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禅茶的真谛:揭秘自古名寺出名茶的秘密

04-13

禅茶的真谛:揭秘自古名寺出名茶的秘密

禅茶与寺院的渊源

据《茶经》记载,僧人在两晋时即以敬茶作为寺院待客之礼仪。

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盛行,佛教提倡坐禅,饮茶则可以提神醒脑、驱除睡意,有利于清心修行。因此,一些名山大川中的寺院开始栽茶、制茶、讲究饮茶,这些寺院也开始成为生产、宣传、和研究茶叶的中心。

到了唐朝,随着禅宗的盛行,佛门嗜茶、尚茶之风也更加普及。寺院茶礼包括供养三宝、招待香客两方面。

中晚唐时的百丈怀海和尚创立了《百丈清规》后,寺院的茶礼便趋于规范。在清寂、古朴的禅堂内,以茶敬佛,以茶清心,以茶待客,所谓“焚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

唐朝时禅僧的传记和语录如《五灯会元》中,还有诸多关于茶的记录,多是以茶为问答应对,以求悟明心性。可见茶的作用在僧人生活中的深入。

人们常讲,“自古名寺出名茶”,此说确实不为过。名刹多位于名山,名山多在深山云雾之中,有野生茶树的生长,也宜于茶树的种植,因此许多寺院周边都种茶饮茶。根据史料记载以及民间传说,我国古今众多的名茶中,很多都是由寺院种植、炒制的。

庐山东林寺名僧慧远,就曾以自种之茶招待陶渊明,吟诗饮茶,叙事谈经,终日不倦。茶水的清香,换来脑清意爽,生出缕缕佛国美景。这大概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茶禅一味”了。

四川雅安出产的“蒙山茶”,相传是汉代甘露寺普慧禅师亲手所植,因其品质优异,被列为向皇帝进贡的贡品,并且作为贡茶从唐代一直延续到清代,并在清代用于祭祀。

唐代的主要贡茶阳羡茶,最初也是由吉祥寺僧人引荐给常州刺史李栖筠。陆羽在李栖筠席上品鉴后,推荐上贡给朝廷的。

福建武夷山出产的“武夷岩茶”,该茶以天心永乐禅寺采制的最为正宗,僧侣按不同时节采摘的茶叶,分别制成“寿星眉”、“莲子心”和“凤尾龙须”三种。

江苏的“水月茶”,即现今有名的“碧螺春”,由洞庭山水月院的山僧采制。

皖南茶区所产的“屯绿茶”,也是由寺僧采制,工艺精巧,名扬海内,人称“大方茶”。浙江云和县惠明寺的“惠明茶”,也有色泽绿润,久饮香气不绝的特点。

此外,产于普陀山的“佛茶”、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浙江天台山万年寺的“罗汉供茶”、杭州法镜寺的“香林茶”,杭州龙井寺的“龙井茶”、徽州松萝庵的“松萝茶”、君山白鹤寺产的“君山银针茶”,齐云山水井庵产的“六安瓜片茶”、黄山毛峰主产于云谷寺、松谷庵等等,都是最初产于寺院中的名茶。 


什么样的茶才能称为禅茶呢?

佛茶被称为仙茶,什么样的茶才能称为佛茶或禅茶呢?关于茶与佛,茶与寺院的渊源,历史记录有许多。那么什么样的茶才能称为佛茶呢?

1、径山茶

深藏于佛寺的茶,名声最大的就是径山茶了。径山茶及径山茶文化,可以追溯至盛唐。史载,天宝元年,径山寺开山祖师法钦禅师,在五峰之巅亲手种植数株茶树,采摘来用以供佛,并祛除坐禅之昏寐。数年之后,茶树蔓延山谷,茶味芳香鲜爽。

南宋嘉定年间,径山寺被列为五山十刹之首,冠盖丛林,成为“天下东南第一释寺”。日本多名僧人,包括著名高僧圆尔辨圆和南浦绍明都慕名前来学习,径山禅寺更是成为日本临济宗的祖庭。南宋宝佑三年(1258年),日本僧人南浦绍明来到宋朝,访明师,学佛法。他礼拜虚堂智愚禅师为师,每日勤勉修行。

当时,虚堂智愚禅师住持杭州径山寺,南浦绍明就跟随师父住在径山寺,每年春天,南浦都要跟着师父一起下茶田,踩着温润潮湿的泥土,亲自采摘春茶,参与制茶。然后,择一个清净殊胜的吉日,虚堂智愚禅师带领全寺僧众,按照佛教仪轨洒净、礼佛、举行茶宴,用一碗茶汤,勉励僧众们精进求法,不可怠惰。智愚禅师还为茶宴制定了独特仪轨,传承至今,这就是今天依然著名的“径山茶宴”。

九年后的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南浦绍明学成归国,随他一起东归的,除了佛法,还有虚堂禅师所赠的亲笔偈文、七部茶典和一套点茶用具。日本《本朝高僧传》记载:“南浦绍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

回到日本之后,南浦绍明住持崇福寺整整三十三年,这三十三年中,他一边传授禅理,一边发扬从径山寺带回来的茶宴之礼。这套茶宴仪轨在日本几经演变,加之后来被茶圣千利休发扬光大,最终演化成了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体系。

恢复的径山茶宴,基本流程为:张茶榜、击茶鼓、佛前上香、点茶供佛、行茶、茶话开示、敲下堂钟等系列流程,较为完整地再现了宋代清规中的茶礼形式,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大佛龙井


浙江省新昌县,从古至今都是出产贡茶的宝地。龙井茶中的翘楚“大佛龙井”就产自新昌。

虽然“大佛龙井”这个商标,是2002年才注册的。可是,大佛龙井这种茶,早在千年之前,就存在了。新昌有间千年古寺,叫大佛禅寺。绿荫掩映下的黄色佛寺,里面真的藏着一尊大佛。大佛前,有一口古老的井。甘洌的井水冲泡一杯大佛龙井,那个味道让人入口难忘。

