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石峁遗址:揭秘《山海经》中的“轩辕之国”

09-09

石峁遗址:揭秘《山海经》中的“轩辕之国”

石峁遗址就是《山海经》“轩辕之国”——“张钦恒假说”《海外西经》第二方案

【前言】与2019年开始发布的第一方案即 “海外西经古国”主要在太行山东麓相比,第二方案即“海外西经古国”主要在晋陕黄河两岸沿线。最重要的结论是:石峁遗址为轩辕之国。

笔者一直强调《山海经》研究必须严格注重原始文献内容的系统性,比如“轩辕之国”这个结论虽然更为重要,但是我们必须把整个“海外西经”的内容从头到尾20条通解一遍,看是如何一步一步从中原来到了陕西榆林一带,又是如何转向内蒙古又到了东北,是全文贯通,而不是断章取义。如果只拿其中一两个点来讨论,可能觉得怎么说都好像对,那就是捕风捉影,其实都不对,也没有多大意义。因为原文内容关乎上下文,相互制约,甚至与相邻的“海外北经”、“海外南经”两个部分都有直接联系,必须关联比照,相互之间不能矛盾。所以,要见花开,必须能忍得从嫩芽小草看起;要见彩虹,也要消得几番风雨。有些读者可能读过笔者此前发布的“石峁遗址即林氏国”一文。可能认为笔者这里自相矛盾了,其实不然,读完此文再作判断。

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2019年春节期间笔者提出《山海经》“海外四经古国”即为考古发现的龙山时代遗址尤其城址的假说。首先获得突破的发现是“海外东南角”在江苏连云港一带。后来陆续确定了东北角、西北角和西南角。论难易程度,东南角最容易确定,因此“海外东经”也最容易首先确定位置,“海外西经”难度最大,因为内陆范围广阔不易确认。即便在第二方案里,这四个角(原书作陬)仍然没有任何变化。不同的是“海外西经”中段大幅度向西扩展,更加符合考古发现的实际。当然,笔者此前也一直强调,考古发现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也许甚至可以肯定——还有很多重要遗址尚未发现。不能仅靠目前发现的遗址来进行确切的推定。但是研究就是这样,遗址永远是发现不完的,就像人类认识宇宙,不能因为没有完全认识宇宙,就不要去研究地球、太阳系、银河系一样。所以,建立在目前已经发现的考古遗址这个基础上进行大致推断,是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研究。将来如果有了更为重要的新发现,可以再对结论进行修正。因而,“张钦恒假说”并非最终的答案,但是为找到答案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所以读者不必在一些细节问题上纠缠,而是希望大家着眼于全局和总体。比如说目前石峁遗址规模最大,位置也基本上可以与“轩辕之国”对应,除非将来能找到一个超越它规模的,否则不能随意否定这个推论。至于原书中以南以北的其他古国,对应规模小一些的遗址,新发现的可能性更大。本身现在的考古资料并不完整及时,即便专业权威如社科院考古所主任许宏,也常常感叹资料不齐备,笔者这样的民间学者,怎么可能有什么齐备的一手资料来看?然而根据许宏等专业人士的专著及二手资料作为参考,并不妨碍笔者进行宏观的总体的研究。资料永远也不可能完备,然而重要遗址的资讯,未必要通过专业渠道,普通的新闻媒体也会进行及时可信的报道。只是要深入研究细节问题或者专业问题,才需要一手专业资料甚至实地考察。

为什么会有第二方案?因为第一方案所参考的考古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历史地图册》这样的略显陈旧过时的文献资料,再者中国考古网等网络媒体和官方自媒体内容虽然新鲜及时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近期在深入研读了社科院考古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许宏研究员的集大成之作《先秦城邑考古》之后,确信第一方案“海外西经”河北省境内太行山东麓一带尚未发现重要龙山文化遗址,同时更为重要的山西陶寺遗址尤其是陕西石峁遗址,却被排除在外。会不会“海外西经”古国位置不在太行山东麓而在晋陕黄河两岸?本着这样的考虑,重新研究对照了“海外西经”与上述考古遗址,并且在原来的三条衡量指标(历史时代、地理位置、文化特征)之外又增加了“遗址规模”作为第四条衡量指标,再次结合考古发现对“海外西经”全文尝试进行解读,即形成了第二方案。

第一方案就是“太行山脉东麓方案”,第二方案就是“晋陕黄河两岸方案”。因为笔者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假说”阶段,需要考古、历史、古文献甚至人类学等诸多学科的检验证实,所以第一方案仍然保留,其实“海外东经”、“海外北经”以及“海外南经”的大部分内容仍然没有改变。

“海外南经”只是开头的“结匈国”第二方案认为有可能指著名的“二里头遗址”;“三苗国”干脆给出平顶山蒲城店、南阳方城平高台、漯河郾城郝家台三个遗址,可以认为三苗国就是“三个帝王苗裔国家”。其余内容两个方案几乎完全相同,详见往期文章,此处不再赘述。

笔者此前曾经着重论述过“轩辕黄帝”的问题。基本观点是“轩辕黄帝”的说法站不住脚。“轩辕之国”有可能是黄帝后裔之国。但是有“轩辕”这个概念也就是这两个字,一定是在“车”出现之后,比黄帝本人的时代至少晚500年。

“海外西经”古国分布第二方案

1,海外自西南陬至西北陬者,灭蒙鸟在结匈国北,为鸟青,赤尾。

【按,笔者综合分析认为灭蒙鸟即红尾水鸲,《海外西经》言其特征“为鸟青,赤尾”,与当今河南孟州、温县河滨一带的红尾水鸲正合,而“灭蒙”即尾巴散为扇状并来回摆动之义。

资料显示:(这种鸟)停立时尾常不断地上下摆动,间或还将尾散成扇状,并左右来回摆动。当发现水面或地上有虫子时,则急速飞去捕猎,取食后又飞回原处。有时也在地上快速奔跑啄食昆虫。当有人干扰时,则紧贴水面沿河飞行。常边飞边发出‘吱-吱’的鸣叫声,声音单调清脆。

