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蒙顶甘露与黄芽:直播间的惊蛰诗会推荐

03-07

蒙顶甘露与黄芽:直播间的惊蛰诗会推荐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忆秦娥》 范成大

庚子年己卯月丁未日。(即2020年3月5日)。

惊蛰,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反映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所谓“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此时为干支历卯月的起始;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代表着生机仲春之月,卦在震位,万物出乎震,乃生发之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西汉戴德《大戴礼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此时“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之际,又值“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谁不愿出户踏青,春耕,看“陌上杨柳方竞春,塘中鲫鲥早成荫”,享受一派浓艳温柔,融合春水之致呢?出口成诗,舍汝其谁?

惊蛰诗会,仍如“立春”、“雨水”一般,于直播间里,万人空巷,诗香流溢。几近40万的播友数量,使人一则闻之喜慰,诗心高扬,更添动力;一则又不免汗流在背,研习学问愈谨严。责任压肩,岂敢懈怠?

今日习诗:

书端州郡斋壁

宋 包拯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此诗持重刚健,严谨有力,质朴无华,掷地作金石声,充满正大之气,磊落之情。以包拯之英明刚直著称于世而论,如此口吻,颇见本色。

吟诗,听琴,又岂可无好茶相伴?

尤其又身在如此“翠竹万杆绕堂前,开卷悠然胜辋川。金影碎笼檐外月,玉声清和石间泉。翠禽啼处烟如锦,紫箨栽来雪尚鲜”之处。

山是蒙顶山,茶是蒙顶茶。

西汉甘露三年(前53年),蒙山县人吴理真在蒙顶山驯化野生茶树,研究制茶工艺,开创了世界人工植茶之先河。

陶谷《清异录》载:“吴理真住蒙顶,结庵种茶凡三年,味方全美,得绝佳者曰‘圣扬花’、‘吉祥蕊’。”

蒙顶名山因此被誉为当之无愧的“茶祖故里”。唐时蒙顶茶已经名播九州。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严道县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

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蜀茶得名蒙顶,于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

李肇撰《唐国史补》: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

《四川通志》曰:“自唐朝列为贡茶,建立御茶园”。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真茶性冷,唯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祛疾。”

白居易“琴里知闻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之语更可见文人雅士对蒙山茶的推崇备至。

直播间里,长安雅士重点推介的,即是亲手制作的蒙顶甘露及蒙顶黄芽两款。

蒙顶甘露:创于明朝嘉靖二十年(1541年),被誉为“人间甘露”,堪称佳品。蒙顶甘露茶采摘细嫩,制工精湛,外形美观,内质优异。于早春采摘一芽一叶初展原料,新鲜芽叶适当摊放,以高温杀青,经三炒、三揉、三烘和整形工序。成茶条索紧卷,浅绿油润,香气高爽,味醇甘鲜,汤黄微碧,清澈明亮。冲饮时可见叶似花儿,嫩匀成朵。

蒙顶黄芽:黄茶珍品。宋代诗人文彦博《蒙顶茶诗》称“旧谱最称蒙山味,露芽云液胜醍醐”,蒙顶黄芽自唐至清皆为贡品。蒙顶黄芽采用早、嫩、鲜、壮独芽为原料,沿袭传统“包黄”独特工艺,精心制作而成,每千克蒙顶黄芽约8万粒茶芽组成。其形嫩芽肥壮、扁平匀齐,色黄润隐毫;汤黄透碧,香甜而鲜嫩,味甘醇鲜爽;品饮观赏,其态似嫩笋,直立起伏。

且说长安雅士因“近水楼台先得月”之故,日日把盏赏玩,名山名茶,尽在掌握。

诸位播友雅士,若有闻之“齿舌生津”,“羡之妒之”者,不妨联络长安雅士,蒙顶甘露,蒙顶黄芽两款,皆可代寄表心。

如是,纵不能亲至蒙山,一览“掩径不容芳草碧,堆枝空学落花残。青旗酒暖尊常满,紫陌人游兴未阑”之景,然一盏“蒙山顶上茶”新鲜入口,那一种甜香满颊,沁入心脾,神清气爽,妙不可言之感,岂不也容易便得了去?

………

每日申时(午后四时),秀秀书院直播间读诗、讲诗、诵诗,鼓琴教拳,品赏长安雅士亲制的“从来佳茗似佳人”。欢迎诸位的守候参与。

爱青青门外,万丝杨柳,阅人间几多兴废。

酸碱嚼破,如今翻觉,淡中有味。

总把余年,载松长竹,种兰培桂。

待与君同参,蒙山味珍,太平春霁。

秀秀书院

2020年3月6日

和田玉吧狗头形状

舒城兰花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