大佛龙井的故事,源自东晋时期的高僧支遁道林禅师。新昌古称剡县,自古以来,就是浙江佛教氛围最浓郁的地方。晋朝乱世时,许多名士跑到这里逃离纷争。支遁禅师,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佛教高僧,名声甚大,被尊为佛教般若学“六家七宗”之一的“即色宗”开山祖师。

支遁禅师生性自由而浪漫,常常出没于剡县、石城。他在山中种梅、养马、放鹤、吃茶。他的朋友圈里,都是当时的名士高朋。百年之后的唐朝,诗人皮日休在他的《茶中杂咏·茶瓯》中,也有写到这位高僧:“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花势旋眼,蘋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

支遁禅师晚年的时候,在石城山之畔建立栖光寺,后来的另一位晋朝高僧昙光也成为他的追随者。支遁禅师嗜茶如命,每日修行必以茶为伴,昙光因此也得以深谙茶味。

昙光修学有成后留在新昌,在新昌石城山上依山建起一座“隐岳寺”,就是今天大佛寺的前身。修行之余,他率领寺中僧众,在后山开荒种茶,一边讲经说法,一边施茶品茗。隐岳寺后山茶园生长出来的,就是今天的大佛龙井,而以茶礼佛,自那时起,就成为大佛寺的传统,沿袭至今。


3、感通茶


感通茶,是享誉数百年的云南名茶,因出产于云南大理感通寺而得名。《明一统志》中记载:“感通茶,感通寺出,味胜他处产者。”万历年间,谢肇淛在《滇略》一书记述:“茶,点苍感通寺之产过之,值也不廉。”

明代翰林李元阳在《大理府志》中亦有记载:“感通茶,性味不减阳羡(江苏宜兴),藏之年久,味愈胜也。”

由此可知,明朝时感通茶已名扬天下。当时的感通寺,不仅对茶叶的栽培、焙制有独特的技术,还十分讲究饮茶之道。

寺院内设有“茶堂”,专供僧人讲论佛理、招待施主、品茶参禅;寺中还专设了一个执事职位,称为“茶头”,专事烧水煮茶之事。除此之外,感通寺门前还常常派有“施茶僧”,向路人香客惠施茶水,以为佛门之恩泽善意。

万历年间,李元阳邀云南巡按刘维同游感通寺,寺中僧人印光法师以感通茶相待。对坐吃茶过后,刘维写了一篇《感通寺寒泉亭记》,记载自己对感通茶烹饮技巧的见解:“点苍山末有荡山,荡山之中曰感通寺,寺旁有泉,清冽可饮。泉之旁树茶,计其初植时不下百年之物。

自有此山即有此泉,有此泉即有此茶。采茶汲泉烹啜之数百年矣,而茶法卒未谙焉。相传茶水并煎,水熟则浑,而茶味已失。遂与众友,躬诣泉所,并嘱印光取水,发火,拈茶如法烹饪而饮之。水之清冽虽热不解其初,而茶之气味则馥馥袭人,有隽永之余趣矣。”

后来李元阳出资,在感通寺山上的泉水“寒泉”之畔,修建“寒泉亭”,以纪念此次茶晤。

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于1639年的农历三月十四日游感通寺后,也在《滇游日记》中,记下感通寺茶树的风姿:“中庭院外,乔松修竹,间作茶树,树皆高三四丈,绝与桂相似。时方采摘,无不架梯升树者。茶味颇佳,焙而复爆,不免黝黑。”

如今的感通茶,依旧是云南地方知名的好茶,还是居住在云南的白族人常喝的“白族三道茶”中的主茶。


4、天心永乐禅寺:武夷山大红袍祖庭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这个坐拥自然和文化双“世遗”,是儒释道三教名山,也乌龙茶(武夷大红袍)、红茶两大茶类的发源地,茗闻世界。大红袍这个名字与福建武夷山的天心永乐禅寺有关。据说明洪武十八年,举子丁显在赶考路上中暑,被天心寺僧以茶入药治疗,得救后中状元。为报佛恩,状元以红袍披茶树,始有“大红袍”之名。

九龙窠大红袍母树

天心永乐禅寺原名“山心永乐庵”

武夷茶“大红袍”名字的由来:

明朝洪武十八年(西元1385年),举子丁显进京赴考,路过武夷山时突然腹痛难忍,巧遇天心永乐禅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顺利进京考中状元。

回乡省亲,再过武夷山,知恩图报,到天心禅寺向和尚致谢,和尚辞谢:"不是我救了你,是茶救了你。"问茶出处于天心寺后身九龙窠峭壁,遂在当地县令陪同下,于九龙窠峭壁茶树下,设供桌行供奉仪式后,脱下状元大红袍,绕茶枞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大红袍”因此得名。“大红袍”名相背后的,是人们乐见于僧家救难利生、儒生知恩图报、和尚修行无我境界。

“大红袍祖庭”的由来:

明永乐年间,明成祖以寻访张三丰为名派大将胡潆踏遍名山大川寻找建文帝的踪迹。作为儒、释、道并举的名山武夷山自然也在寻访之列,时张三丰确实正归隐武夷。

胡潆于永乐十七年抵达武夷山,遍访各寺院,无果而终。因其耽迷于天心寺的禅茶,目睹了僧人精制“大红袍”的全过程,聆听了举子报恩“大红袍”的典故,被浓浓的茶香所陶醉,而在天心寺恋栈月余,后将天心禅茶带回进贡皇上。

