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探秘明清时期云南玉器的辉煌历史

09-08

探秘明清时期云南玉器的辉煌历史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中国宝石杂志公众号

明清两代社会稳定,城市经济发展高度繁荣,市民阶层迅速扩张,追求奢华的风气盛行,文人雅士直接介入玉器的加工和制作,使得这一时期中国玉器制作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缅甸翡翠矿藏的发现并输入云南,在清中期以后,云南玉雕被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云南成为我国翡翠玉器雕刻的发源地以及翡翠玉器商贸交易最早的聚集地。

明蟠螭纹圆雕玉佩 (云南省博物馆藏)


一、翡翠原料的输入及雕刻


(一)云南是翡翠进入中国最早和最主要的通道

缅甸翡翠矿产所在区域,从历史和地理角度而言,曾属于中国的版图,由云南腾越州管辖。由于历史的变迁,翡翠资源地早已归属缅甸,但“玉出云南”之说却沿袭至今。缅甸翡翠发现于何时以及何时进入中国,历来就是中国珠宝界争论不休的话题,至今也没有确切的结论。学者、商家各执己见,有人认为翡翠早在汉朝就已经传入中国,理由是相关文献的记载,也有观点认为翡翠是明末清初才传入中国,依据是在这之前没有发现由翡翠原料制作而成的首饰。无论翡翠何时传入中国,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缅甸翡翠资源最早是从云南传入的中国。自翡翠传入中国之时起,才有了翡翠的雕刻加工,才有了翡翠玉器,云南是中国翡翠雕刻的起源地,也是中国翡翠原石及制品最早的交易地。


明翡翠玉镯(腾冲翡翠博物馆藏)


根据现有文献记载,翡翠大约是在明末清初传入中国。英国人伯琅在《缅甸玉石贸易》中写到:“(缅甸)勐拱所产玉石,实为13世纪中为云南驮夫发现,大半由陆地运往中国销售,为中印、中缅重要商品。”这里所说的“发现”并不是最初意义上的发现,而是已经到了翡翠大量开采、转运、加工、集散、销售的阶段。清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道:“云南翡翠玉,当时不以玉视之,不过如蓝田干黄,强名以玉耳,今则为珍玩,价远出真玉上矣!……盖相距五六十年,物价不同已如此,况隔越数百年乎!”如此可推知,至迟18世纪,翡翠已在中国流行起来,并且价格已超蓝田玉等传统本土玉石。


明镂雕白玉带钩(云南省博物馆藏)

明镶玉铜带板(云南省博物馆藏)


云南是中国靠近缅甸翡翠矿产资源地最近的地区,云南腾冲离勐拱玉石厂只有270千米。在清末民初时期,从密支那到腾冲人步行、马驮运只需九天行程。如果取道仰光出海,从香港进入内地,运距超过1100千米,再到达玉器加工地,十天半月也难到达。地理上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腾冲于清中期已成为宝玉石的重要集散地,一直是缅甸翡翠原料进入中国最早、最重要的通道。


清翡翠、白玉配饰(云南省博物馆藏)


(二)云南腾冲是中国翡翠雕刻的起源地

原料是玉雕创作的基石,是玉石文化的载体。翡翠是近现代最重要的玉雕原料,在明清之前云南玉雕所用的传统原料基本都是本地的玛瑙、闪石类玉石和绿松石等玉料。自明末清初缅甸翡翠进入云南后,翡翠特有的温润度、透明度和多种色彩,非常适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一进入国门就成为中国玉器最重要的雕刻原料之一。从翡翠传入后至今,其商业价值、市场普及率和占有率都位居“众玉之首”,一直是云南玉器的主要用材。

清青玉锁形玉佩(云南省博物馆藏)


玉石毛料从缅甸产地开采出来后,到达的第一站便是腾冲,因而腾冲不仅是玉石主要集散地,同时也是滇西南的玉石加工中心。据《华阳国志校志》记载:“贾人收石入关,状如瓦砾,号曰荒石,腾越工人磨之以紫梗,砥之以宝砂,而宝光始出。”工匠根据玉石的形态和不同色泽进行切割,因材施艺,雕刻成不同的玉器饰件。19世纪30年代,英国人美特福游腾冲时曾记叙了玉石加工的情景:“某长街为玉石行所开,玉石昼夜琢磨不辍,余等深夜过之,犹闻蹈轮转床声达于百页窗外。”清末腾冲人寸开泰在所著《腾越乡土志》中写到:“腾为萃数,玉工满千,制为器皿,发售滇垣各行省,上品良玉,多发往粤东、上海、闵、浙、京都。”还有“散居于城郊的绮罗、谷家寨、马场等乡,尚有三四十家,以车眼小匠为多”。腾冲县城有玉石工匠3000余人,有几条专业化的街道,当时腾冲海关一年进口的翡翠毛料就达800余担(每担为100老斤,每老斤为16两),由此可见腾冲玉石业的兴盛与繁荣。

清翡翠镂雕葫芦佩(云南省博物馆藏)

清青玉花形转心佩(右)(云南省博物馆藏)


