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肠息肉详解:你必须知道的十件事

08-12

大约有超过90%的大肠癌是由肠息肉演变而来的,很多人查出肠息肉后感到恐慌不安,那么,到底什么是大肠息肉?为什么会得大肠息肉?


肠息肉严重不严重,需不需要切呢?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呢?切除后还需要做什么?


一、什么是大肠息肉?


凡从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结肠息肉。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


息肉主要分为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


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包括病理)检查并在肠镜下进行干预治疗。



二、怎么明确肠息肉的性质?


肠镜下从大体形状上大致可以判断息肉的良恶性:


一般来说,带蒂的、直径小于2cm、表面光滑、镜子推动活动度好的常常是良性的。


而黏膜下扁平的,直径较大(大于2cm),表面有出血、溃疡,镜子推动活动度差的往往往是恶性的机会较大。


肠镜下只能根据息肉的形态作出大概而模糊的诊断,正确的处理是将息肉完整切除送病理检查,以最终判定息肉的性质。


病理结果才是息肉诊断的“金标准”。




三、为什么会长肠息肉?


1、饮食性因素:


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性饮食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2、胆汁代谢紊乱:


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以及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胆汁的流向和排出时间发生改变,大肠内胆汁酸的含量增加。 


3、遗传因素:


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


4、肠道炎性疾病:


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是导致炎症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最多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以及阿米巴痢疾、肠道血吸虫和肠结核等,也见于结肠手术后吻合口部位。


5、基因异常:


家族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第5对染色体长臂内一种被称为APC的等位抑癌基因的功能丧失和缺如有关。正常情况下,该等位基因需要同时发挥作用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当该基因出现缺如或发生突变时,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消失,从而发生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病和癌变。


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


6、其他疾病:


免疫功能低下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癌症放疗患者及肥胖人群的发生率较高。2型糖尿病女性与非糖尿病女性比较,其发生结直肠腺瘤的风险增加80%。



四、长了息肉会有哪些表现?


大多数体积较小的息肉没有症状,只是在肠镜检查或腹部手术时候发现


当息肉长大后可能有以下表现:


1、典型症状


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致大出血者不少见;


继发炎症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长蒂或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脱出肛门。


2、其他症状


少数患者可有腹部闷胀不适,隐痛症状。


3、诊断依据


①便血或黏液脓血便史。

②肛诊或肠镜发现息肉。

③钡灌肠见多少不一充盈缺损。

④ 病理检查可确诊。



五、哪一种肠息肉容易发生癌变?


我们会将肠道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非肿瘤性的息肉一般就不会发生癌变,主要包括:


  • 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幼儿,大多在10岁以下。常发生直肠内,呈圆球形,多为单发,病理特征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是一种错构瘤。


  • 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


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


腺瘤性息肉可分为三种类型: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见。




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癌变机会,是癌前病变,应积极处理。大肠腺瘤演变成癌所需的时间为5~15年。并非所有腺瘤都会发生癌变。


大肠腺瘤癌变的影响因素包括:腺瘤大小、数目、组织病理学类型、大体类型、不典型增生程度及腺瘤患者性别年龄等因素。



六、肠息肉恶变时间是多久?


从发病年龄上看,腺瘤性息肉要比大肠癌早5~10年,平均时间约为10年。


但据最新的一些文献报道,从腺瘤性息肉发展到癌至少需要5年,平均在5~15年。



七、不切除,它自己会消除或减小吗?


不能。


炎症性息肉个头小,很少发生癌变,如果积极改变肠道内环境,修复受损的肠黏膜,消除慢性炎症,一般不用处理。


腺瘤性息肉则需要通过微创的手术方法进行切除治疗,这样息肉才能消失。


其实无论哪种肠息肉,留在体内都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因此,我们不应存在侥幸心理,建议积极的对因治疗,并遵医嘱进行处理,避免发生癌变。



八、发现肠息肉咋办?