永乐皇帝明成祖朱棣品了天心寺的茶后,龙颜大悦,遂赐封天心禅寺为“大红袍祖庭",降旨天心寺“精耕勤灌,嫩摘细制,世代相传,岁贡入京。”同时敕封天心寺为“天心永乐禅寺”,扩充构体,极一方盛概。

永乐皇帝敕封的两块圣旨碑和两尊石龙至今犹保留在天心寺的旧禅院里,见证了几百年来天心永乐禅寺的兴废荣辱。而天心永乐禅寺天心禅茶“大红袍”渐渐成为武夷岩茶的代名词,名扬天下。

武夷山岩茶道,求茶有道

丹霞地貌的武夷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而其中天心问茶漫游道是岩茶和徒步爱好者的天堂,全程7.5公里,是包含天心寺以及岩茶最核心的小产区三坑两涧在内的一条风景秀丽的山路。沿途会看见在烂石和山涧里生长的茶树,足以让人的身心得到一次净化。对喜欢岩茶以及大红袍的茶友来说,天心永乐禅寺以及武夷山也算是此生必去的朝圣之所。



5、铁观音


此茶得名于它“美如观音沉如铁”之故。相传清乾隆年间,有一虔诚佛子,每日清晨必以清茶一杯供奉于观音大士像前。数日后,他在山中发现了一株叶色光亮暗沉的茶树,挖回来后,经精心培制,不想味道清甜、气味芳香,遂认为是观音大士显灵所赐,故名之为“铁观音”。

安溪是福建省东南部靠近厦门的一个县,是闽南乌龙茶的主产区,种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有茶叶出产。安溪境内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适宜于茶树的生长,而且经历代茶人的辛勤劳动,选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树良种,目前境内保存的良种有60多个,铁观音、黄旦、本山、毛蟹、大叶乌龙、梅占等都属于全国知名良种。

因此安溪有“茶树良种宝库”之称。在众多的茶树良种中,品质最优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数“铁观音”了。

铁观音原产安溪县西坪镇,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关于铁观音品种的由来,在安溪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清乾隆年间,安溪西坪上尧茶农魏饮制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观音菩萨,十年从不间断,可见礼佛之诚。

一夜,魏饮梦见在山崖上有一株透发兰花香味的茶树,正想采摘时,一阵狗吠把好梦惊醒。第二天果然在崖石上发现了一株与梦中一模一样的茶树。于是采下一些芽叶,带回家中,精心制作。制成之后茶味甘醇鲜爽,精神为之一振。魏认为这是茶之王,就把这株茶挖回家进行繁殖。

几年之后,茶树长得枝叶茂盛。因为此茶美如观音重如铁,又是观音托梦所获,就叫它“铁观音”,从此铁观音就名扬天下。

铁观音是乌龙茶的极品,其品质特征是:茶条郑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晴蜓头、螺旋体、青蛙腿。冲泡后汤色多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俗称有“音韵”。茶音高而持久,可谓“七泡有余香”。



6、慧明茶


惠明茶,是产自浙江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的著名佛茶。最初,由一位游方僧人惠明种植,故名“惠明茶”。

惠明茶的种植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200余年,始终是江浙一带赫赫有名的好茶。根据记载,中唐时云游四方的僧人惠明,被南泉山美丽景色深深吸引。后来,他在此结庐修禅,并在禅房旁广植茶树。惠明和尚乐善好施,时常为四周百姓除病解痛,备受乡民爱戴。“乡民感其德,于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以其名筑寺,并将寺旁茶树,称为惠明茶。”

历朝历代爱茶的文人们,都用诗词歌赋来表达对好茶的赞美。清代诗人严用光,就曾写过一首长诗《惠明寺茶歌》:敕木峰高插苍旻,南泉列岫排嶙峋。古柏老松何足数,山中茶叶殊超伦。神僧种子忘年代,灵根妙蕴先天春。旗枪一一相排列、满瓯色味良精醇。滋云蓄雾玉泉液,嫩芽初出含清真。我闻当年陆羽著茶经,苦荈香茗多良因。四十三品别高下,千秋俎豆祀茶神。洛阳卢仝最相识,饮过七碗无逡巡。……

这首茶诗,讲遍了惠明茶的来历、种植环境、茶叶颜色、茶汤滋味,还慨叹当年茶圣陆羽没能踏上过景宁的土地,没有品尝过惠明茶的鲜醇,是一大遗憾。

明代成化18年,惠明茶被朝廷列为贡茶,当时的翰林郭忠修在其编著的《处州府志》中,记载了浙江官员以惠明茶朝贡的场景:“入京马上争矜贵,黄封红裹呈枫宸”。

清代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惠明茶再度被嗜茶的乾隆皇帝选为贡茶。据景宁当地人说,惠明茶最绝妙的搭档就是景宁当地的南泉山水,这样冲泡出来的茶汤,一杯淡、二杯鲜、三杯甘又醇、四杯五杯茶韵犹存。以天地为庐席,饮一杯惠明茶,看来可谓是人生至为高雅的享受了。



7、普陀山:观音道场的普陀佛茶

普陀佛茶,古时被称为“普陀白华顶茶”“普陀山云雾茶”。以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作为名字,普陀山上多家寺院都有种植。在电视剧《花千骨》中,花千骨和紫熏上仙斗香时,紫熏的香露配方中,就有一味“普陀佛茶”。

普陀佛茶,顾名思义,是生长在普陀山的茶。关于普陀山和普陀茶,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唐朝时,日本僧人慧萼来中国参学,在朝拜五台山时,偶然得到一尊观音佛像。慧萼想将佛像带回日本,便在参学结束后,带着观音像,东渡回国。东渡的船只经过普陀山东边的新罗礁时,海上突然涌现数百朵铁莲花,挡住船的去路,慧萼不论怎么努力,铁莲花都顶住船只,让他行驶不得。

