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揭秘宋徽宗登基背后的故事

11-25

揭秘宋徽宗登基背后的故事


1082年,一位父亲站在南唐后主李煜画像前祈祷:


“希望我即将出世的儿子能如他一般温文儒雅、气度不凡。”


不久后,他的第11子出生了,看着襁褓里的小家伙,他断言:儿子的颜值和才华必定都比李煜高数百倍。


但他只猜中了开头,没有猜中结尾。


他是北宋第6任皇帝宋神宗,这个儿子赵佶最终会成为第8任皇帝。


赵佶确实才华横溢、诗书画样样精通,但也步了李煜后尘:慌乱中继承兄长皇位,又沦为亡国之君。


历史何曾相似?或许也是命运使然。


赵佶两岁半时,父亲去世,年仅10岁的哥哥宋哲宗登基。


15年后,宋哲宗突发重疾去世,他的儿子先前也夭折在襁褓中。


朝廷不可一日无主。


于是,在向太后的力荐下,赵佶成了宋徽宗,理由是:身体最健壮。


很搞笑却又无法反驳,毕竟父亲和哥哥都英年早逝。


我们都知道,赵佶在此之前并未学过任何治国安邦之道,只是每天纵情于犬马声色,寄情于笔墨、丹青,骑马、蹴鞠之间。


继位后,他突然有了志气,且雄心勃勃:


我要让大家伙儿知道,我不仅可以舞文弄墨,还可以做好一国之君。


其实不太明白,他的自信到底从何而来。


因为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做皇帝的能力,堪称倒数第一,他所谓的治国也都是空谈。


一个“靖康之耻”足以让后人指着鼻子骂他:昏庸无道、滥用奸臣、只懂酒色......


但《宋史》却为他正名: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尔。


说正经的,若抛开国事,他算是个顶级艺术家,只不过皇帝的称号掩盖了他的光芒,皇帝的位置也决定了他如果要搞艺术,就是“不务正业”。


那么,这位顶级艺术家的才能究竟有多高?他的“不务正业”到底有多牛?



13岁时,赵佶和比自己大30岁的姑父王诜成了知己。


王诜是一位著名画家、收藏家,和大诗人苏轼交好。


赵佶经常去找姑父畅谈、玩乐,还陪他走访好友、引经据典、吟诗作对。


在这一过程中,他渐渐学会了如何做一个文人,且深深爱上了这种生活。


18岁登基后,他开始治理国家,但他并不擅长,只得绞尽脑汁物色有能力的大臣。


这时,懂书法、绘画又会阿谀奉承的大奸臣蔡京,进了他的法眼,他便将国家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大权悉数交给蔡京。



而他自己则从兴趣和信仰出发,用自己熟悉的文人身份履行皇帝职责。


他认为国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了,生活自然也就好了。身为一国之君的自己,更要争做楷模。


于是,他开始在朝堂上作诗,在书房里作诗,在后宫里作诗,甚至在李师师的纱帐外作诗。


遇上宴会庆祝时,宋徽宗更是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总喜欢和大臣们在作诗这件事上一决高下。


此外,朝廷或后宫遇到重大事件时,宋徽宗也会作诗。


1121年,刘皇后去世,宋徽宗创作了一首悼词——《醉落魄》,写时就已潸然泪下。其他人读到“人前不敢分明说。不忍抬头,羞见旧时月”时,也无不落泪怀念。



后来,宋徽宗渐渐发现,以往帝王作诗时总会碍于身份限制,有选择性地说或不说,因此,可选题材特别少,流传下来的诗作特别少,成就也不高。


他不禁摇摇头,而后下定决心:


我写诗时一定要遵从内心,不被身份限制,这样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于是,他便开始描写自己如今的皇帝生活;有时回忆儿时时光,描写宫女的哀怨;有时描述身边的美景、感叹广博的宇宙力量。


若不看署名,大概谁都想不到那是他的杰作。


也正是这样不拘一格的风格和选题,使得宋徽宗的诗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足以碾压一大批皇帝。


据说,宋徽宗一生中创作的诗词超过2000首,数量之多,难以逾越。


要知道,我们的大诗仙李白一生也才做了3000多首诗而已。



当然,宋徽宗的不务正业不仅仅表现在“诗词”方面,他还继续探索着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眼看着历史遗留的党派之争渐趋缓和,大臣们也在鞍前马后为自己效劳,宋徽宗的心安定了不少,便静心回到书房中挥毫临摹。


与常人一样,他先从临摹薛稷、黄庭坚、吴元瑜、赵令穰等人作品开始,接着大量练习,书写了很多副隶书、篆书和行书作品。


之后,他开始自创风格。


1104年,宋徽宗的瘦金体面世,一举奠定了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瘦金体,顾名思义字体很瘦,仔细观察却能发现行笔间的控制力和书法功力。


那年,他赠予大臣童贯一副誊抄的《楷书千字文》,如今已成了稀世珍宝,被拍出1.4亿之高价。



当然,在前期,宋徽宗的瘦金体并不成熟,被评价为:稍有稚气,转折之处时轻时重,有时捉襟见肘。


争强好胜的宋徽宗顿时就不满意了,赶忙回到书房苦练技艺,到四十多岁时他终于写出了《秾芳诗帖》这一巅峰之作。


一经展出,就被众人高度评价:畅快淋漓,一气呵成,无一败笔之处,从中可窥见一种仙风道骨。



宋徽宗自然十分高兴,这幅作品至今被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馆,是名列前茅的国宝。