云南腾冲著名翡翠文化学者,同时也是世代珠宝翡翠经营者马罗刚先生于1995年在腾冲城郊绮罗的一座明代古墓中发现一支翡翠手镯。墓碑文写有“李太孺人墓”及“崇祯十九年立”。“太孺人”应为七品官的母亲或祖母,碑乃孙辈所立。墓碑立于明崇祯十九年(1646年),手镯系太孺人生前饰物,其时间应上朔几十年,这样算来,就要早于徐霞客到腾冲的那年(1639年),两者在时间上吻合,说明翡翠在明代已经在云南腾冲广为流传。[1]这些史料揭示出翡翠从元末明初被发现并被加工成为玉器,直到乾隆初年进入宫廷,翡翠饰物在滇省境内流行了近300年的时间才成为皇室饰品而走入富商贵族,经过漫长的“文化下移”,于20世纪初才逐步流入寻常百姓家。


二、明清时期云南玉器的技艺特征


明朝建立后,1381年朱元璋派大将沐英率大军西进平定云南,“明代以来一批批京师、河南、上海、广东、苏州、扬州的琢玉高手、工匠来到腾冲传艺带徒,促进了云南玉雕业的发展。”[2]这些民间艺人迁徙云南,将中原地区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手工技能带到了云南,中国玉文化理念和玉器加工技艺也传入云南。随着翡翠原料、中原玉器文化和雕刻技艺的输入,云南玉雕开始融入中原玉器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一)玉器品种生活化、多样化

在清代文人檀萃所著《滇海虞衡志》中记述:“玉自南金沙江来,昔为腾越所属,夷人采之估客随意贸之,运至大理及滇省,皆有作玉坊解之见翡翠,平地暴富矣。其琢成器皿,无所不备而如意为大,且以充贡。”书中还说:“玉器物,名类最多,大理玉匠治之,省城玉匠治之。大则玉如意,或长一尺、二尺,次则圭、壁、璋、琮,其他仙佛形象无不具。一切盘、碗、杯彝、文玩尤佳。玉扳指、玉手圈,官吏无不戴之。女钏同男,或一手双钏以为荣,而玉烟袋嘴则遍街,虽微贱吃烟,亦口衔玉嘴。至於耳坠、帽花之细,又不足论者,其滥於用器如此。”此番描述可见当时用玉的广泛性、多样性及普及型。

清翡翠双喜文字佩(云南省博物馆藏)


昆明玉雕深受腾冲玉雕的影响,据《续云南志长编》中载:“光绪年间,昆明人到腾雕琢细花玉器,工人得以模仿,先年多制造手镯、玉簪、耳片,现在更加制造宝塔、珠子、手箍、心子。”由上文献记述可知,明清时期,特别在翡翠大量进入云南的清代,云南玉器很盛行,且多为本地匠人所雕刻,为市井百姓所使用。

(二)玉雕技法完成了从原始到近代的过渡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云南各地出土的玉器和民间收藏的玉器可以看出,从史前、春秋战国再到宋、元,云南玉器、玉雕一直保留着自己原始古朴的风格和特征。随着中原地区汉文化和玉器雕刻技艺的输入,云南玉器的形态、雕刻技法等都开始从简单的平面纹饰刻画逐步过渡到线面结合的浮雕、圆雕、透雕和镂空雕。玉雕器形和题材也从以装饰和点缀生活为主的简单器形,发展到具有礼仪和祈福意义的玉器。规范玉器和仿古礼器的出现,使得云南的玉器、玉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清玛瑙鱼形吉祥佩(云南省博物馆藏)


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云南翡翠加工已经相当专业化,据云南著名玉文化研究者、腾冲地方志工作者张竹邦先生考证:清末民初,腾冲的玉石作坊已经有了相当专业的分工,分别为解玉行30多户;细花玉匠23户;玉拱眼27户;光玉工25户;大货玉匠31户;小货玉匠37户。仅腾冲就有上千的翡翠制作工,虽然在玉雕技法上还显得有些粗糙,但加工制作的翡翠精品已销往广东、福建、上海、浙江、北京等地。

清玛瑙鱼形吉祥佩(云南省博物馆藏)


三、明清时期云南玉器的文化特征


玉器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非生活必需品,最能体现社会的文明和发达程度。上世纪五十到八十年代,在云南曲靖、宜良、昆明等地明清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玉器实物,受明清当时的绘画、雕塑和社会习俗的影响,除了日常生活用器外,还出现了大量的祈福和赏玩玉器。

(一)祈福玉器

明清时期,特别是在清中后期,社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追求祈福平安、吉祥喜庆类玉雕题材成为社会时尚,造型各异的 “囍”字牌、“寿”字牌雕刻件及祈福之玉蝙蝠、玉葫芦、玉锁、玉蝉、玉寿桃、玉灵芝等佩饰普遍流通,大有世俗日用之景象。

(二)赏玩玉器

中产阶层和文人雅士介入到玉雕玉器,受中原玉器文化的影响,戒指、扳指、手镯、帽花、挂牌、玉坠、玉锁、龙头带钩、玉剑饰、仿汉玉璧等明清流行的玩赏玉器随处可见。

翡翠玉器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以和田玉、岫玉、独山玉和蓝田玉等“四大名玉”为代表的中国玉雕玉器的旧有格局,开启了云南玉雕新的篇章,推动中国玉雕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 马崇仁.形象翡翠学[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14:29.

[2] 云南省玉博会腾冲组委会.中国翡翠第一城——腾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10.



原创不易,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中国宝石》杂志公众号并注明出处。

寄居蟹不吃东西怎么办

鬼獒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