慧萼和尚领会到,是这尊观音不肯离开中国,于是说:“我国众生,无缘见佛,当以所向,建立精舍。”那座精舍,就是今天的普陀山普济禅寺,慧萼和尚无法带走的那尊观音像,也因此得名为“不肯去观音”。

江南水乡,茶树福地。普陀山日出之前云雾缭绕,露珠沾润,据说早在唐朝时期,普陀僧人所制的茶就已声名远播。明朝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记》写道:“普陀老僧贻余小白岩茶一裹,叶有白茸,沦之无色,徐饮觉凉透心腑。”如今的普陀佛茶又名普陀山云雾茶、凤尾茶。其外形“似螺非螺,似眉非眉”,色泽翠绿披毫,香气芬芳,茶汤味道清新爽口、味醇宜人、茶香圆融、回甘绵长。

普陀佛茶“似螺非螺,似眉非眉”,味醇宜人

最初的普陀佛茶,就是生长在普济禅寺后山的野茶,当地的僧人们一直认为,普陀的佛法和佛茶,都是来自观音菩萨的馈赠。随着佛教的发展和国力的兴盛,普陀山上的寺院越来越多,普陀佛茶的名声越来越大,普陀山上的僧人们种茶、制茶、品茶,并以茶供佛,有施主来寺庙供养香火,僧人们也会以佛茶作为酬谢。

清朝康熙时,《定海县志》上记载:“普陀山白华顶之茶与莲同为贡品”,《普陀洛迦志》中也有记载,说普陀佛茶“在清光绪年间列为贡品。”

正所谓:观音不肯去,普陀有茶来。普陀山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它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形似苍龙卧海,大海环抱、金沙绵亘,景色优美,气候宜人。

普陀山的名称,出自佛教《华严经》等六十八卷,全称为:“补坦洛迦”、“普陀洛迦”,是梵语的译音,意为“美丽的小白花”,由于中国历代帝王多建都在北方,所以自元朝以来,惯称此山为“南海普陀”。南海普陀由并称为“普陀山三大禅寺”的普济禅寺(前寺)、法雨禅寺(后寺)、慧济禅寺(佛顶山寺),共同结构成普陀山观音道场。

作为世界知名的道场,普陀山有观音菩萨加持力,诸佛菩萨加持力,龙天护法加持力,高僧大德加持力,以及虔诚信众的加持力。到普陀山,求姻缘求子的朋友,首先要参拜南海观音菩萨。它坐落于岛上双峰山,周围碧波荡漾,潮音频传,是海天佛国的象征。

每年到普陀山求告的信众都络绎不绝


8、峨眉山:普贤道场,禅茶重镇

峨眉山自古产茶,是中国茶叶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据文献记载,峨眉山茶从事生产活动至今已有3000多年,如今人们仍可以看得到树龄达1000多年以上的野生古茶大树。

在西周时代,最先遁入峨眉山修行的中国道教创始人物,如鬼谷先生王翊、楚国隐士陆通,都与峨眉山茶有不解之缘。汉代,文帝曾遣使至山中祭祀求之;晋代,峨眉山茶就已扬名;宋代,山中道、佛两门大面积发展人工茶园。到了明代,洪武皇帝朱元璋和万历皇帝朱翊君先后御赐茶园与峨眉山,要求广种禅茶,精制贡茶。

峨眉山有机茶园

峨眉雪芽,是峨眉山茶文化的主要载体。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记载:“南安(今乐山市)、武阳皆出名茶,多陂池,西有熊耳峡,南有峨眉山”。唐代李善《昭明文选注》曰:“峨眉山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宋时,诗人陆游在《煮茶诗》中赞道:“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

峨眉山深厚的佛教文化,为峨眉雪芽增添了几分禅味。因寺庙地处深山,多盛产茶叶,僧以茶当饭,以茶食客,广结善缘。每年清明前后20天左右,在峨眉山海拔1000米之上的茶园,新芽破雪而出,僧人踏雪采茶。“风推万松吼,茶烹千古雪”,成为峨眉山茶乡一道奇特景观,故称此茶为“峨眉雪芽”。

峨眉山金顶

峨眉雪芽,具扁、平、滑、直、尖的特点,泡之香气清香馥郁,色泽嫩绿油润,汤色嫩绿明亮,口感清醇淡雅,叶底嫩绿均匀。

峨眉雪芽

《峨眉郡志》云:“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内,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地势陡峭,风景秀丽,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山上的万佛顶最高,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

公元1世纪中叶,佛教由印度传入峨眉山。公元3世纪,普贤信仰之说在山中传播,中国僧人慧持在观心坡下营造普贤寺(今万年寺)。6世纪中叶,世界佛教发展重心逐步由印度转向中国,四川一度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中心,佛寺的兴建便应运而生。千百年来,峨眉山这个“佛门圣地”便以“普贤道场”之名,蜚声中外。

普贤是佛教传说中的人物,传说他是印度转轮圣王的第八个儿子,曾经“证穷法界,久成正觉”。为了帮助释迦牟尼兴教,于是隐本垂迹,现菩萨相,专司佛之“理德”,以行教化度人。“以普贤视峨眉,不啻沧海之一滴,而峨眉有普贤,则如芥子须弥。”也就是说,峨眉山本身在佛的眼光里,仅为不起眼的沧海一滴水,但是因为有了普贤,却使峨眉山有了整个佛界的地位。山之虽小,功用却大,纳佛教于一山,传名于全国,受到各地佛教徒的礼敬巡行。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位于峨眉山东麓的栖鸾峰,古称“弥勒大像”、“嘉定大佛”,始凿于唐代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历时90年才得以完成。佛像依山临江开凿而成,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称誉。