该鸟摆尾、散尾成扇的习性,或是“灭蒙”之义。或因叫声单调清脆,亦称“鸣鸟”。当然,“灭蒙”或是“鸣”之缓音,“鸣”或是“灭蒙”之急读合音。

灭蒙鸟:红尾水鸲

“灭蒙鸟”方位应在今洛阳东北方向的黄河北岸河滨,即焦作市孟州、温县一带。孟州以下黄河河面变得宽阔,河滨湿地发育,红尾水鸲这种留鸟水禽数量极多,成为该地得名的原因。根据原书可知,当时的观念为,处于黄河北岸“悬河”起点的灭蒙鸟与黄河南岸洛阳一带的结匈国,构成“海外西南角”,是海外四陬之一,可见这两个西南角在此处以黄河为界。

显然,这里说的是从海外西南角向西北角展开,包括今河南省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从南向北依次为焦作、新乡、鹤壁、安阳。这个区域考古发现有龙山文化后期的五座大型城址,其中焦作温县徐堡遗址、博爱西金城遗址属于王湾类型,新乡辉县孟庄遗址、安阳后冈遗址以及濮阳戚城遗址,属于后冈类型。

如果灭蒙鸟同时为古国名称,则可以对应近旁考古发现相距8公里的博爱西金城遗址与温县徐堡遗址。西金城时代早于徐堡遗址。这两个古城似乎为同一古国的老城新城。这两个古城虽然都在黄河以北,但却属于洛阳王湾类型;与北边属于后冈类型的其他古城不同。】

参考资料:(有删节)

西金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北部焦作市博爱县东南7.5公里,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穿过遗址东部。

2007年考古发掘面积5200余平方米。发现龙山文化城址一座,出土龙山文化完整或可复原陶器以及典型标本数百件。在河南龙山文化遗址中首次发现小麦、大豆等炭化遗存,对研究小麦在我国的出现、传播路线、中原地区文明起源阶段的人地关系演变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发现的龙山文化城址位于西金城村中东部,城墙位于地表1.5米以下,残高2~3米;城墙宽在10~25米之间,系用较纯净的褐色生土拍打筑成。西、南墙中部可能有城门,北、东、南墙外侧发现有小河或排水沟环绕形成的防御壕沟。从城墙及壕沟出土陶片判断,该城址应始建于河南龙山文化中期,进入龙山晚期已经废弃,距今4300年前后。

博爱西金城遗址,位置更靠北,时代更早

2008年1月26日《大河报》报道在博爱县发掘了西金城城址,城墙埋于地下1.5米,残高2-3米,面积达30.8万平方米,城址废弃于龙山文化晚期,建筑年代应在龙山文化中期前后,距今4000多年。特别是发现了小麦、大豆等炭化遗存。这是在河南境内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首次发现,对研究小麦在我国的出现,传播路线以及中原地区文明起源阶段的人地关系演变,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这座城址距南边的温县徐堡城址仅 8公里,距西边的济源苗店遗址也只有 40公里,是豫西北发现的第3座同期城址。

温县徐堡遗址

焦作温县徐堡龙山古城遗址,平面略呈圆角长方形,西城墙残长约360米,南城墙长约500米,东城墙残长约200米,北城墙没有探测到,据队长介绍,有可能被沁河冲毁,现存的东、西、南三面城墙保存完好,城墙顶部距地表深1米至1.7米。

温县徐堡遗址,时代在后,位置靠南,与黄河以南的洛阳一带属于同一个文化类型。

徐堡古城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先期夏文化的佐证,勘探队共发掘出龙山、西周、春秋、战国、汉、宋、明、清时代8个文化层面。它的出土为研究龙山文化向夏文化过渡提供了重要历史资料。徐堡古城遗址,东临河洛文化的武德镇,武德镇古称"洛",西北临济源市夏都城原昌和原城,是史学界公认的夏文化中心,河洛文化是龙山文化的延伸。徐堡古城遗址发掘出龙山时期遗迹灰坑11座,墓葬1座,陶窑1座,主要器物有深腹器、圈足器、刻槽盆等。还有一件陶瓷器上有两个文字,不易认识,说明龙山时期就有了文字。

2,大运山高三百仞,在灭蒙鸟北。

【按,大运,字面意思即后世之“太行”,大即太,运与行同义。太行在先秦只是指“太行陉”,后来代称整条山脉为太行,而整个太行山脉有八陉,太行陉只是其中之一。高三百仞的大运山指太行陉,即河南焦作沁阳与山西晋城泽州之间包括羊肠坂、天井关等多处险要,长数十里、顶高1500多米的山岭。《穆天子传》穆王归程从北向南“升于太行,南济于河”即同指此地。】

大运山:太行陉

参考资料:太行陉

太行陉又称太行道,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沟通山西晋城市和河南焦作市的一条重要通道。南起河南焦作沁阳,北接山西晋城市泽州县。是著名的“兵要首地”、“商旅通衢”。太行道南起河南省沁阳市山王庄马鞍山,北至晋城泽州县。崇山峻岭间,孔道如丝,蜿蜒盘绕,“北达京师,南通河洛”,是我国古代一条军事、商贸和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据史书记载,此起今晋城市泽州县天井关,南至河南省沁阳常平村之间的太行道,山路盘绕似羊肠,关隘林立若星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特别是天井关,更是天下名关。古人称““形胜名天下,危关压太行”。太行陉一带的关隘共包括羊肠坂、盘石长城、碗子城、古长城、孟良寨、焦赞营、大口、小口、关爷岭、斑鸠岭、揽车村、天井关等多处要塞。但由于各种资料相互抵牾或语言不详,难以认证。太行陉古道全长100多公里,最险要处是沁阳常平村到天井关这一段。在这四十华里中,太行陉由沁河平原托举上升到相对高度1500多米的太行之巅,所经之处,崇山峻岭,瀑流湍急,实为险隘。我们要寻访重走的就是由常平--羊肠坂、碗子城、孟良寨-大口村、拦车村-天井关村的一段太行陉古道。由沁阳入晋公路下古道,七拐八弯折到废弃多年的羊肠坂上。行走其上,才真正明白了“羊肠坂”的含义:危崖高耸,沟壑深涧,路形崎岖弯折,路面顽石丛生。