肠息肉大部分是肠黏膜的一个新生物,在未作病理检查这个“金标准”之前,一切诊断只是猜测,不切除它,留在体内毕竟是一个“定时炸弹”。


若是恶性,危害自不必说;如果是腺瘤等癌前病变,则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随着息肉的增大,数目的增加,癌变机会也迅速增大,直径超过2cm的腺瘤近半数会恶变成癌。


即使是炎症性息肉,对身体的危害性虽然小些,但随着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带来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长期便血、腹泻、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


一般情况下,发现有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免带来一些其他疾病,甚至于恶化成肠癌。


根据肠镜活检的病理结果,如果为腺瘤性息肉,建议进行治疗。


大肠腺瘤的治疗方法有:内窥镜治疗、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肠息肉切前必须做活检,所有经内窥镜切除的标本,除非组织严重破坏,否则均应进行详细的病理检查以排除癌变。


内镜下肠息肉切除已成为肠息肉治疗的常规方法,除了极少部分直径过大、内镜下形态明显恶变或数目过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内镜下将肠息肉完整切除。


内窥镜治疗包括高频电切除(电凝器灼除、活检钳凝切、圈套凝切、EMR、ESD)、微波治疗和激光治疗等。


内窥镜治疗较为安全,创伤小。


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


以下情况需要手术治疗:

  • 对于病理检查证实有癌变或疑有癌变;
  • 腺瘤较大;
  • 腺瘤呈广基型;
  • 腺瘤数量较多密集分布于某一肠段以及息肉病、腺瘤病等仅行内窥镜无法切除的大肠腺瘤患者,应采用手术治疗。



九、哪些人需要肠镜检查?


1、年龄大于45岁的所有无症状人群(尤其久坐人群);

2、年龄大于40岁,且有持续2周以上的结直肠相关症状的人群(包括:大便规律改变,如少于1次/3天或多于3次/天;大便性状改变,如大便稀溏、便血、大便带血或黑便等;大便形状改变,如软便上可见明显沟槽、大便明显变细等);

3、不明原因消瘦、贫血,怀疑消化道肿瘤的人群;

4、长期患有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的人群;

5、长期服用含蒽醌类导泻剂(如大黄、芦荟及番泻叶等)的人群;

6、直系亲属中患有结直肠癌的人群或结直肠癌术后的人群;

7、结直肠腺瘤或多发息肉内镜切除术后的人群;

8、直系亲属诊断为“遗传性结直肠癌”且年龄大于20岁的人群。



十、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呢?


1、养成定期复查的习惯


现在有证据证实息肉有逐渐增大趋势,即使当时较小的息肉(一般﹤5mm者)没有被摘除,但过一段时间也可能有增大的可能,所以,凡已经明确大肠息肉的患者,均应每0.5年~1年复查一次肠镜,防止长大后出血或癌变。


2、调整饮食


禁食辛辣、油炸、肥腻、高蛋白及刺激性食品,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且有规律,避免因低纤维素导致的便秘习惯,便秘越久,越容易刺激息肉增大或息肉复发。另外,酒精刺激也会加重息肉的刺激,因此得了息肉的病人戒酒也是非常必要的。


3、适当运动


由于右半结肠是以副交感神经分布为主,适度锻炼使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从而肠蠕动加强,粪便在右半结肠内停留时间少,粪便中的一些致新生物的物质对肠黏膜的作用减少,息肉发生率、复发率减少。


4、保持好心情


当人的神经过度紧张,支配内脏器官蠕动的交感神经兴奋,会抑制胃肠蠕动,使速度减慢,从而导致便秘。便秘会增加肠息肉的发生。所以,正视现实,尽量放松,只要饮食有节,合理安排,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癌变的机会。



十一、切除后需要复查吗?如何复查?


大肠腺瘤治疗后还必须进行复查。



1、低危人群的复查:


大肠腺瘤为单发、带蒂(或小于2cm的广基的管状腺瘤)伴有轻度或中度不典型增生为低危人群。


治疗后1年复查结肠镜。若为阴性,则每年需要进行粪隐血试验检查,并每隔3年复查一次结肠镜。


连续3次阴性者,延长至每5年复查一次结肠镜,期间仍然是每年行粪便隐血试验检查。


如果某次检查发现腺瘤,再次治疗后仍按首次治疗后的随访方法进行随访。


2、高危人群的复查:


有以下任何一种情况者,属高危组:

①多发腺瘤;

②直径≥2cm;

③广基的绒毛状腺瘤或管状绒毛状腺瘤;

④伴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或者腺瘤癌变者(原位癌或浸润性癌)。


治疗后3~6月内复查结肠镜,如为阴性,6~9月再次复查内窥镜,仍阴性者,1年后再次复查内窥镜。


连续2次都阴性者,每隔3年复查一次内镜,期间每年行粪隐血试验检查。


如果某次检查发现腺瘤,再次治疗后仍按首次治疗后的随访方法进行随访。


来源于胃与肠科普

玻璃种飘花手镯多少钱

德国牧羊犬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