乐山大佛

9、九华山:地藏道场的九华佛茶

“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唐代大诗人李白三上九华,写下了数十首赞美九华山的不朽诗篇,九华山以此得名。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境内,境内群峰竞秀,怪石林立,九大主峰如九朵莲花,千姿百态,各具神韵。连绵山峰形成的天然睡佛,成为自然景观与佛教文化有机融合的典范,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

后疫情时代,很多人都喜欢去九华山,祈求平安健康的生活。湖边巨大的地藏菩萨金身像,远远望去威严肃穆,令人心安。根据唐代隐士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所载,九华山佛门开创者是僧人金乔觉,为新罗人,世称“金地藏”。唐开元末期,他来华交流佛学,于九华山悟道,“宴然独坐,苦行修持”。

佛刹庄严宝相,佛茶绝世独立

九华佛茶为历史名茶,历史上称闵园茶、黄石溪茶,现统称九华佛茶,产于佛教圣地九华山及九华山山脉南北邻近地域。其外形条索稍曲、匀齐显毫、色泽绿润稍泛黄、香气高长、滋味鲜醇回甘。

公元719年,新罗国(韩国)王子金乔觉渡海来唐,卓锡九华,苦心修行75载,99岁圆寂,因其生前逝后各种瑞相酷似佛经中记载的地藏菩萨,僧众尊他为地藏菩萨应世,九华山遂辟为地藏菩萨道场。“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九华山深受地藏菩萨的宏愿感召。自唐以来,寺院日增,僧众云集,香火之盛甲于天下。

九华山自山麓至天台峰,名刹古寺林立,现存99座,僧尼近千人,佛像万余樽。九华山历代高僧辈出,从唐至今自然形成了15樽肉身,现有5樽可供观瞻。山上各大寺庙佛事频繁,晨钟暮鼓,梵音袅袅,每月朝礼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尤其是农历七月三十地藏菩萨圣诞,九华山则会出现万人空巷的境况。

在朝礼的信众中,有求子、求财、求健康等满愿的事情,灵感事迹不胜枚举。九华山是地藏菩萨道场,我国佛教四大圣山之一,也是著名的九华佛茶的产地。它地处安徽青阳县西南,因其九峰高出云表,形似莲花,故称九华山。

九华山的佛光祥和耀目


10、有史记载第一个种茶之地:蒙顶山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蒙顶茶栽培始于西汉,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相传被宋哲宗封为“甘露普慧禅师”的吴理真亲手植茶树七株于蒙山五峰之中。“其叶细长而嫩,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以其异,谓曰仙茶”。

茶中故旧是蒙山,但识茶祖吴理真

蒙顶甘露是中国最古老的名茶之一,被尊为茶中故旧,名茶先驱。产于四川名山县的蒙山,此茶最早见于文字记载是明嘉靖二十年(1541),后失传,1959年在总结宋代“玉叶长春”和“万春银叶”两种茶炒制经验的基础上研制而成。

蒙顶茶是中国传统绿茶,产于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蒙顶山。产地全年平均气温14.5℃,年降水量2000~2200mm,常细雨蒙蒙、烟霞满山。这种生态环境,能减弱太阳光直射,使散射光增多,有利于茶叶中合氮物质的形成。蒙顶茶汤色碧清微黄,清澈明亮,滋味鲜爽,浓郁回甜。

茶树“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久饮该茶,有益脾胃,能延年益寿,故有“仙茶”之誉。其中最顶级的当属甘露、黄芽。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杨烨的《膳夫经手录》说:“蜀茶得名蒙顶,元和(唐宪宗年号)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是以蒙顶先后之人竟栽茶以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可见当时蒙顶茶之兴旺、之珍贵,而且成了“蜀茶”的代表,蜀茶皆因蒙顶而出名。

蒙顶茶并非某一种茶,而是指以蒙顶山为核心一片区域内所产的茶叶,其中尤以蒙顶甘露与蒙顶黄芽为贵——前者是未经发酵的绿茶,茶汤鲜爽如甘霖天降;后者则是轻发酵的黄茶,口感温和,入口有回甘。

蒙顶山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境内,因为是茶的发源地而成为“世界茶文化圣山”。特产蒙顶甘露、蒙顶黄芽。其中蒙顶甘露是中国最古老的名茶,被尊为茶中故旧、名茶先驱。是中国十大名茶、中国顶级名优绿茶、卷曲型茶的代表。

蒙顶茶园。

蒙顶山山势巍峨,峰峦挺秀,绝壑飞瀑,重云积雾。现存永兴寺、千佛寺、净居庵等建筑古刹,历史悠久的蒙顶茶被称为“仙茶”,成为贡茶,蒙顶山被誉为“仙茶故乡”。

蒙顶山茶在唐朝时便是有名的皇家贡茶。明代的宋雷在《西吴里语》中为贡茶排序时,更写道:“蒙顶第一,顾渚第二,宜兴第十”。山中有诸多寺庙,以永兴寺、天盖寺、智矩寺最为知名,以前很多茶树都是寺庙的财产,因此贡茶很多时候都是有寺院和僧人负责采制,这也让很多僧人成为制茶大师。

如今的蒙顶山茶园每年都有爱茶人来探寻

11、灵隐佛茶

佛教自传入中原以来就与茶事相伴。除了茶有破睡之功外,南方寺庙所在也大多适合茶树生长。种茶、制茶与奉茶常常作为佛门清修。佛茶指的是由僧人自己栽种、制作的茶,大多用于供奉佛祖、僧人自饮及招待香客。

唐陆羽在《茶经》中记载“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灵隐佛茶被认为始于唐而盛于南宋。剧情设定的北宋时期确实产量并不算高。而到了南宋时期,灵隐佛茶和浙江另一款著名佛茶——普陀佛茶并驾齐驱,合称“浙江佛茶”,列为贡茶。