——参考资料:1.寻访千年古道:太行陉.晋城广电网[2013-01-25]

3,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儛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大运山北。一曰大遗之野。

“大荒西经”: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

大乐之野,天穆之野,即周灭商的战场——牧野

【按,天穆之野、大穆之野(《今本竹书纪年》)、大遗之野、大乐之野,或即后来武王伐纣决战之地“牧野”,天、大都是修饰语,之为语助词,核心还是穆野。如果仅仅把“牧野”按照字面意思解释为“放牧之郊野”其实是不通的,四面八方的郊野草场都可以作为“放牧之郊野”,不可能仅有此一处,故而此义项的“牧野”作为专属地名的逻辑是有问题的。

《古本竹书纪年疏证 周纪》:周武王率西夷诸侯伐殷,败之于“坶野”。

案语曰——《尚书 牧誓》郑玄注曰,“牧”一作“坶”;又引孙星衍语,《礼记》及《诗》旧本皆作“坶野”。故《水经注》引《诗》亦作“坶野”,今本为后人改从近字也。

可见此地本来叫“坶野”,与放牧没有关系,只是后来(如《尚书 牧誓》)被写为同音且更简单常用的“牧”字而已。或即卜辞中“穆”地(合28400、合28401、屯4451)。《山海经》这里反映的是时代更早的夏朝的名称。即今新乡市(至今仍有牧野区)土壤肥沃风光优美的冲积扇平原一带,从大的方位来讲,这里正好处在太行山脉大拐弯的东南麓突出部,区位优势使得风光更胜。《荒经》所谓高二千仞者,即指西北方向的太行山脉一段(含著名的焦作云台山)。】

4,三身国在夏后启北,一首而三身。

“大荒南经”: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荥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

【按,此处的“夏后启(天穆之野)”应即今新乡市牧野区一带,后来以周灭商之战地而闻名。三身之国或即近旁考古发现的新乡辉县孟庄龙山文化城址。该遗址在今牧野区以北数公里处。一首三身为战国楚人看图说话的误解。如果将“三身”理解为三个“国”,则可能包括附近的鹤壁大賚店遗址和濮阳戚城遗址等遗址。

不庭之山应指附近太行山中的某一山岭或山峰,比如云梦山。】

 

孟庄遗址:三身之国的“首都”,就是第一大城

参考资料(有删节):

新乡辉县孟庄龙山文化城址

孟庄遗址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孟庄镇东侧,西北距县城4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3°57',北纬35°26'。1951年被发现,1992年至199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乡地区文管会、辉县市文保所联合组成工作队对孟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面积达25万平方米,发现了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夏)及商3个时期的三叠土城。经实地勘察和反复考证,认定这里是以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主,兼有夏、商、周文化的古文化遗址。时代相当于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标志。它标明大约在6000年前,这里就已经有人群居住。1992至199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此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文物钻探和考古发掘,面积达25万平方米之多。在这次发扬中发现了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夏)及商3个时期的三叠土城。所发掘分析,三叠土城的形成是:龙山文化时期开始筑城。自1992年7月至1995年上半年,考古工作队连续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重要发现有仰韶文化遗存、龙山城址、二里头城址、商代晚期城址等。龙山城址位于遗址西北部,东城墙保存较好,长约375米,正中还发现城门,北墙复原长度340米左右,西墙仅残存东半部,长约330米左右,南墙已被平掉,仅存南城河。二里头时期的城址直接叠压在龙山城址之上。

鹤壁大赉店遗址

大赉店遗址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九州路办事处的大赉店村村南,是新石器时代至商代的古遗址。它文化内涵丰富,地层堆积有仰韶、龙山、商朝、周朝、汉朝的文化层,是我国考古史上为数不多的较早进行科学发掘的重要遗址之一,曾在探讨仰韶、龙山和商朝文化三者关系的考古学研究中起过重要作用,是一处重要的史前遗址 [1] 。

考古学者认为大赉店遗址在龙山文化时期就是这一地区的中心性大型聚落 [2] 。

大赉店遗址是淇河流域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对它的保护和研究必将大大推动淇河流域文明史研究的学术事业 [1] 。

1963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参考资料

1.大赉店遗址:淇河流域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中国文化传媒网[2015-11-27]

2.河南鹤壁大赉店遗址发掘(图).搜狐滚动频道[2015-11-27]

3.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2013-5-3[2013-05-24]

濮阳戚城遗址(图)

三身国的又一大城:濮阳戚城

5,一臂国在其北,一臂、一目、鼻孔。有黄马虎文,一目而一手。

【按,此仍为战国楚人看图说话的误解臆说。人不可能一臂一目,殆为侧视形而已。其指上文之三身国即新乡辉县孟庄遗址。以北的一臂国对应考古发现的山西运城绛县周家庄遗址。这个遗址规模巨大,面积达到300-450万平方米。虽然位置偏西,但是没有理由忽略。】

一臂国:绛县周家庄遗址

6,奇肱之国在其北。其人一臂三目,有阴有阳,乘文马。有鸟焉,两头,赤黄色,在其旁。

【按,《今本竹书纪年》言汤放桀之后,“诸侯八译而朝者千八百国,奇肱氏以车至”。说明迟至夏末商初,车马依然是稀罕的,否则不会记录。据考古学家王巍的说法,考古发现最早的马车是4000多年前才在中亚草原出现,商代前期才传入中原。二里头等夏朝时期的遗址发现了车辙痕迹,或以为是人力车“辇”所留。殷墟遗址则发现较多车马,卜辞对车马记录很多,说明当时车马已经普及。