900年后,故宫博物院书画部主任余辉这样称赞宋徽宗:


他是一位特别有创造力的书法家,如果不是皇帝,其成就应足以使他位居宋代四大书法家之列了。


宋徽宗更是那个年代不一样的烟火,极其渴望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接着,他又开始研究草书,写成了《草书千字文》;开始收集整理历代书法作品,编写《宣和书谱》,在书谱中,他一一介绍了古往今来的帝王书法家,收录了247名艺术家的1220件作品。


这为后世研究古代皇家书法藏品提供了很大的价值。


宋徽宗本人也很痴迷于他收集的这些作品。


相传,亡国后,他听到金军将国库洗劫一空时,脸上毫无波澜;听到金军俘虏了嫔妃和儿女时,依旧毫无波澜;但听到藏品被烧毁后,突然痛哭流涕,难过到想要自杀。


也许,将艺术当做毕生事业的人,在失去时,真的会悲痛欲绝。



如果说,诗、书是宋人跻身文人行列的重要方式,那么,绘画就可有可无了。


但宋徽宗却将画画当成了事业,毕生都在主攻花鸟、山水及人物画。


有天,宋徽宗正在书房里休息,脑海中突然浮现出姑父王诜的一幅山水画横轴。这一刻,他再也无法按捺内心的激动,立即拿起画笔模仿。


只见他三下五除二,创作了一副横轴——《雪江归棹图》。画中的山用了渲染的技法,树、石和舟等小细节时则使用了工笔画法。



这幅画相当惊艳,至今仍被收录在故宫博物院中。


时间在流逝,宋徽宗的画工日益见长,朝廷局势也日新月异。虽国运艰难,但宋徽宗看到的都是好事,“祥瑞”之兆也越多越多。


因此,他又开始沉迷于祥瑞之中,画中频繁出现“鹤”、“鹦鹉”、“祥龙”等元素。


接着,《瑞鹤图》应运而生。


《瑞鹤图》中有18只鹤在宫殿大门上方飞翔,有2只鹤栖息在屋檐上,20只鹤形态各异,头部、脖子上黑红相间的羽毛都被画了出来。



这幅画,到如今依旧是无法逾越的经典之作。


此外,宋徽宗还将绘画纳入科举制度,致力于选拔绘画人才。


少年天才王希孟正是在这一时期进入翰林画院学习,宋徽宗看到18岁的他极具艺术天赋,便亲自教导他。


半年之后,王希孟就作出了那副名垂千古之宏篇巨作——《千里江山图》,这也是宋徽宗心中的锦绣江山图,藏着他的雄心抱负。



《千里江山图》经由蔡京之手落入南宋内府,后又辗转进入故宫博物馆。因为它过于珍贵,在2017年展出后,就被再度封存。


这或许也是对宋徽宗绘画技艺最至高无上的评价了。


此外,和书法一样,宋徽宗也自觉肩负起收集整理《宣和画谱》的重任。


在这本画谱里,他列出了五代以来画家的6397幅作品,并将这些作品分为道释、人物、山水、花鸟等十大类。这无疑为后世人研究中国美术史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同时,他提倡的细心观察与画出正确细节的观念,也影响了当代及后世众多画家。


大概,当一个人热爱达到了极致,他便会想方设法将热爱之物留存给后世。



宋徽宗的一生,像极了一部无法改写的悲剧。


父亲希望他做一位潇洒的亲王,过随心所欲的生活;可命运却安排他临危受命,肩负起治国重任。但他附庸风雅的秉性,却注定了国家在他手里,只能走向灭亡。


年少时,他活在父亲和哥哥的羽翼之下,整日吃喝玩乐、不问世事;

成年后,他被推上皇位,立志干一番大事却因不会治国、屡次被蒙蔽双眼,将国家拱手他人;

晚年时,他又在金军铁蹄下苟延残喘,直到生命尽头。


于国家而言,他很失败;但于艺术而言,无人能与他匹敌。


有人说,在宋徽宗之前,宋朝的诗词书法领袖是苏轼和黄庭坚,而书画领袖是米芾。而唯一精通诗、书、画这三种艺术的人,只有宋徽宗。


作诗不拘一格,数量有2000首之多;自创瘦金体,拓宽软笔书法发展之路;研究工笔画,影响无数后世画家;收集遗失书法、绘画作品,为后人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而他的艺术造诣及贡献并不止于此。



他创始的汝窑“青瓷”至今无人能超越;


他主张创制的大晟乐、铸造的大晟编钟,改变了全国各地音律不齐的局面;


他编写的《大观茶论》中展示了宋代的茶事变革,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


在位时,宋徽宗利用最优质的资源将各种艺术融为一体,创造了最独一无二、无法超越的存在。


亡国后,流放的日子里,他脑海中浮现出过往种种,想了一千多种画面,用自己最擅长的瘦金体写了一千多首诗。


很多人想不明白,宋徽宗亡国后,何以在金国生活8年之久?


我想,大概是因为艺术气息早已嵌入了他的骨髓,点燃了他的生命之灯,才让两千多个日日夜夜不再那么难熬。


大概这也是文人墨客追求精神富足的意义吧!


无论处境再艰难、生活再潦倒,只要心中有信仰,总有一束光支撑着我们走过每个春夏秋冬。


. END .


【文| 雷小草】

【编辑| 丹尼尔李】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贵州女孩杨柳:水中独竹上跳舞,让民族文化和非遗绝技惊艳世界

宁海80后“耍牙”美女,口含十颗獠牙传承非遗绝技,太神奇了

琉璃石

郑板桥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