12、西湖龙井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有“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说明龙井自唐朝就开始产茶。而以“龙井”称茶名始于宋朝,到清朝才真正扬名。

“西湖龙井”堪称绿茶之首。人们多以为“龙井”仅是茶名,殊不知,“龙井者,泉名,寺名,茶名是也。”传说龙井泉的涓涓泉水汇聚于井中,古人认为其中有龙,遂称之为龙井。后依此泉而建了寺院,取名龙井寺。

时至北宋后期,寺中来了一位名叫辨才的和尚,既会讲经说法,又会治病救人,因此龙井寺的香火日渐鼎盛,僧侣多达千人。辨才和尚率领僧众在狮峰山麓开辟了茶园,狮峰龙井茶便是从那时开始出名的。为了缅怀这位辨才和尚对龙井茶的贡献,到目前为止,龙井寺仍旧开辟了专门的茶室,供来往茶客品茗之用。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看见几个乡女正在十多棵绿荫荫的茶蓬前采茶,心中一乐,也学着采了起来。刚采了一把,忽然太监来报:“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听说太后娘娘有病,随手将一把茶叶向袋内一放,日夜兼程赶回京城。

其实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时肝火上升,双眼红肿,胃里不适,并没有大病。此时见皇儿来到,只觉一股清香传来,便问带来什么好东西。

皇帝也觉得奇怪,哪来的清香呢?他随手一摸,啊,原来是杭州狮峰山的一把茶叶,几天过后已经干了,浓郁的香气就是它散出来了。

太后便想尝尝茶叶的味道,宫女将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扑鼻,太后喝了一口,双眼顿时舒适多了,喝完了茶,红肿消了,胃不胀了。太后高兴地说:“杭州龙井的茶叶,真是灵丹妙药。”

乾隆皇帝见太后这么高兴,立即传令下去,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那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专门进贡太后。

至今,杭州龙井村胡公庙前还保存着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游者中有不少还专程去察访一番,拍照留念。

西湖龙井茶其外形扁平光滑、挺直、绿润、匀整,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醇爽口,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细嫩成朵、嫩绿明亮。高级龙井茶向来有“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佳茗之美誉。



13、休宁松萝


“松萝茶”最初产于徽州松萝庵。休宁松萝是一种汉族传统名茶,中国历史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松萝茶,产于黄山市休宁县休歙边界黄山余脉的松萝山、琅源山一带。茶园多分布在海拔600~700米之间。松萝山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土壤为杂有风化成片状碎石的乌沙土,十分适宜茶树生长。

休宁松萝茶

松萝茶采制技术十分讲究,早在600多年前已达到精湛娴熟的程度。松萝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三重”,即色重、香重、味重,即色泽绿润;香气高爽,滋味浓厚,且较耐泡。


14、庐山云雾茶


此茶有“振枯还童”之说,亦是绿茶中之名品。据《庐山志》记载,东汉时佛教传入我国,庐山便有寺院三百余座,一时僧侣云集于此。其间有个叫僧惠运的和尚,在此山居住了三十余年,他聚集僧徒在山中栽种茶树,采制茶叶,这便是早期的云雾茶了。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黄山以云海闻名中外,而庐山以其缥缈的云雾也同样吸引了众多游客。庐山峡谷深幽,云雾漫山间,变幻莫测,而在这层层云雾之下则隐藏着中国又一名茶——庐山云雾茶。

庐山云雾是绿茶的一种,由于其受庐山凉爽多雾的气候及日光直射时间短等条件影响,形成了叶厚,毫多,醇甘耐泡的特点。所以庐山云雾茶虽与西湖龙井同属于绿茶,却不似西湖龙井那般清爽鲜香,而是多了一番醇厚之感,更是让品茗者回味无穷。

据《庐山志》记载,东汉时期庐山就已经开始种植茶树。唐朝白居易曾在卢山峰挖药种茶,并写下“长松树下小溪头,斑鹿胎巾白布裘,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鹳是交游”的诗句。庐山茶又经过唐宋的发展,明朝时期,终于以庐山云雾的名称出现于《庐山志》。也正是在明代庐山云雾开始闻名全国。

如今的庐山云雾茶得到了迅速发展,种植规模极大,茶园分布于庐山的多个山峰寺庵中。已先后被列入中国绿茶类的特种名茶、江西八大名茶、中国十大名茶等等,有着极高的声誉。


15、阳羡雪芽


唐代的主要贡茶阳羡茶,最初也是由吉祥寺僧人引荐给常州刺史李栖筠。陆羽在李栖筠席上品鉴后,推荐上贡给朝廷的。阳羡雪芽产于江苏省宜兴市,为历史名茶,恢复于1984年。依据苏轼“雪芽我为求阳羡”的诗句而命名。

关于阳羡雪芽,历史上众多诗人茶客都留下了不少笔墨。一生爱茶成癖的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可见阳羡茶在唐代颇有声誉。

江苏宜兴在唐代曾是著名贡茶产地,但当时均为团饼茶。宋代演变为蒸青散茶,后因建茶兴起而日益衰落,阳羡贡茶仅有其名而已,直到清代贡茶制法全部失传,于1985年重新创制成功。


16、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主产于云谷寺、松谷庵等黄山毛峰产于安徽省黄山风景区,以及周边的黄山区、徽州区、休宁县,为历史名茶,创制于清光绪年间。黄山毛峰主产于云谷寺、松谷庵等地,都是最初产于寺院中的名茶。 

传说明朝天启年间,江南黟县新任县官熊开元带书童来黄山春游,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篓的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中。

长老泡茶敬客时,知县细看这茶叶色微黄,形似雀舌,身披白毫,开水冲泡下去,只见热气绕碗边转了一圈,转到碗中心就直线升腾,约有一尺高,然后在空中转一圆圈,化成一朵白莲花。那白莲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团云雾,最后散成一缕缕热气飘荡开来,清香满室。