奇肱氏是以能工巧匠著称的部族,因而最早出现车马也是有理由的。陶寺遗址显示其手工业发达,与奇肱氏的特点一致。说陶寺是《山海经》里的奇肱氏,与主张认为陶寺遗址是尧都并不矛盾。《山海经》是战国楚人看图说话而来。古代地图、图画上的地望楚人已经不知道在哪里,只是看图说话描摹记录下来而已。当然,“海外南经”的羽民国即王城岗大城及二小城,倒是更像《竹书纪年》所言的尧老为舜所囚之地,亦可以认为是舜、禹之都。

第一方案为往正北到安阳一带,再之后继续往正北进入河北境内的太行山东麓一带,没有向西进入山西,对于《山海经》此处原文是严格遵循的,但是没有充分顾及到考古发现,因而才有第二方案产生的必要。

第二方案认为,不能简单地往正北。而是只要偏北即可,尽量照顾到重要的考古发现,比如下文的陶寺遗址以及石峁遗址等超大型古城甚或都城。根据《山海经》一书的体例,在“海外东经”部分已经交待过,“海外东经”、“海外西经”都是按照从南往北的趋势依次交待所有古国及山水。有些方位其实准确来说是东偏北或者西偏北,只要比正东正西稍微偏一点北,都表述为“北”,显然这是为了遵循整个章节的趋势方向。所以我们不能拘泥于现代地理学的准确方位,反过来苛求古人古书。因而推断此“奇肱之国”即考古发现的山西临汾襄汾陶寺遗址。】

奇肱国:陶寺遗址

7,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按,所谓形天,即陶渊明诗及其他材料中的“刑天”,砍头的意思。就像下文“涧沟遗址发掘报告”里提到的当时此地有砍下头颅作饮器“头盖杯”的习俗。陶诗所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即被砍下头颅后仍然不屈不挠与敌人抗争的英雄形象。如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所言“天”的神格化是周人的创造,从西周开始最高统治者才称“天子”。殷商卜辞中的“天”并没有神格化为上天,除了指天灵盖之外,也可作地名,疑即此“形天”之地。就字面上讲,可能与古邢地有关,然而根据上下文内容综合判断,当在今邢台以南的邯郸涧沟遗址一带。当然古今地理地名的变化是很常见的,古邢地的范围或许包括了涧沟在内,邯郸作为地名应较邢为晚,也就是说邯郸最初是从邢划分出去的。所以,邢台得名或与此“形天”有关。当然,如于省吾言“金文邢国之邢均作井”。帝指黄帝,有文献言刑天为炎帝部下,参与了炎黄的战争。常羊之山,上古文献多有提及,当在今安阳、邯郸以西太行山脉中较为高峻者。】

参考资料:安阳后岗遗址(有删节)

后岗遗址为新石器时代至商代遗址,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安阳市。遗址年代为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1100年。

后岗遗址是殷墟的重要遗址之一。1934年,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在遗址内发现了著名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文化的"三叠层"地层关系,从而解决了三者的年代顺序问题,轰动了中外学术界。根据该遗址内的"三叠层",首次判明了中原地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三种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后岗遗址的殷商文化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一脉相承,为探索商代文明乃至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这里仰韶文化的彩陶钵、碗、罐形鼎,以及三角斜线纹、多道短线纹等彩陶纹样特征鲜明,其遗存被命名为仰韶文化后岗类型。

安阳后冈遗址

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遗址。位于河南安阳高楼庄。1931~1971年多次发掘。在这里首次发现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文化3种文化层位的上下叠压关系,由此确定了三者的相对年代(见考古年代学)。这里仰韶文化的彩陶钵、碗、罐形鼎,以及三角斜线纹、多道短线纹等彩陶纹样特征鲜明,其遗存被命名为仰韶文化后岗类型。

参考资料:后岗遗址 . 中国文化网 . 2014-09-02

邯郸涧沟遗址 (有删节)

涧沟遗址位于邯郸县涧沟村,遗址为沁河环绕,与百家村、齐村隔河相望,面积一万余平方米。1957年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对遗址北部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发现龙山时代和商文化遗存。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

涧沟遗址所出的6具头盖骨属于龙山时代的晚期,这一时期是古史传说时代的尧舜禹部族大联盟阶段,社会发展阶段相当于经典作家论述的“军事民主制”阶段,以掠夺邻族财富为目的的战争是这一时期古国的头等大事。涧沟遗址所出的6具头盖骨当是来自邻族的战俘,头盖骨上的道道斧砍刀剥痕迹,活生生地再现了这一时期部族战争的血腥和残暴。涧沟遗址除窝棚内的留有砍剥痕迹的人头骨,这是一种古老的民族风俗,剥人头皮和用人头盖骨做饮器——头盖杯。 [7]

涧沟遗址发现的头盖杯

2019 Baidu-GS(2018)5572号-甲测资字1100930-京ICP证030173号-Data 长地万方

参考资料

1.张立柱主编.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通览:科学出版社,2003.01:第245页

2.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国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8-09-06]

3.王巍总主编.中国考古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3:第251页

4.洛阳市西工区志编纂委员会编.洛阳市西工区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第99-100页

5.段小强,杜斗城编著.考古学通论: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3:第74页

6.白寿彝 苏秉琦 中国通史2远古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第275页

7.涧沟头盖骨:史前血腥的杀戮祭祀?新浪新闻[引用日期2018-09-06]


8,女祭、女戚在其北,居两水间,戚操鱼觛,祭操俎。

《大荒西经》:有寒荒之国有二人,女祭、女薎。

【按,女祭、女戚或为欲对刑天进行施救或者敛尸之女巫,当非国(城)名。如果此处也指古国,目前该区域并未有相关考古遗址发现,限于资料,暂且存疑。】

参考资料

1. 2018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经远舰等调查项目入选.人民网[引用日期2019-03-29]

2.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引用日期2019-10-16]

3. 芦山峁遗址获重大发现 延安筑城史前推2300年 .腾讯网.2017-12-29[引用日期2017-12-29]

4. 故宫的雏形?延安芦山峁遗址或是中国最早的宫城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8-12-04]


