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探索千年玉文化的奥秘:一篇文章让你成为玉石专家

08-28

探索千年玉文化的奥秘:一篇文章让你成为玉石专家

引言

玉,石之美者。从广义上来说,只要是美丽而稀有的石头都可以被称之为玉。但从物质科学的角度来看,玉是岩石在经过剧烈的地质活动之后,在特殊的高温和强压条件下,偶然产生的稀有矿物集合。正是因为稀有,才会显得弥足珍贵,引人驻足。

▲玉器

玉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诚然,玉并不是只有中国有,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翡翠,印度、巴西的玛瑙从种类和品质上来看,并不比中国传统的暖玉逊色。并且这些国家也有属于自己的玉文化。但我坚信,中国人是最懂玉的,是最能欣赏玉的美的。因为在别人看来,玉或许只是因为稀有和光泽而显得特殊的石头,但在国人的文化基因里,玉就是美,美也是玉。笔者愿以此文,展现那一块只属于中国的玉,品赏她独特的美。

▲玉之文化

一、有形之美玉——画图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毁

常听人说,人首先要有外在的美,这样,别人才会有兴趣和耐心去发现你的内在美。物也一样,令国人痴迷了数千年的玉,首先吸引人们的,必然是玉的外在美。

(1)玉之美色——玉声贵清越,玉色爱纯粹

最初,玉的美当然源自玉本身的感官美。中国的玉,以新疆和田玉、河南独山玉、辽宁的岫岩玉和湖北的绿松石为代表。这几种玉,都是典型的“暖玉”。以其中最著名的和田玉为例。和田玉玉质温润,蕴含光泽,玉上通常还会有不同的矿物元素形成的彩色斑纹,因为自然而非刻意,更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如果有能工巧匠在天然的基础上加以巧妙的雕琢,则更会制造出如翡翠白菜那样让人惊艳的艺术精品。

▲翡翠白菜

由玉本身的美引申出来的,古人有常用玉中,也经常以玉来比喻女子姣好的容颜,或者是女子本身。比如形容女子“如花似玉”,“亭亭玉立”,“冰肌玉骨”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又比如“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冰晶玉肌飘清韵,暴雨洗礼驻彩虹。”精简而注重意境的古诗词中,诗人往往不会费多少笔墨去细化一个人的美,一个“玉”字,足矣。

(2)玉之佳音——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得到士大夫阶层赏识的,不仅仅是“看得到”的美,还有“听得见”的美。《琵琶行》中有“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句,用珠玉相碰发出的声音,来比喻琵琶女弹奏出的,忽轻忽重的清脆之音。

▲琵琶女

乾隆朝还特制了“金钟玉磬”,其中“玉磬”又名“清翠太平有象磬”,是重大宫廷典礼中最主要的乐器之一,也可以称为“礼器”。《急就篇》说:“钟则以金,磬则以玉,钟以发音,磬以收韵,总众音以成也。”在道教文化中,以玉磬伴奏的乐曲为“仙乐”。齐梁高道陶弘景的《真诰》有“忽闻天上有金石钟鼓之音”、“钧籁昆庭响,玉笙唱神钟”等句。可见玉在中国古典音乐中的地位。

▲宫廷典礼

(3)玉之妙用——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玉作为配饰是很常见的。曹植的《洛神赋》中有:“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可见随身佩戴的玉佩,早在秦汉时期就被作为是男女之间示爱、定情之物。

相传西施因足音重,于是在身上系上玉佩,行动之间环佩叮当,既弥补了足音的缺点,又更增添了少女的抚媚动人。也使得这种装扮,在上层女子中流行开来。

▲西施(右二)

除了作为玉佩装饰的玉,其他的玉质器皿在贵族阶层也是很常见的。在钱塘江之畔,有一个距今5300到4500年的文化遗址——良渚文明。该文明最明显的标志可是在墓葬中出土了大批制作精良的玉器。

良渚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相当精美。既体现了当时最高的工艺水平,也反映了玉用途的广泛化。

▲良渚文明玉器

而后世,玉则更多地运用于生活之中,玉器的买卖也更加频繁,形成了相关的产业链。清进士寸开泰撰写的《腾越乡土志》记载:

“腾为萃数,玉工满千,制为器皿,发售滇垣各行省。上品良玉,多发往粤东、上海、闽、浙、京都。

二、无形之美玉——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

“玉”和“金”是常常搭配出现的,如“金童玉女”“金科玉律”“金风玉露”“金玉之质”“金玉良言”。一是因为人们认为两者有对等的贵重,二是由于在阴阳五行学说中,玉属阴,金属阳,金玉相配可以平衡阴阳。但比起金,国人显然更偏爱于玉。因为金的贵重只在于价值,而玉的贵重则更偏向内涵。

(1)玉之美意——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言及此,或许你会觉得,玉这种贵重的东西,只是属于帝王将相的用物,或者是朱门大户的珍玩。是不接地气的,平常百姓高攀不起的。的确如此,玉是贵重的,平民百姓不可能轻易的拥有玉,就连《红楼梦》中,出身仕宦人家的林黛玉也说过这玉是件“岂能人人都有”的“罕物儿”。但是在民间,人们对玉的推崇却丝毫不逊色于上层社会。

▲红楼梦

《诗经》中有一句话:“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这句话的本意是指君子要把玉戴在身边,时时刻刻警示自己培养像玉一样的品格和气质。但这句话在民间还有另外一种理解:人们相信玉是有灵性的,玉能消灾降福,还能保养身体,改善心性,保佑玉的主人平安、长寿。人养玉,玉养人,所以没有特殊的原因,不能让玉离开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人都会有一件终身佩戴的玉饰品。

▲君子饰玉

说是夸张也好,迷信也罢,这些看似言过其实的“玉崇拜”,也是玉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中国人就是格外喜欢带着祝福的寓意吉祥的东西。

(2)玉之美德——脱胎玉质独一品,时遇诸君高洁缘

玉属阴,所以很多人都以为,玉是比女人的,也往往只有女性会一直佩戴。但事实上,古时候喜欢随身佩戴玉器、饰品的以男性居多。除了上文提到的“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谦谦君子,其温如玉。”之外,往远了说有白居易的“润含玉德怀君子”往近了说有:“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以玉比君子的比喻也是屡见不鲜。但与以玉比女子的情况不同,以玉比男子往往重其德而轻其貌。

因为在国人看来,玉是有品格的。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玉有“五德”:“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 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这里的“仁、义、智、勇、洁”和儒家对君子的要求:“仁、义、礼、智、信”恰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孔子才说:“君子如玉,抱真行笃。”而在记录齐国名相管仲生平的《管子》中,还有“玉有九德”的说法。

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能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声清抟彻远,纯而不杀,辞也”。

仁、智、义、行、洁、勇、精、容、辞,这是管仲所言的可以从玉上看到的和君子贴近的九种品性。屈原也曾称赞和田玉是:“脱胎玉质独一品,时遇诸君高洁缘。”可见玉在古人心目中,不仅是贵重的,更是高尚的。

▲屈原雕塑

(3)玉之美称——乾坤有精物,至宝无文章

除此以外,玉还有许多美丽的名字。佛教中称玉为“大地舍利子”。周礼中以不同的玉象征不同的身份等级。据《周礼》记载

“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圭,男执蒲璧。”

而文学典籍中,玉的称法就更多了。比如“琼”——《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比如“琳”——《书·禹贡》:“厥贡惟球、琳、琅”;比如“球”——《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比如“瑜”——《左传·宣公十五年》:“山薮藏疾,瑾瑜匿瑕。”

结语

“玉”在中国的古诗词里非常常见,什么“玉壶冰莹兽炉灰”“手卷真珠上玉钩”随口就来。给今人造成了一种“玉在古代特别平常”的错觉。其实很多时候,古诗词中的“玉”并不是真正的玉,而往往是一种比喻义。即使于器皿而言,也往往是指精致的白瓷或者其他精美的物品。

▲白瓷艺术品

追求美,大概是人类的本能吧。就像西方国家喜欢珍珠和宝石一样,中国人对玉的热爱是固执的。固执到人们愿意把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和它联系起来。《骆驼祥子》中有一句话,“在祥子眼里,小福子是美的,美在骨头里。就算全身的皮肉都烂掉了,她也是美的。”在国人眼里,玉的美也是美在骨头里的,美在人们的心里,这就是固执。

参考文献

《说文解字》

《腾越乡土志》

《易经》

《左传》

《诗经》

《白氏长庆集》

瓷器的种类与发展史

柳公权玄秘塔碑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