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专家确认:扬美古镇在海上丝绸之路西江古道上扮演着关键商贸角色

03-24

专家确认:扬美古镇在海上丝绸之路西江古道上扮演着关键商贸角色

讵竹中窥落日林竹青葱,亭盖如伞。

新华网南宁3月24日电(记者文贻炜)一项国家级科研成果证实:位于南宁市郊的扬美古镇,是海上丝绸之路西江古道上的重要商贸节点。通过考察调研,专家呼吁,这一南宁唯一、广西稀有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正面临消失的危险,亟待抢救性保护。

这项名为“百越文化与神农文化”的国家级重点科研课题,由中山大学学者戴武军博士主持。他们通过引证考古发掘、科技发现、文献记载、文化传承等各种资料,证实了广西圭街商业文明、西江古道、扬美古镇等与神农日中为市商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关系。

几许竹烟,繁花盛景,一拱石桥,水面清浅。

“正音前汉叶,奇货左江通”,该课题组通过多年研究发现,作为南宁市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扬美古镇,自先秦至明代,已发展成为茶马古道支线、左右江的商品集散中心、第一码头,成为西南地区与沿海港口联系、海上丝绸之路西江古道和陆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起源于广西的圭街商埠也是中华民族商业文化的源头之一。

在扬美古镇,云贵巴蜀、桂东南及广东、福建、山东的商人,大量东往西来经商交流,其各地盛产的陶瓷、茶叶、缫丝和所需的外来货物等,通过邕江、西江等,沟通了南宁与西南地区、粤港澳、东南亚和沿太平洋各国的文化、商品交流。至今古镇仍然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据历史记载,扬美古镇有八条大街、八个码头、八座古庙。昔日扬美,风帆点点,人流如鲫。戴博士认为,扬美古镇是西江古道上“活态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华民族圭街商业文化的活化石。当前这一古镇的风貌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新建的超高现代建筑正在严重破坏古镇的历史感。古镇的规划、重新、修缮、保护工作已经刻不容缓,否则几年之后,可能就不会再有古镇的风貌遗存了。(完)

青竹绿树红花,小桥水塘人家。

街道上的店铺,仍保留着旧时的门楣和板门。

在青苔染色的台阶上,盈溢着从树枝叶的缝隙中投射下来的光影。

石门上的石雕与屋檐,述说着千年的风雨飘摇。

新长的树梢枝桠,不经意间伸了出来,在阳光明媚中隐去了墙体。

幽深狭长的小巷,歪歪斜斜地逶迤着,两边是高低错落的房屋。

经年此时,如水商物,由从此门,散落寻常百姓家。

流淌着时光岁月的石板,依次递延至江边。

从金马街出来,距离江边的码头还有一片很大的空地,当时往来的货物就是在这里集散、交易。

在江边码头上摆摊的阿姨。

石雕整体是牛头的形状,两侧是旌旗,牛嘴下两根长长的是大象的獠牙,牛鼻正下方的火焰,是炎帝部落的图腾标志。

四方平整的石块在千年的风霜中,消逝了棱角。

雕刻有青蛙图腾的石柱。

红土上的图腾石柱,遗世而孤立。

举人宅,两进院,门楣和两旁的木质玻璃灯笼显示了旧时的辉煌。

小巷深处有人家。

街北宅子居,飞檐石貔貅。

寂寥的巷道,已经没有了昔日的为利而往来的熙熙攘攘的天下客商。

铺面的左侧,就是主人家的休憩之处,从这里进去,分为了五六家的独门宅院。启开门,一家和乐亲;合上门,自理庖厨事。

院子西面,稠密的绿叶掩映着青褐色的房屋,郁郁葱葱,夕阳的余晖散落在门前的台阶上,探了门槛,入了里屋。

檐屋忽转角,路由此分两处往。

三界庙,供奉着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佛神。

小巷深处里,早已无人卖酒。

一座独立的宅院,柴扉紧闭。

晒干了的橙黄玉米,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门两边。

绿杨阴里穿小巷。

春阴里独自半掩的门扉。

余晖有致,向晚檐前。

叶绿花红又一春。

一畦农田,揽尽了春夏的盎然绿意。

碧水晴天舟自摇

千年的古树,虬枝参差交落,分离错乱了净白的天空。

三界庙前的亭子,亭挑四角,檐牙雕琢。

江亭日暮薄西山

夕阳的余晖摇曳了一江的春水碎影。

临江瑟瑟半日红

渔歌唱晚,红日倚树,一舟横飘,影影绰绰地倒映在江面上。

玉戒指

丰子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