9,䳐鸟、【詹鸟】鸟,其色青黄,所经国亡。在女祭北。䳐鸟人面。居山上。一曰维鸟,青鸟、黄鸟所巢。

【按,如果此处也指古国,目前该区域并未有相关考古遗址发现,限于资料,暂且存疑。】


10,丈夫国在维鸟北,其为人衣冠带剑。

【按,衣冠带剑的中原人形象,“海外四经”各有其一。剑严格来讲是金属的,最早的是青铜剑,考古发现商代或出现其雏形类似后代的匕首,西周继续发展,到了春秋时代达到高峰,战国时期青铜剑逐渐为铁剑取代。“剑”不可能在“海外四经”反映的龙山文化时期(书中反映的时间下限为上甲微崛起的夏帝泄时期即公元前1800年左右)出现。如前文所言,古图中形状似剑,被战国楚人看图说话为“剑”,或为孙庆伟教授所言4100年前突然大范围出现的牙璋(玄圭)等类似器物,详见其专著《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近年考古发现延安芦山峁遗址,时间涵盖龙山时代晚期,规模巨大。或即此处的丈夫国。】

参考资料(有删节):

芦山峁遗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李渠镇芦山峁村西北侧的梁峁上,西邻延河支流陈团沟、新尧沟两条河沟,整体地形呈“山”字形,分布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属于超大型史前聚落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年代为庙底沟二期晚段,距今约4500年,将延安的筑城史至少向前推了2300年。

延安芦山峁遗址:丈夫国

参考资料

1. 2018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经远舰等调查项目入选.人民网[引用日期2019-03-29]

2.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引用日期2019-10-16]

3. 芦山峁遗址获重大发现 延安筑城史前推2300年 .腾讯网.2017-12-29[引用日期2017-12-29]

4. 故宫的雏形?延安芦山峁遗址或是中国最早的宫城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8-12-04]


11,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鄣其面,十日居之。女丑居山之上。

《大荒西经》:海内有两人,名曰女丑。女丑有大蟹。

《大荒西经》:有人衣青衣,以袂蔽面,名曰女丑之尸。

【按,女丑之尸以及十日所居,根据方位应为陕西榆林佳县石摞摞山遗址,此处原文所说之“山”应即“石摞摞山”。附近河流名为“五女”,与“女丑”字形极其相近,或为讹写。“鄣”应为“障”,遮挡的意思。】

石摞摞山遗址位于陕西省佳县朱官寨乡公家坬村东约3公里处的石摞摞山峁上,五女河 [1] 自西北绕遗址向东流过,西北、东北隔五女河与桥山、牛会塌相望,东南跨奶头山沟与奶头山相对,南接石圪土达 土焉 与寨山相连。石摞摞山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址,198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92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遗址坐落在摞山上,一周依山以未经任何雕凿的石块、石片砌成不规则的城垣,长约1000米。现存残断、颓圮的城垣七段,残高0.5~2.6米。在城垣断处及墙体两侧,散见大量因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从墙体坍塌下来的石块,城垣内外地势平缓处有大小不一的石堆25处,直径2~5米,高0.8~4米。城垣南段见有平行并存的两段墙体,间距2.3米,内墙长2.1,厚1.1米,外墙对应内墙处开1.42米宽的豁口,两端墙体砌筑齐整,应为该城之南门。

许宏《先秦城邑考古》381图表显示该遗址面积为10万平方米。

参考资料

1.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5-11-20]

2. 陕北佳县——石摞摞山古城遗址 .凤凰网[引用日期2015-11-22]


12,巫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

并封在巫咸东,其状如彘,前后皆有首,黑。

大荒西经: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按,神农、黄帝时有巫咸,尧时也有巫咸,据《尚书 君奭》殷商时也有巫咸。

巫咸国即碧村遗址,其东的白崖沟即并封。碧村遗址面积75万平方米,规模较大。其东的白崖沟遗址达120万平方米。并封是整个“海外西经”里唯一在方位上表述为“东”的,其余都是“北”。这些方位不可能完全都是正北,东北、西北都表述为“北”,因为整个“海外西经”是从南往北讲述的。这是大的体例,也是“海外四经”的通例。

考古发现碧村遗址玉器种类繁多,制作精良。与巫咸之国的性质相合。巫咸之国附属于轩辕之国(石峁遗址),负责原始宗教巫术,类似后代智囊团的角色。玉器是祭祀、巫术中重要的器具,是人与神沟通的介质,当然要通过巫咸这样的群巫专门举行仪式。比如先秦文献乃至殷商卜辞中常见的“沉璧于河”,就离不开巫师、玉器甚至黄河。

登葆山、灵山应即神木天台山。山麓为黄河重要渡口,连接着河东的巫咸国(碧村遗址)和河西的轩辕之国(石峁遗址)。在两地之间的天台山有石洞可登高二百余级,山顶可以鸟瞰脚下滔滔的黄河水,即所谓群巫上下、升降。正应“天台”之名。

并封或即“封豨”,《淮南子 本经训》以为与凿齿、九婴、大风、猰貐、修蛇都是害虫,其实是六个部族方国,详见通论部分。或者“并封”亦即《逸周书 王会解》之“鼈封”,为周初“区阳”的特产贡献。对应碧村以东兴县白崖沟遗址。】

参考资料(有删节):

碧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吕梁市兴县高家村镇碧村北,地处黄河与蔚汾河交汇处,是进出黄河的重要关口之一,历史上著名的“合河城”和“合河关”就在碧村附近。

巫咸国:碧村遗址

该遗址东距兴县县城约20公里,西离陕西省神木县石峁遗址直线距离51公里,遗址面积约75万平方米,自西向东主要包括寨梁上、小玉梁、殿乐梁、城墙圪垛等四个台地,含仰韶、龙山、汉代、辽金、明清等阶段堆积,以龙山时期遗存最为丰富,遍布整个遗址。

