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中国传世经典山水画惊艳呈现!

09-08

中国传世经典山水画惊艳呈现!

(唐)李思训.江帆楼阁图

唐李思训《江帆楼阁图》,立轴,绢本青绿设色,101.9x54.7cm,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在此幅作品中,作者融汇了山水丘壑和人物动态,阐明唐代山水画已着意于生活与自然之交织、辉映,一派明媚春光景象。画中山石用墨线勾勒轮廓,石绿渲染。画树、松已用交*取势,整体势态葱郁,富有装饰味,和有勾无皴的山石,起伏均匀的水纹,精丽工致的屋宇,图案形状的夹叶,十分相称,而且还可以看出其中吸取域外绘画的迹痕。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李昭道.明皇幸蜀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王维.千岩万壑图(局部)

王维.千岩万壑图.(局部)

王维.千岩万壑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董源.龙宿郊民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董源.潇湘图(局部)

《潇湘图》画的是江南景色。画中山峦连绵, 云雾暗晦, 山水树石都笼罩于空灵朦胧之中, 显得平淡而幽深, 苍茫而深厚。岸边船上有几组人物, 远处坡下有张网的渔人和船只。此画以花青运以水墨, 清淡湿润, 山石用笔点染, 而山坡底部用披麻皴, 显得浑厚滋润, 江南山水的草木繁盛, 郁郁葱葱俱得以表现。

董源的山水画对后世的文人画影响巨大, 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称, 董源画法“水墨类王维, 着色如李思训”,对其评价很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点击画面放大)

(五代)巨然.秋山问道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巨然.寒鸦图

(北宋)李成.茂林远岫图

(北宋)李成.晴峦萧寺图

本幅以直幅形式画冬日山谷景色,画中群峰兀立,瀑布飞泻而下,中景山丘上建有寺塔楼阁,山麓水滨筑以水榭、茅屋、板桥,间有行旅人物活动。山石雄伟而秀美,皴染用笔多有变化,兼具关仝之雄浑与李成之清润。画家以尖利笔致画寒林枯木,景色清幽静谧,虽非平远之景,但依然具有李成画风特色。估计此图当完成于北宋前期,至少是李成传派的作品。

(美国)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

(北宋)范宽.雪景寒林图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北宋)许道宁.关山密雪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米友仁.远岫晴云图

此图以湿润的笔墨点染云山树石,表现烟云变幻、 山色朦胧的动人景象,“米氏云山”的特色展示得淋漓尽致。题签:“宋米元晖云山真迹,衡阳曾氏宝藏,茶陵谭泽闽敬题。”图轴上还有谢淞州、郭颐、郭琦数跋。

(宋)萧照.山腰楼观图

萧照《山腰楼观图》一改北宋大山水的全景式构图方式,择取大自然中最美的一角,提炼概括,精心安排,着意刻画,并十分注重空间的处理。图的远景简淡清旷,中景和近景则结实凝重,对比强烈,显示出无限广阔的空间意象。此图右侧,仅画江水、浅滩、远渚、烟树。山间一条小路迂回盘旋,经前峰山腰渡口直抵后峰山巅,临近山巅处有一片楼台亭阁,一登山行人已走近。右下临水山岩上两人指看远方美景。左侧最高峰画得半壁实半壁虚,虚处乃为江上为气所迷,上升成岚,后面还添上几座淡淡峭峰,启人高远不可测的“仰止”之叹。山际径路盘曲,有两人策杖而上,而楼观却深深埋藏在山坳幽谷中。近山浓重,远山清淡,又形成虚实对比。

(南宋)马远.踏歌图

《踏歌图》轴为绢本设色,纵192.5厘米,横111厘米。是一幅中国古代绘画中少有的反映“农乐”题材的作品。“踏歌”源于古代的一种歌咏娱乐形式,就是一边歌唱,一边用脚踏地打着节拍。《踏歌图》描画的正是阳春时节这样一个欢乐的场面,也映现着丰收之年的喜庆气氛。此幅构图分为三个部分,上部的远景奇峰对峙,仿佛几把利剑直插天空,在林中若隐若现的楼阁是帝王都城的景色。下部为近景,翠竹垂柳,溪水石桥间,几个农民正结伴踏歌而行。中间部分以云气相隔,轻盈飘渺。这是春雨过后,一片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也蕴含了作者的希望和淳朴的感情。画面运用渲染的手法,逐渐淡化为朦胧的烟岚雾雨,并通过特殊笔法把观赏者的注意力引向旷远的空间,勾起人们的无限遐思。画家并没有去描绘乡间踏歌盛况的全貌,而是选取了左右两组互相呼应的6个人物。田埂上4个老农带有几分醉意,脚踏节奏,手舞足蹈,举止颇为有趣。通过生动的形态把踏歌欢乐的气氛表现得活灵活现。在田垄的最左边,男女两个孩童斜着身子歪着头瞪眼张望,让人仿佛可以听到来自村庄的歌声、笑声和节拍声。虽然几个人物在图中所占的位置很小,但却极为引人注目。不得不说画者在构图上是多么独具匠心。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马远.对月图

