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揭秘货币背后的神秘故事

06-14

揭秘货币背后的神秘故事

个人对钱比较感兴趣———话说,现代哪个人不对钱感兴趣呢?都称钱为米了,哪怕是数字化货币,看到那些数字就想到白花花可以吃饱肚子的米了。

那些历史上的货币已经在市场上不流通,但仍想瞧瞧长得什么样子,在幻想中满足一下自己的欲望呗。就这样,我去了博物馆的“货币”厅,饱了一下眼福,顺便在此聊一聊。

这钱呀,一定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后的产物。这是肯定的,如果什么东西都大家公有,大家随需随有,那还要钱干嘛呢。所以说呢,虽然文字历史上没记载,我推测但钱一定是在商代以后出现的。

那个时候,生产力一定已经很发达了,出现了剩余物资,人们的工作也出现了分工。有些人专门种地,有的专门打鱼,有的专门狩猎………于是,也就会出现了物资上的互相交换。频繁的交换中,为了简便,以及不受时间限制,于是就约定俗成地出现了一些固定充当等价物的媒介物,于是一些海中小型的美丽贝壳便成了“货币”载体了,当然,那时不叫货币。

这可以在一些汉字结构中可以看出:与金钱活动有关系的都带个“贝”呢,如“赎”、“财”、“赠”、“贩”、“贸”……等等。

还有另一种说法:人工冶炼出来的青铜也是一种称量货币。青铜便成了一种财富象征,出土的青铜器上许多铭文记录“子子孙孙永宝用之”,大致可以佐证。

但青铜不便于交割和计数,于是人们就把青铜制成海贝的模样,就称为“青铜贝”了,用“朋”为贝币的计量单位。

诗经上的“既见君子,赐我百朋”,这个“朋”就是多少钱的意思。

但是,中国历史开始进入了春秋战国这个时代,“礼崩乐坏”,崩坏的可不仅仅是礼仪制度,统一的货币形式也受到了影响,各诸侯国打造的货币各种各样,形成了蚁鼻钱、布币、刀币、圆钱四大货币体系。




蚁鼻钱,又叫鬼脸钱,是战国时楚国铸造,椭圆形铜币,仿制贝形状,面凸背平,阴刻铭文,特别像鬼脸。

2008年4月,安庆太湖一个镇上就出土了一批罐藏鬼脸钱。

那时,楚国还盛产沙金,铸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黄金币,在当时也很流通。


秦朝统一中国后,也统一了货币,将战国时代的“圆钱”圆孔改为方孔,称重半两,称为“半两钱”。

这钱看起来普通,其实很有讲究,圆形象征“天圆”,方孔象征“地方”,这天圆地方,就代表着古代的宇宙观。“半两”是李斯所提,小篆字体。

汉五铢。到了汉代,以“铢”为计量单位了。五铢钱一直为汉代的主要流通货币,一万枚“五铢”等于一斤黄金。不过,年代的不同,也有“半两”、“三铢”、“四铢”流通。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执政称商,国号叫“新”,他主张复古,在货币上实行返古改制。

这是一个短命王朝,只持续了十几年。可在这短短的十几年中,他先后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铸造了“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六泉十布”等等6钟28品之多的货币,成为一种名义货币,铸工精美,版式新颖,特别的漂亮,因此王莽也被誉为“古今铸钱第一高手”。


隋朝延续了“五铢”。也有属于自己年代的钱币。

到了唐代,仍是“天圆地方”铜钱币,背面刻有各种代表年后的文字。



历史书又翻到了宋代。宋朝铜铁钱兼用,分区发行 每次一改年号,就铸造新钱币,名称多,有时称通宝,有时称元宝。

宋代经济空前繁荣,开始出现了纸币,纸币的名称叫:交子、会子。

到了元代,废除铜钱,开始了纯纸币时代。但纸钱看起来太轻薄,老百姓总认为不值钱,为预防有可能的通货膨胀,他们私底下用白银交易。

到了明代,前期仍主要是纸币。但明朝时,郑和出使西域,大航海时代来临,民间开始了海外贸易,白银大量输送到了国内。于是,白银,便成了明代中后期的主要流通货币,铜钱铸量不大。

清代呢?西风东进,“钞票”兴起 ,不过铜元和银元仍还是有的。清代的铜钱我们现在很常见。


民国时期持续短,有“袁大头”银元,纸币同现在的人民币有点相似之处了,不同的是各年代的领袖人物。

现代的钱币就不用介绍了,人民币、“角子儿”,我们司空见惯。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兴起,钱币渐渐的数字化,一部手机就可以走天下了。

在这里,钱币的故事就这么结束了。以后,钱币还会衍变成什么样子,未来人类会见证一切的。

篆刻印章图片大全

哈巴狗图片 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