天台山位于神木县城南65公里处的贺家川镇。据道光《神木县志》记载“前有天然狮子石,甘霖地,复有仙桥,绝似天台,故名。”此山挺拔俊秀,北连数百里群山,南延五里是窟野河与黄河的交汇处,东面陡峭的山崖下是汹涌澎湃的黄河,西面滚滚的窟野河水由北向南擦山脚而过.天台山高达500多米。长约2公里的天台山古建筑群,最南端是高耸的山门,有数十米的石洞,洞内有石阶二百余级,洞上有仿明隶石刻“南天门”三个大字。由山门石洞向北原建有庙宇九层。天台山树木蓊翳,壁画满目,古色古香。山上八景,颇负盛名。

神秘的登葆山、灵山:神木天台山

白崖沟遗址位于吕梁市兴县恶虎滩镇白崖沟村北,地处蔚汾河上游北岸的二级阶地上,时代为龙山时期,总面积约120万平方米。该座石城东、西、北三面筑城,南面环河,城墙保存较为完整,城内发现有多处居址区及墓地等,房址普遍存在地画,绘画内容丰富。


13,女子国在巫咸北,两女子居,水周之。一曰居一门中。

【按,一个国不可能只有两个女子,很明显这是战国楚人看图说话的口吻。

女子国在巫咸(碧村遗址)与轩辕之国(石峁遗址)两大石城之间,应在碧村遗址西北方向、石峁遗址东南方向,即应在黄河西岸陕西榆林神木境内。而且碧村遗址与石峁遗址之间主要呈东西方向,南北距离并不大,中间可以对应“女子国”的城邑遗址资料不详,有待补充。】


14,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

首上。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在轩辕国北。其丘方,四蛇相绕。

“大荒西经”: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台。

“大荒西经”:有轩辕之国,江山之南栖为吉,不寿者,乃八百岁。

【按,轩辕之国应指石峁遗址内城含皇城台(A段),时代为公元前2300年前后。其中“皇城台”即此处的“轩辕之丘”,以及“大荒西经”所说的“轩辕之台”。甚或包含时代为公元前2100年前后的石峁遗址(B段)。

轩辕之国:石峁遗址(A段)即内城与皇城台

至于时代为公元前1800年前后的石峁遗址(C段),笔者认为已经不是“轩辕之国”,而是“林氏国”,也作应林氏、英林氏、央林氏等名称,为夏代后来占领了石峁的丛林狩猎民族,春秋战国时代被称为“林胡”。当然,B段也有可能即已为林氏国时期。具体有待更进一步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目前笔者限于资料,只能大概推断到这个程度。另外读者可参考笔者此前发布的“石峁遗址即林氏国”一文。如果发现旧文与本文不合之处,当以晚出内容为准。

穷山,应即指遗址以北的石峁梁。石峁遗址边长2公里左右,弓箭的射程只有数百米,故而此穷山就是石峁遗址外围的山头,不会太远。

“不敢西射”,因为内城在外城之西,皇城台又在内城之西。“轩辕之台”即石峁皇城台。

人的年龄不可能达到或超过八百岁。此处之“其”指其国而并非指其国人。因而笔者建议理解为——其不寿者(堵、都),八百岁,意思是轩辕之国持续传承历史悠久,他们的居邑石城时间短的都可以持续存在八百年。考古发现这一带这个时期石城遗址星罗棋布,到现在存在了4000多年。

至于“西次三经”提到的“轩辕之丘”,在新疆天山中,与此不同。详见笔者《山海经证真》相关章节。

从文字学的角度看,“轩辕”一词二字,必在“车”字出现之后,而“车”字又是车这种实物使用之后才可能产生的。据时任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的王巍先生在2015年第二届世界考古论坛上发表的讲话“汉代之前的丝绸之路”,马车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的殷商时期才在中原出现,晚于笔者认为的黄帝时代公元前2900年前后大概1500年以上。因而可以断定,黄帝本人与“车”、与“轩辕”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里的“轩辕之国”或是黄帝当年活动的区域,国民也是黄帝子孙后代,即《史记》等文献所谓的“黄帝之族”,车马传入后被称为“轩辕之国”,再后来被人误解为“轩辕黄帝”。《大戴礼记》“五帝德”借孔子之口说“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帝系篇”又说“少典产轩辕,是为黄帝”。被司马迁《史记 五帝本纪》采用,后人遂将“轩辕”冠于黄帝之前,习惯上称为“轩辕黄帝”,其实是一连串的误解。】

石峁的这个石雕像,器宇轩昂,颇合“轩辕”之涵义

15,此诸夭之野,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皇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所欲自从也。百兽相与群居,在四蛇北。其人两手操卵食之,两鸟居前导之。

“大荒西经”: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凡其所欲,其味尽存。爰有甘华、甘柤、白柳(当为桃)、视肉、三骓、璇瑰、瑶碧、白木(当为杏)、琅玕、白丹、青丹、多银、铁。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是处,是谓沃之野。

【按,四蛇即前文轩辕之丘即榆林石峁遗址一带,下文的“龙鱼陵居”在辽宁盘锦盘山,诸夭之野即在鄂尔多斯、呼和浩特清水河、乌兰察布凉城一带,就是考古学上“老虎山文化”分布的广大区域。当时此一带的气候、植被、生物等自然条件都十分优越,故而形成较为先进的文化。】

诸夭之野:内蒙古鄂尔多斯、包头、呼市清水河、乌兰察布凉城岱海黄旗海一带,就是考古学上的老虎山文化

16,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狸,一曰鰕鱼。即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一曰鼈鱼在夭野北,其为鱼也如鲤。

“海内北经”: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

大荒东经: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 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按,龙鱼、鰕鱼、鼈鱼、陵鱼,以及夔、夔牛,都是古人对像海豹、海狮这样的海洋鳍足目哺乳动物的称呼。陵居是说海豹这样的动物经常趴在海水中的礁石、海滨滩涂较高的沙洲之上。龙鱼陵居具体指至今仍存的辽东湾斑海豹,位置在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东郭苇场小道子渔港一带。这里是辽东湾斑海豹在中国的唯一繁殖地,也是西太平洋斑海豹最南的一个繁殖区,也是当今中国滨海地区唯一的繁殖区,下文资料显示,这种动物的血统纯正,栖息地固定。可见四千多年前古人的记录真实可信。】