南宋画家马远的《对月图》,描写的是一位高人在崇山峻岭间邀月共饮的场景。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夏圭.西湖柳艇图

《西湖柳艇图》画面柳堤回环,可以看到三层。但其疏密、远近、直曲和穿插、点景的木桥、屋宇、小船等,相互配合得丰富、生动而有变化。天空用淡墨染出浮动的白云, 与烟雾迷朦中的远方树林相接,加强了气候特征。画柳枝的笔法劲健, 密而不乱,节奏感甚强,颇得真实之美。岸边有游船停泊,水上小舟来往,近处柳梢上露出酒旗,都表现了这南都湖上春光的佳胜。整幅画的笔调沉着含蓄、明丽秀润,与夏圭一贯随意豪纵的笔法大异其趣,所以这幅画就显得更为精妙而罕见。

(南宋)夏圭.钱塘秋潮图

《钱塘秋潮图》描绘的是钱塘江秋潮初至时翻滚奔腾的景象。用色方面整幅画面用色都非常鲜丽。远处峰岫,黛青隐隐,近景崖石,杂树交织,中间则白浪滔滔,气势磅礴。图中的树、石、浪潮全用中锋勾勒,跳跃有力,且富节奏感,是马夏画派的典型代表。

苏州市博物馆藏

(南宋)马和之.鹿鸣之什图

此卷是南宋著名画家马和之创作的《诗经》系列画作品中的一卷。全卷书、画共10段,每段前小楷书《诗经》原文,文后为图。首段开头书“鹿鸣之什”四字,末段书三首诗名及小序,末又书“鹿鸣之什十篇”。

(南宋)赵伯驹.春山图

《春山图轴》绘初春的景色:从近处望去,水榭临水,小舟穿梭其间,送往迎来,不亦乐乎?路人信步,一老翁策杖行走桥上,而河对岸,树木掩映之中,村舍层迭,前面敞屋中饲马二匹,后堂屋中有家人对坐闲话。远处山谷中农田栉比,农夫赶牛犁耕。远山高耸,云雾缭绕。一派平和恬淡、静谧自足的人间生活景象,融化于桃红柳绿、松柏浓郁的大自然春色中,如梦如幻,美不胜收。全图工整细丽,层次清晰,勾线凝练,造型准确,青绿设色,勾廓填彩,虽浓艳犹不掩土色,实是古代大青绿山水画中难得的精品。

《春山图》无款,清高宗弘历在得到这张画之后,见其为青绿设色山水,便妄题为宋代赵伯驹的画作,还在图上题文得意的说元代柯九思和明代董其昌若见到他的鉴定“必当证可”。今天看来这张画作应当为晚明之作,设色精雅,实为中国晚期青绿山水画中十分杰出的作品,很可惜被乾隆这么一题,反而变成一张赵伯驹的假画。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金代)武元直.赤壁图

(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79岁时(1347)开始绘制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影响最大的《富春山居图》。是年,黄公望偕好友无用师,又到富春山的居所饱览富春江山钓滩之胜,暇日于南楼作画,历经三四年有余,绘成《富春山居图》长卷,即《无用师卷》。82岁时,黄公望又回到久别的小山村故里,纵情于山水之间,回归于自然之中。后又再次出游作画,辗转于虞山、杭州西湖、富春山等地之间。黄公望逝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农历十月二十五日,享年86岁,黄公望逝后,归葬于故乡常熟小山南麓。

黄公望.九峰雪霁图

黄公望《九峰雪霁图》作于元至正九年(1349年),为黄公望81高龄之作。作者以水墨写意的手法汇集画出了江南松江一带的九座道教名山,时称“九峰”,体现了作者对道教全真教的崇拜。该图系画赠江浙儒学提举班惟志,时值正月春雪,有感雪霁寒意,画意肃穆静谧。图中的中、近景以干笔勾廓叠石,坡边微染赭黄,远处九峰留白,以淡墨衬染出雪山,是黄公望简繁合一的精品。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黄公望.天池石壁图

此作或许名气不如黄公望的另一幅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但却意义重大,在用笔、用色上皆有独到之处,开创了文人山水画的新体格。