知县问后方知此茶名叫黄山毛峰,临别时长老赠送此茶一包和黄山泉水一葫芦,并嘱一定要用此泉水冲泡才能出现白莲奇景。熊知县回县衙后正遇同窗旧友太平知县来访,便将冲泡黄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县甚是惊喜,后来到京城禀奏皇上,想献仙茶邀功请赏。

皇帝传令进宫表演,然而不见白莲奇景出现,皇上大怒,太平知县只得据实说道乃黟县知县熊开元所献。皇帝立即传令熊开元进宫受审,熊开元进宫后方知未用黄山泉水冲泡之故,讲明缘由后请求回黄山取水。

熊知县来到黄山拜见长老,长老将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冲泡玉杯中的黄山毛峰,果然出现了白莲奇观,皇帝看得眉开眼笑,便对熊知县说道:“朕念你献茶有功,升你为江南巡抚,三日后就上任去吧。”

熊知县心中感慨万千,暗忖道“黄山名茶尚且品质清高,何况为人呢?”于是脱下官服玉带,来到黄山云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苍松入云、修竹夹道的云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师墓塔遗址,相传就是正志和尚的坟墓。

黄山地区山高谷深、峰峦叠翠、溪涧遍布,再加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层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磷钾肥,这样的地理环境,正是茶树生长的乐园。

优越的生态环境,为黄山毛峰的品质形成创造了极其良好的条件。

黄山毛峰茶属于绿茶,品质优异,为茶中珍品。特级黄山毛峰茶形如雀、匀齐壮实、锋毫显露,色显嫩绿泛象牙色,鱼叶金黄,香气馥郁持久。汤色呈嫩黄绿,清澈明亮,滋味鲜爽回甘。

每年清明谷雨

,选摘良种茶树“黄山种”、“黄山大叶种”等的初展肥壮嫩芽,手工炒制,该茶外形微卷,状似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显露,且带有金黄色鱼叶(俗称黄金片)。

入杯冲泡雾气结顶,汤色清碧微黄,叶底黄绿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由于新制茶叶白毫披身,芽尖峰芒,且鲜叶采自黄山高峰,遂将该茶取名为黄山毛峰。“黄金片”和“象牙色”是黄山毛峰的两大特征。


17、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产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一带,唐称“庐州六安茶”,明朝始称“六安瓜片”,为上品、极品茶。据说,最初是齐云山水井庵产“六安瓜片茶”。

六安瓜片因茶叶形似瓜子而得名,自然平展,叶缘微翘,色泽宝绿,大小匀整,不含芽尖、茶梗,清香高爽,滋味鲜醇回甘,汤色清澈透亮,叶底绿嫩明亮。

在世界所有茶叶中,六安瓜片是唯一无芽无梗的茶叶,由单片生叶制成。去芽不仅保持单片形体,且无青草味;梗在制作过程中已木质化,剔除后,可确保茶味浓而不苦,香而不涩。六安瓜片每逢谷雨前后十天之内采摘,采摘时取二、三叶,求“壮”不求“嫩”。


18、洞庭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产于苏州吴中区太湖畔的东洞庭山、西洞庭山(本地人俗称东、西山),为历史名茶,碧螺春早在唐朝时已成贡品,创制于明末清初。

在宋代已有记载的名茶碧螺春原是由苏州水月院僧人培植,称为水月茶。此茶还有个别名“吓煞人香”,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

东山、西山紧挨着太湖,风景优美,光照充足、降水丰沛,非常适宜茶树生长。

洞庭碧螺春核心产区采用的是茶果间作的模式,茶树与桃、杏、李、枇杷、杨梅、橘等果树混栽,又被太湖氤氲的水汽所滋养,茶吸果香,花窨茶味。洞庭碧螺春俗称“吓煞人香”,这种香气就是花果香。

作为名优绿茶来说,正宗碧螺春的香气是偏淡的。它并没有乌龙茶焙火后那样高扬的香气。洞庭碧螺春的香气更趋于柔和,有淡淡的花果香,清甜鲜爽,细细品味,有丝丝回甘。

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一带,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明前碧螺贵如金,七万个嫩芽才换来一斤碧螺春,故而碧螺春又称为“功夫茶”、“新血茶”。



19、君山银针


“君山银针茶”产自君山白鹤寺。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出产银针名茶,据说君山茶的第一颗种子还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

传说后唐的第二个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时候,侍臣为他捧杯沏茶,开水向杯里一倒,马上看到一团白雾腾空而起,慢慢地出现了一只白鹤。这只白鹤对明宗点了三下头,便朝蓝天翩翩飞去了。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叶都齐崭崭地悬空竖了起来,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笋。过了一会,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坠落一般。

明宗感到很奇怪,就问侍臣是什么原因。侍臣回答说“这是君山的白鹤泉(即柳毅井)水,泡黄翎毛(即银针茶)缘故。”明宗心里十分高兴,立即下旨把君山银针定为“贡茶”。君山银针冲泡时,棵棵茶芽立悬于杯中,极为美观的。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李白诗)。“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诗)。这是唐代两位大诗人对洞庭君山的抒情诗章。

君山和君山名茶,历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清代万年谆有诗:“试把雀泉烹雀舌,烹来长似君山色。”君山所在的岳阳市,古称岳州。君山产茶历史悠久,《巴陵县志》记载:“巴陵君山产茶,嫩绿似莲心,岁以充贡……盛产于唐,始贡于五代。”

君山银针产于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岛,君山岛坐落在波光潋滟的碧湖之中,它东与江南第一名楼——岳阳楼隔湖对峙;西望洞庭,烟波浩渺。