龙鱼陵居:辽东湾斑海豹

参考资料:辽东湾斑海豹

斑海豹是唯一一种在中国繁殖的海洋鳍足目哺乳动物,以鱼类为主食,平均寿命约30~35年,身体肥壮而浑圆,呈仿锤型,体长约1.2~2米,体重约100公斤,全身生有细密的短毛,腹面乳白色,背部灰黑色并布有不规则的棕灰色或棕黑色的斑点。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惟一一种在中国繁殖的海洋“鳍脚类”哺乳动物,正遭遇一次空前的生存危机。如果我们不对它们的生存环境加以保护,如果我们不对偷猎者给予打击,那么,我们就再也看不到这可爱的生灵了!面对辽东湾斑海豹数量急剧下降的现状,有关专家大声呼吁,保护辽东湾斑海豹刻不容缓。

辽东湾斑海豹又叫西太平洋斑海豹,主要栖息在渤海辽东湾一带。它们对栖息环境要求极高,哪怕是船只发动机的轰鸣声都能迫使它们离开栖息地,去寻找安静的场所。

辽东湾为西太平洋斑海豹最南的一个繁殖区,冬季游来冰区繁殖的海豹达千头以上。辽东湾斑海豹自古就有不与别处斑海豹通婚的习俗,它们至今还保持着非常纯正的辽东湾血统,与世界上其他繁殖区的斑海豹有遗传差异,属于独立的类群,因此被命名为“辽东湾斑海豹”。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难以估量的生态、社会、经济价值,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2]

据专门研究辽东湾斑海豹的专家介绍,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东郭苇场小道子老渔港是辽东湾斑海豹在中国惟一的繁殖地,因为这里的岸滩有着天然的沼泽、湿地。每年的12月份,辽东湾斑海豹便进入该地区繁殖,第二年的1~2月份,雌性斑海豹开始在冰上产仔,5月份以后,辽东湾斑海豹才开始离开盘锦。

辽东湾斑海豹之所以喜爱盘锦,是因为盘锦作为辽河入海口,有着海水、淡水共存的地域特征,极为适合辽东湾斑海豹的生存。辽东湾辽河入海口海域的过度捕捞以及对湿地滩涂的进一步破坏,使辽东湾斑海豹的繁殖面积急剧减少。

另一方面,由于辽东湾斑海豹美丽的毛皮具有极强的抗寒能力,其幼仔的毛皮质量更属上乘,常被人们用来制成皮衣、皮帽、皮褥等。斑海豹的肉可以食用,脂肪可以炼油,雄性斑海豹的生殖器还可以入药。因此,一些利欲熏心的人大量捕杀斑海豹,致使其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3]

参考资料

1. 大连斑海豹保护区.国家摄影[引用日期2013-02-20]

2. 辽东湾斑海豹落户本市水生野生动物博物馆.千龙网[引用日期2013-02-20]

3. 网易新闻 .辽东湾斑海豹仅剩千只 专家吁保护措施刻不容缓[引用日期2013-02-20]

学术论文 内容来自 王苒,彭志平,刘杰. 辽东湾斑海豹.《 森林与人类 》 , 2012 韩家波,赫崇波,王效敏等. 辽东湾斑海豹线粒体苏氨酸和脯氨酸及控制区部分序列分析. 《 水产科学 》 , 2007 韩家波,赫崇波,王强等. 辽东湾斑海豹线粒体ND4、tRNA^Arg、ND4L和ND3基因序列分析. 《 水产科学 》 , 2006 董金海,沈峰. 辽东湾斑海豹历史种群数量的估计. 《 海洋科学 》 , 1991 高祥刚,孙凡越,李云峰等. 辽东湾斑海豹(Phoca largha)线粒体D-loop区异质型研究初探. 《 生物技术通报 》 , 2009

被历史考古学界称为“玉猪龙”的红山文化玉器:其原型应来自龙鱼陵居即斑海豹

17,白民之国在龙鱼北,白身披发。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

“大荒西经”:有大泽之长山,有白民之国。

“大荒东经”: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

【按,据上文龙鱼陵居即辽宁盘锦盘山县以北,即今辽宁阜新、内蒙古通辽甚至更北一带。据这里的描述,白民并非指白种人,或是人名,或是喜爱穿白色衣服而已。对乘黄的描述,也是典型的看图说话,其实应指骆驼。大泽或指呼伦贝尔、达赖诺尔等湖,长山即大兴安岭。由于此地是后来契丹兴起之地,契丹汉化后采用汉姓,皇族取“萧”为姓,未知其人是否以为与此“销”有关。】

参考资料:夏家店文化下层(有删节)

夏家店文化下层为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上层为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300年。夏家店遗址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命名地。北方地区的一种青铜器时代文化。

1960年在内蒙古赤峰市发掘出的夏家店下层遗址中分辨出一种具有明显特征的青铜文化,命名为夏家店下层文化。它的年代晚于中原的龙山文化,并不晚于黄河流域早期青铜文化,属夏商时期北方青铜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器物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房址多在沿河两岸的高地,房址周围常有土墙和壕沟作为防御设施。房址可分为地面建筑和半地穴式两种,数量有数十座至百余座。土墙多以石块或夯土制成。英金河两岸石城堡群反映了当时已建立起统辖多个古国、独霸一方的方国,标志着夏家店下层文化已进入国家发展的第二阶段,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作出了杰出历史贡献。

18, 肃慎之国在白民北。有树名曰雄常,先入伐帝,于此取之。

“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按,肃慎,即后来女真、满族的祖先,东北地区的原住民之一。根据上文及相关资料,其方位当在沈阳——长春——哈尔滨方向甚至更北的地区。