画面采用的是全景式构图,左前方屹立着的松树群将视线引向占据画面主体位置的主山脉,右侧的山谷中,楼阁筑于池上,泉水顺着山体而下,聚成了前景中的小水池。此画最突出之处在于虽然构图繁复,但所用的皴法却十分简括。寥寥数笔,便将大结构表现出来,造成一种“景繁笔简”的印象。并且用色也很独到,是以螺青、藤黄、墨色与赭石合用,后世称之为“浅绛法”,一改宋人既重视笔墨、又难舍青绿重色的作法,使画更有文人气。细观此画,大山通体以赭石铺底,以墨色皴出山体形状,山顶处铺以螺青,层层染出高低、远近的层次。且从画面左上方的题款“至正元年十月,大痴道人为性之作《天池石壁图》,时年七十有三。”可知黄公望于1341年,也就是73岁时创作此画。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吴镇.洞庭渔隐图

吴镇.秋江渔隐图

《秋江渔隐图》是吴镇的名世之作。画中近景三株古松挺秀苍润,松下楼阁数幢;中景高崖斜耸,一道清泉顺势而下,山脚林木郁然,村坞隐隐约约;远景平峦浅滩,低横于画幅中间,突出了主山的峭拔与天际的辽阔。开阔的湖面上,一位戴笠渔者驾一叶轻舟随波荡漾。在水的表现上,通过错落的横坡将湖水婉转地由近推远,增加湖水的层次感,避免了大面积水域的死板。山的造型虽属奇险一类,却因用笔的沉着圆厚,没有险恶之意,使画面的意境亦趋于平淡天真。画家在高远与平远相结合的画面中,墨气淋漓地表现一种“渔隐”的情怀。画上自题:“江上秋光薄,枫林霜叶稀,斜阳随树转,去雁背人飞,云影连江浒,渔家并翠微,沙涯如有约,相伴钓船归。”此诗不但描述所画之景,而且引发画意,表达了画家欲做烟波钓叟的心志。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王履.华山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绂.北京八景图

卷中八景,气象各异。近山短披麻皴,松秀华滋,苔点繁密,状似碎石,沉着有力;远山一抹,平涂擦染,高旷空灵。凡屋舍、桥亭、人物、云烟、流水、无不精致,别有神韵,尚有宋、元山水画遗意。图卷随无名款,但却是王绂绘画的风格。

(辽宁省博物馆藏)

戴进.灵谷春云图

全卷绘画层峦叠嶂,千岩竞秀,苍松屹立,山间白云,清泉飞瀑,草庐柴扉。画家运用青绿法,勾线填色,略施皴擦点染,更为落落大方,潇洒自如。用色浓妍而又沉稳,特别是山间白云以淡彩晕染,点线交织的树木在云中隐约可见,更显葱郁华滋,山色空漾,为明代早期极成功的青绿山水画作品。

戴进.溪堂诗思图

杜琼.友松图

夏芷.灵阳十景图(之一)

此图写灵阳山明水秀之景。屋字以界画法为之。层峦列则以斧劈皴擦山头,继以淡墨接染,渐次虚淡,至山脚恍若云雾弥漫。画面具空明朗润之境,颇得戴进真传。

沈周.庐山高

《庐山高》是中国明代画家沈周的著名国画作品。该画为长轴,纸本设色,纵193.8 公分,横98.1 公分,原属北京故宫旧藏,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庐山高》是沈周为他的老师陈宽(醒庵)70岁生日祝寿,凭借想象而创作的一幅国画精品。沈周的山水画以北方画风特有的遒劲、浑厚之气,表现南方山水秀美、凄迷之韵,使南北画风有机融合,又各尽其妙。这一绘画风格的形成不仅在于其“师古能化,自出机杼”,还与其人品、阅历及修养的历练有关。他作品风格的发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以“细笔”画为主,晚期呈现出粗笔放逸的风格,《庐山高》可以说是两种风格兼具的代表。沈周40岁以后,开始画大幅的作品,《庐山高》图作于41岁,此作品堪称沈周经典之作,也是他转型时期的代表作。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云际停舟图

此图所描绘的是风和日丽的春天中,游骑行旅的景致。春山叠翠,小桥流水,主仆一行三人正在过桥,近景山溪岸边,春花几树,山溪湍流有声,山崖巨石用小斧劈加渲染,多用于阴面,山石呈一定的亮度,使山川雄中寓秀。山上苍松浓郁,遒劲多姿。舍后绿树成荫,一派春机昂然的景象。整幅作品,构图清旷周密,自然得体。画家在全景式的构图中突出前景,着意表现春山、游骑、桃花、虬松,以用来点明题意。其他衬景则比较简略。

周臣.春山游骑图

吴伟.江山渔乐图

唐寅1.落霞孤骛图

- E N D-

中国古代经典山水画49幅,大饱眼福!

紫砂壶产地

翡翠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