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景观,其实就是以山形为代表的自然景象,也包括类似附属于山水景观的建筑(如长城)等人文景观。其中山形石是造型石中的大项,也是赏石界拥趸者最多的。赏石圈有玩石始于山水,终于山水之说。意即最初玩石往往是从山水景观石开始的,其中可能会经历一些变故,兜了一大圈子,也不排斥会误入歧途,但是最后还是会回归到山水景观石。当然,其语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类似否定之否定规律。
柳州奇石馆来宾石“中华魂”,形同长城
意大利阿古利安石,有点类似灵璧石质地,常见景观山形
玩石始于山水,有几层意思。一则是玩石的本意就是亲近自然,与自然对话。而山形石是观赏石中最接近大自然的,也可以说是自然的缩影。赏石最初给人完全是一种自然式体验,它是自然山川的浓缩,是人们亲近自然、卧游山水的表征。最初人们欣赏的厅堂案几奇石应该就是山水景观石。所以这也是赏石者山水情结之由来。如果追溯到厅堂案几类室内赏石的玩赏,最初就是从山形景观石开始的。其实证就是宋代米芾书法名迹《研山铭》中描摹的一方“宝晋斋研山”(据考图为后人所摹),按照记载这原来是南唐后主李煜(937年―978年)的遗物,也是其创制的一种文玩。
米芾《研山铭》所附“宝晋斋研山图”
砚山可以说是最早的山形景观石,在赏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砚山给后人赏玩山形景观石至少有几个重要影响。一是造法自然,小中见大;二是取法稳底,适合摆玩;三是奠定了笔架的主流样式。
明代铜笔架山,仿造砚山造型所制
玩石万千,景观为上,还因为景观石在世界范围来说也是石玩之中的大项和主流。南宋以后,赏石之风流传到了日本以后,他们从中吸收了山形景观石的玩法并弘扬光大,创立了“水石”一词和玩法,近代以来,西方各国由此吸收切入,形成了以山形景观为主的主流玩石之风尚。所谓水石,就是指表现自然山水景观之美的石头(其实,日本也有观赏石之说,其外延很广泛,包括象形、抽象等,但水石是仅仅把一块石头看作自然的缩影)。水石是“山水景石”的缩略语,是指那些大小适合置放于案几的石头,它主要应该能够表现自然山川的景观之美,而且能够被水养(以盆石而供为主要形式)的奇石。
日本静冈瀑布石,具有真山之感(周易杉藏)
此外,日本水石将山水景观作了具体而细致的分类,丰富了山水景观石的表现形式,区分了景观石之间的不同差异。大致分为九类:山型石,岛形石,岩形石,土坡石,平台石(“段石”),湖沼石,瀑布石,茅舍石,舟形石,并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玩石理论和做法,影响深远——当然,其中有的分类是由于其特定的岛国的地理环境,并不一定适合其他地区,如茅舍石、舟形石,我们是视为象形石的。
日本水石名品“雪屋”,为加茂川石中的茅舍石
如水石形状评判的“三面法则”,即石体的前后、左右应协调,底面大小、厚度及形态应和谐、适度。就是说,前和后、左和右应分别呼应和谐,底部应尽量平稳。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赏石英文单词就是由水石而来(Suiseki一词源自日文,已经使用了大约150年,Suiseki一词由两部分构成,即Sui=水,Seki=石)。
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的山形景观石其实也是一种具象,是自然界某种真实景观的再现或是某些真实景观的综合概括。在发现有关景观石主题时,我们常常会把一些特定的山川景观予以命名,所以有一定的形似要求。另一方面,景观石的造型也要与形式美学诸多原理相契合,包括均衡、节奏、韵律、黄金分割等,是对于自然山川景观形式美的一种提炼和升华。
山东淄博蒲松龄故居藏清代“海岳石”,主峰位于黄金分割线
此外,景观石在奇石收藏中已经有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评判标准,容易入门。如同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表现题材和永恒主题一样,山形景观石作为观赏石的一个重要表现题材和永恒主题,其不少赏玩理念多是从山水画论中引申出来的,或者说是可以移用山水画论中的精华部分。这其中,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可谓山形景观石审美借鉴的圭臬。山水画的空间构成,最有概括意义的就是郭熙提出的“三远说”,即“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郭熙还提到:“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所谓远取其势,近取其质,既是评价山水画的一个标准,也很适合评价景观山形石,即远观其气势走势,近观其肌理皴理。只有石之造型的气势、走势与石之表质的肌理、皴理相协调配合的,才是好的山形景观石。这其中,九龙璧(切底山)可谓是个典型。
福建九龙璧切底山“五岳之尊”,气势不凡(王金水藏)
其实,判断山形景观石意境的最高境界,就像北宋画家郭熙提及山水画要给人以可以游、可以居的感受:“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其中,可以居、可以游是最高境界。这同样适用于对于山形景观石的评价,好的山形景观石不但要符合形式美的诸多原理,同样应该引人入胜,给人以可以亲近、可以进入的感受,这其中包括对于质地、肌理(皴理)、走势、局部细节等要符合或者贴近自然真山水,也就是自然山川的缩影,凝固在一方小小的奇石之中。米芾在“宝晋斋研山”图上有此描述:“下洞三折通上洞,予尝神游于其间”,就是表明他显然把它视为一种自然山川的缩影,是可以游、可以居的山景。这与白居易《太湖石记》中提及的太湖石峰“撮要而言,则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覶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的意念如出一辙,说明文房砚山也好,园林假山石峰也好,这两种赏石的主要形式,其赏玩的要诀或初衷都是源自文人对于自然山川卧游之需要,是一种缩景艺术。
英石“剩山图”,皱褶深密,造型多变,十分入画(陆维三藏)
苏州环秀山庄湖石假山,系仿真山堆砌,小中见大,可游可居
总而言之,作为景观石的审美,可以小中见大,大中见小来评判高下,远取其势是为大,近取其质是为小。这所谓的大与小形成了一种辩证的关系。
所谓小中见大,不管园林石还是案几石,都要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有的石头(照片)尽管体量较小,但经得起放大效果。从收藏的意义上讲,景观石尺寸越大,需要展示的空间也就越大,也就越不容易搬动迁移,相对来说,收藏玩赏的意义就越小。自然景观与景观石的比例差距越大,才越显得不可思议,也难能可贵。
底部平整的广西大湾石,小景大样,十分耐看(枕石斋藏)
来宾卷纹石“元阳梯田”,令人身临其境(得云轩藏)
所谓大中见小,就是要有细节,也就是局部经得起推敲。就像园林假山堆叠制作一样,不但能够远观,而且能够身临其境,比如洞穴、平台、湖沼、山峰、蹬道、山涧、瀑布、岩石、峭壁、山谷等自然景观或多或少都能有所再现,包括建筑(如房舍、桥梁等)人文景观如也能有所反映则更佳。尤其是皴理,也就是石头表面的肌理皱褶,如果能够表现的越是充分丰富,就越能凸现景观石所反映自然景观的真切真实。
贵州盘江石“双峰凝秀”,两峰高低错落,山谷幽深(刘耀辉藏)
安徽宣石“终南雪霁”,层次分明,景深幽远,皴理入画(张金龙藏)
不管是小中见大还是大中见小,景观石归根到底就是要给人带来大自然真山水的体验。
·END·
本文作者,《汇石融通》特约作者——俞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