雄常或作雒棠,应指柘树。其果实成熟后形如荔枝,颜色红艳。柘树又叫黄金树、“帝王树”,古代帝王的黄色龙袍就是用柘树皮作为原料染色而成,可以几十年不掉色。柘树虽然在华东、华中、华北大部分地区都能生长,但是越往北气温越低,生长越慢,但是病虫害反而越少,所以成百上千年的古柘树反而在东北南部常见,南方的柘树很容易空心化,难成大材,所以对于良材有“南檀北柘”的说法。

袁珂注引王念孙云,《御览 东夷五》(卷七八四)作“先人代帝,于此取衣”。先人即下文“先民”,亦即《淮南子 坠形训》海外三十六国之“天民”。

不咸山或指小兴安岭甚至完达山。在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从商代开始就在长白山区标注有“肃慎”,根据此处内容,肃慎应在沈阳长春哈尔滨一线的平原地带,其东还有长股和无䏿,无䏿以东才是长白山。

根据最新考古发现,完达山东北麓、乌苏里江西岸的饶河小南山遗址是最早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文明之一,有14000年前的陶器,9000年前即有大量玉器,是目前发现的我国境内领先的新石器文明。】

参考资料:东北史前文明

东北文明起源100万年前吉林前郭王府遗址,而后4、50万年前的庙后山文化,2、30万年前的金牛山、鸽子洞文化,5至1万年前的青头山人、榆树人、安图人、哈尔滨人、前阳人等古人类,9000年前的海拉尔扎拉诺尔人,7000年前沈阳新乐下层文化,

6000至7000年前的吉林大安县长新南山遗址、辽东半岛小珠山文化,

6000年前的海拉尔西沙岗文化、昂昂溪文化、密山新开流文化、饶河小南山文化,

5000至6000年前的长春氏族部落、奈曼旗大沁他拉遗址、霍林河下游新石器时代遗址、西辽河红山文化

东北文化薪火相传,是后来形成的商族、肃慎、东胡、秽貊(扶余、高句丽)等东北各民族、部落共同的文明起源。


19,长股之国在雄常北,披发。一曰长脚。

“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东,有长胫之国。

“海外北经”:无䏿之国在长股东,为人无䏿。钟山之神……在无䏿东。

【按,根据书中上下文,其地当之雄常的东北方向,或在西辽河以东、长白山以西,即辽宁本溪、抚顺、吉林辽源一带。西北海即辽东湾,赤水即西辽河甚至整个辽河,辽河口经常呈现红色,详见“海外北经”。长股,前人即怀疑其为高跷。至今东北一带仍有海城高跷比较出名。或为几千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此前认识的只有几百年的历史。】

关联对比——

“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西,有天(先)民之国。食谷,使四鸟。

“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衡天,有天(先)民之山,有槃木千里。

有叔歜国,颛顼之子,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有黑虫如熊状,名曰猎猎。

【按,上文已言,赤水为西辽河,其东为长股之国。其西为天民,原文作先民。郝懿行、王念孙皆认为字讹,应为天。天民之国应即考古发现的西辽河以西内蒙古赤峰夏家店下层文化英金河两岸的石城堡群,二山应为七老图山脉的大光顶子山海拔2037米、棒垂山海拔1807米。槃木千里即辽东湾西岸滨海红树林一带,也是《史记》等文献记载的黄帝活动的东极。所谓猎猎即图上画的黑熊。】

参考资料:二道井子遗址

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内蒙古赤峰市发现目前保存最好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二道井子聚落遗址。 [1]

夏家店下层文化属于早期青铜时代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000至前1500年。赤峰市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位于赤峰市文钟镇二道井子村,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目前已揭露面积5200平方米。 [1]

考古勘探和发掘的结果表明,二道井子遗址除了较多的先民房屋遗址外,还有围绕城址四周的防御设施——环壕和城墙。环壕平面大体呈环状椭圆形,南北长约190米、宽约140米。城墙外侧坡度陡峭,与环壕内壁相连形成统一的斜面,城墙顶部至环壕底部落差达12米。遗址内除2座属半地穴房址外,其余147座房址均属地面式建筑,除少量房址存在祭祀功能外,其余大部分房址均属于具有实用功能的居住建筑。遗址内单个房址平面形状以圆形为主,少量为圆角方形,外部多附有回廊或侧室,保存高度为0.5至2米之间,部分墙体上设有瞭望孔。二道井子遗址共发掘窖穴149座,均位于房址周边,以圆形袋状居多,为防潮加固,大多在坑壁抹有草拌泥。考古人员在一些窖穴内发现大量的碳化黍、谷颗粒和呈穗状的碳化粮食作物以及少量毛、草编织物。遗址内出土遗物以陶器、石器和骨器为主,只发现少量玉器及青铜器等。专家认为,多层叠压的房屋预示这一遗址存在着早晚相互衔接的不同时期聚落,由此可考察同一遗址不同时期聚落形态的变化,进而复原整个遗址始建、修缮、扩建、重建直至最终废弃的过程。 [1]

参考资料

1. 内蒙古发现目前保存最好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3-05-28]

二道井子遗址

20,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

【按,“海外四经”各有神祇管理一方。据《左传 昭公二十九年》所言,蓐收为少皞之子或叔。】

“海外西经”古国分布图,橙色连线为古国位置。底图来自许宏《先秦城邑考古》92页 龙山时代后期城邑分布

(作者声明原创,所有权利保留。

本文重点讨论石峁、陶寺等关键大遗址的文献关联问题,一些小遗址资料难详,难以判断。希望读者补充讨论,沟通交流。抛砖引玉之作,希望广大专家学者予以批评指正,尤其是对石峁遗址比较关注的沈长云教授、陈民镇教授,以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社科院考古所等专业关联单位的专家学者,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

文中考古资料图片多来自许宏《先秦城邑考古》,对许宏老师表示诚挚的谢意!)

最后附上假说的一览表,请读者不吝赐教!

海外西经第二方案一览表,细节仍有待补充完善。

六堡茶

熙宁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