黄芽茶之极品,其成品茶,外形茁壮挺直,重实匀齐,银毫披露,芽身金黄光亮,内质毫香鲜嫩,被誉为"金镶玉"。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都久负盛名,身价千金。

生产君山银针的茶树品种主要是君山自己选育的银针1号和银针2号,一般于清明前4天左右开采,最迟不超过清明后10天。君山银针属于芽茶,风格独特,产量不多,质量超群,为我国名优茶中的佼佼者。

君山银针适合用透明的玻璃杯冲泡,冲泡初始,可以看到芽尖朝上、蒂头下垂而悬浮于水面,随后缓缓降落,竖立于杯底,忽升忽降,蔚成趣观,最多可达到3次,所以君山银针有“三起三落”之称。

君山银针芽头肥壮,紧实挺直,芽身金黄,满披银毫,称为“金镶玉”。由于其优秀的品质,在1956年莱比锡博览会上赢得金奖。


20、老曼峨

老曼峨,这是班章五寨中仅次于老班章的普洱茶名寨,以苦茶闻名茶界,而在普洱茶之外,老曼峨的地位也同样显赫,这里不仅是布朗族最古老的村寨,也是一处佛教圣地,老曼峨总佛寺“瓦拉迦檀曼峨高”,更是云南地区,乃至缅甸、泰国等国佛教徒心中的圣所。

老曼峨大佛寺是西双版纳境内最古老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之一,建寺已有1300多年,由佛殿、藏经楼、佛塔、大坐佛、方丈室等组成。

只见,建筑金碧辉煌,气势恢宏,古朴幽邃,殿内殿外,香烟袅袅,檐角风铃,声韵悠悠,佛寺四周,茶树成林,翠竹幽幽,蝉声嘶鸣,佛寺大门上方的古茶园内,一尊足有20米高,安坐于莲花座的佛祖释迦牟尼佛像,慈眉善颜,笑看人间,令人顿生肃静之意。

老曼峨的千年佛缘 据寨子里的石碑上记载,和佛经典籍的副证,老曼峨建寨的时间,正是傣族传统的傣历元年,即公元639年,至今约有1380年的历史,这背后,还有着一段传说。

相传,古时的傣王膝下有二子,其中大儿子分得了坝子的土地,以种植水稻为生,丰衣足食,形成了后来住在坝子的傣族;小儿子分得了山上的土地,以种植茶叶为生,日子相对清苦,形成了住在山上的布朗族,两个民族和睦相处。距今一千多年前,小乘佛教传入勐海,并迅速在傣族中形成了全民信教的局面,小乘佛教信奉“我空法有”,主张教徒们以身作则,注重修身养性,从道德修行实现超脱。这种心平气和的心态,与当地和风细雨的气候和满目绿色的生态环境相得映彰。

后来,傣王希望小儿子也能一样皈佛、信佛,像大儿子一样过上圆满幸福的生活,便向勐海的宗教文化活动中心——“曼短佛寺”发出恳求,希望能派高僧上山将佛光授给小儿子。经过慎重考虑后,住持决定派沉稳持重的高僧“岩温”上山布道,见“岩温”苦于不知从何处寻找,住持便泡了一碗傣王送来的茶叶,示意岩温品尝,茶汤入口的瞬间,强烈的苦涩刺激着他的味蕾,随机强烈回甘,生津猛烈,岩温随机大悟,意识到要用茶叶去寻找傣王的小儿子。

次日,岩温带着徒弟上山,在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中穿梭,行走,每到有茶树的地方,他就顺手摘下一片嫩芽,放入口中轻轻咀嚼,终于在傍晚时分,在一处长有古茶树的高地上,岩温尝到了与那日相似的苦茶,而这里,就是老曼峨的所在地,这天,就是老曼峨皈依佛教的原初....

世人皆知老曼峨以苦著称,其实老曼峨茶代表的是普洱茶在苦、厚、酽这一韵味上的极致,老曼峨古树茶叶质肥壮,奇苦无比,但少有涩味,这种至苦慢慢消尽后,特有的清凉生津的甜会源源不断地袭来,苦甘缠绵无尽,正是“韵味广而深,涩尽七分香,苦退十日甜”。

老曼峨的苦,一些新入门的茶友是喝不惯的,而很多老茶客却偏爱这种苦尽甘来的感觉,这正像人生,不同的人,不同年龄,对苦有着不同的理解,但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苦尽甘来是好茶的象征,也是人生的期盼。正可谓“雾锁千树茶,云开万壑葱。香飘十里外,味酽一杯中。”

自古宝刹出好茶。唐代诗人齐己有诗云:“闰年春过后,山寺始花开;还有无心者,闲寻此境来。鸟幽声忽断,茶好味重回;知住南岩久,冥心坐绿苔……”吃茶与禅修,晋朝始,至唐宋元明,始终是寺院里的生活方式。同样地,在茶中领会禅的境界,也是今时人们的修行的一个方便法门。

这个浮躁喧嚣的时代,如何在物欲之中坚持自我?如何在繁冗的生活中回归自我?我们,需要一颗懂得禅茶一味的心。于寺院殿阁檐壁之间,于青山与流云之间,喝茶问禅。每一杯茶汤里,都有湖山之灵气,自然之精华,有古人智慧,亦有今人趣味。

若要再问禅茶是什么?只见,青山隐隐、水迢迢。

注:素材综合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


泽青茶道创始人: 有趣的故事,有趣的茶,还有一群灵魂有茶气的人。分享有关茶和茶文化的故事。传播茶香健康生活、茶道文化、茶知识,茶文章、茶美学、茶社交等生活方式,为您带来一场愉悦的茶文化体验。 生活是需要自己创造的,创意源自于对生活的热情。欢迎关注泽青茶道的微信公众号:泽青茶道

黄金桂

骏马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