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南海珊瑚种植记

06-23

南海珊瑚种植记

新华社海口6月23日电(记者陈凯姿 吴茂辉)种下指甲盖般大小的珊瑚苗,竟有可能长成面积超过几个足球场的珊瑚礁。在海南岛周边海域,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所长陈宏,和10多名同事冒险繁育了20多万株珊瑚苗后,仍觉得这是“没什么值得炫耀的工作”。

被称为海底“热带雨林”的珊瑚群,吸引众多海洋生物聚集和栖息,不但保证着海洋生物多样性、遏制海底荒漠化,还供给人类大量食物资源,养活了世世代代的渔民。

许多人眼中的珊瑚,是一种奇怪的东西:它属于动物,又像植物一样几乎一生都附着在海底;它触手繁多,却只需要吸取一些浮游生物便能存活。而许多人眼中的陈宏,也是一个“奇怪”的人——这位1987年就来到海南的浙江温州人,像个珊瑚礁一样,沉在培育珊瑚、修复生态的专业领域,埋头苦干,不求什么回报。

在很早以前的海南,渔民对海洋的利用仅仅局限于“行舟楫之便,兴渔盐之利”,那些长满沿海、有时会扎穿渔民脚板的珊瑚,除了少数可做工艺品,大多被人捞来修路、烧石灰,加上晒盐、水产养殖、风浪侵蚀和气候变化,本就脆弱的珊瑚礁生态系统,40多年来整体趋于衰退。

陈宏很焦虑:珊瑚礁的自然修复漫长且艰难,有的甚至需要上百年。科研所最初研究的就是珊瑚的繁殖、移植和附着,长期水下高压作业,身体透支,好几次差点要了他的命。

2010年,一次珊瑚礁调查过程中,陈宏的充气式潜水服由于老旧,在需要上浮的时候接缝处漏气,怎么充气也浮不起来。“只要一紧张,很可能会出事。”陈宏只能用脚踩水保持向上,迅速把绑在身上的铅块全部卸掉,奋力往水面游,终于保住了性命。还有一次,他带人投放混凝土礁石,下水时不慎被绳索缠住脖子,好在保持镇静,拔出潜水刀割断绳子,脱离了险情。几天过去了,摸着脖子上还没消除的勒痕,陈宏方觉后怕。

现在,珊瑚礁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原来的一个一个手工栽培的方式已成为过去式,一批批“黑科技”被运用到珊瑚种植和繁育上。比如飞播法,船“边走边种”;比如机器人“螃蟹船”;比如无性繁殖技术……珊瑚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还发明了苗床、人工礁体等,在观测和探测上,还用起了声呐技术等,“珊瑚工人”有了科技化的“手臂”和“眼睛”。

“只有痛定思痛,才知道这个物种的可贵。”陈宏说,我国建立了全球首个珊瑚种质资源库,海南也成立国家第一个珊瑚礁保护区,还出台了专门保护珊瑚的地方法规,这更增加了科研人员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陈宏带领的团队在西沙、三亚、陵水等海域培育了超过20万株珊瑚,如今重量已达10万公斤。为了适应海南旅游发展,研究所还培育出了国内首片柳珊瑚“丛林”,未来不但可作为旅游景观,还可以提取药用活性物质,增加经济效益。

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的办公室、试验车间、海上平台,55岁的陈宏仍不知疲倦,为他几年前发起的“百万珊瑚培育计划”忙碌着。“我们的目的是培育形成大片‘珊瑚花园’,为南海乃至世界的珊瑚礁修复提供苗种。”陈宏说,“未来的海底世界,会更加绚丽多彩。”

毛峰茶有保质期限吗

宠物用品店加盟大概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