解程度,丝毫不亚于普通的本地人,甚至还比普通的本地人更懂行,那就是从事这方面业务的商人。

比如,长期从事景德镇磁器销售的外省客商。他们长年累月地来往于景德镇,他们每年花上大量的时间,在景德镇的各个镇子里扎根,找货,找手工作坊,找泥料,找器形,找师傅绘画,找包装,找物流......

这些瓷器方面的渠道和资源,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工具,自然要比普通的本地人,比普通的本地司机,导游,公务人员等并非从事长期从事瓷器行业的本地人,要懂得多得多得多。

因为这些本地人,虽然生活在本地,但并不是从事瓷器这个行业,隔行如隔山,对这个行业的了解程度,并不精深,虽然比普通外地人懂得多,但却比专业从事瓷器生意的外地人,了解得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

这道理要放到武夷山人身上,也是一样。

普通的武夷山人,从小喝武夷岩茶长大,说他们比普通的外省人,懂武夷岩茶,这是肯定的。

但是,要跟来自外地的、在岩茶行业浸淫多年的、专业的武夷岩茶茶商相比,在行业精深度方面,这些本地人,就会自动败下阵来。

因为你的本业,并不是做武夷岩茶,或者卖武夷岩茶。那么,你的大部分时间,都没有花在研究武夷岩茶的种植,采摘,制作,加工和品鉴上面。

术业有专攻,你没有花大把的时间在研究武夷岩茶上,自然你对武夷岩茶的知识的了解,会流于表面。

只是一些点到为止的、浅表层的了解。

相比之下,是卖武夷岩茶为生的外省茶商,因为吃这碗饭,从事这个行业,要想赚钱,必然要研究得精、深、透。

所以,他们对武夷岩茶的了解,会比这些普通的本地人,懂得更多、更广。

比如,谁家是正岩茶,谁家是外山茶,谁家是半岩和外山掺在一起卖的?

谁家的山场好但工艺普通,谁家的山场偏一点但工艺顶呱呱?谁家的哪一款茶每年走量大,谁家的茶比较贵出货慢?

谁家是靠炒作炒出来的品牌知名度,谁家才是凭真正的制茶实力杀出来的品牌影响力?

......

不是业内的人,是根本不懂得这些的。

《5》

那么,武夷山做茶和卖茶的人,对正岩的岩茶,懂多少呢?

可以说,仍然是一知半解。

在武夷山做茶的人,有很多。茶叶是当地的旅游产业,有庞大的群体,在从事茶叶生意,借以养家糊口。

在这些从事茶叶生意的群体当中,分工又有细分。

首先,按工种,分为茶叶销售类和茶叶生产类。

销售类的,家里或者有茶山,或者没有茶山。自己在景区和市区开家店,销售自己家里,或者亲戚家里生产的岩茶。

生产类的,分为两种。一种家里有茶山,每年采摘自己家的茶青,耗时半年,加工成精品茶,销售给外省茶商。另一种,家里也有茶山,每年把自己家采下来的茶青,加工成毛茶,销售给本地的大茶叶品牌

卖毛茶的,利润薄,但简单,每年只要在茶叶上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

卖精茶的,利润高,但复杂,考验技术,如果不是技术精湛的人家,断不敢自己加工精茶。万一没做好,卖不出去,利润还不如卖毛茶来得丰厚。

其次,有茶山的茶农里,按山场分,分为正岩茶农,半岩茶农和外山茶农。

正岩的茶,以三坑两涧(牛栏坑、慧苑坑、倒水坑、流香涧、悟源涧)为主,附带着周边一圈山场。

半岩的茶,在正岩之外,比如小竹林(目前小竹林以河为界,一边是正岩,一边是半岩),黄柏这些岩茶产区。

外山的茶,则很大,包括了武夷山风景区之外的广大地区,像下梅,就属于外山岩茶产区。

不同的茶产区,气候环境不一样,温光水气土完全不同,产出来的茶青自然品质各异,那么,制作出来的岩茶的口感,也是大相径庭的。

销售的不太懂加工的内幕和细节,而外山的则不太懂得正岩茶的加工秘诀。

《6》

从上述分类,可以得知:

在武夷山的茶叶从业者的众多细分种类里,各自都有各自的一块地盘,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玩耍,但谁也别想进入别人的领域里折腾。

没有茶山,只销售茶叶的,只做面向游客的零售生意的茶商,是不会销售正岩茶的,因为进价高、利润薄,游客很容易就找到正岩茶农家里自己买茶,做为中间商,赚不了几个差价。

而有茶山的群体,外山的,也不懂正岩和半岩的人家的茶是怎么做的。因为隔得远,也因为同行相妒。

比如,同是写公号的其它选手,就不太了解村姑陈是怎么写稿的,是歪着,还是趴着,是穿着蕾丝睡衣,还是头上戴着大蝴蝶结。

因为村姑陈就不会让同行进到自己写作的房间里去。

同样,同是做茶的同行,人家就不可能让你去参观人家的茶厂、生产间,为什么?怕偷师学艺啊。

SO,即使同为武夷山的制茶人,外山的,也不一定喝得懂正岩的茶是怎么做的。

《6》

对一项知识的掌握,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

对一门技能的掌握,是需要努力和钻研的。

就算你是当地人,你不是这个行业的,也一样一知半解。

就算你是当地的制茶人,你不是那个重量级的,你不是那个圈子的,你不是那个阶层的,也一样雾里看花,只能略懂。

并不是所有武夷山的人,都懂武夷岩茶。

正如并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懂种水稻。

欢迎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或者直接手机端点击下方的“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lanxiaoping198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翡翠价格对照表图

张大千荷花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