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揭秘乡间另类手艺:瓦盆客的精湛技艺

05-25

揭秘乡间另类手艺:瓦盆客的精湛技艺

现在,我们的生活日用品早进入了塑料和不锈钢时代,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在七八十年代,我们的生活日用品主要是陶器和瓦器,老百姓家里用的大小盆子,装米面的缸和盛水的瓮,主要是瓦制品,因此,在乡间,做瓦盆和卖瓦盆也是当时一项必不可少的手艺和生意行当。

瓦盆客大都是河南人。

那时,我们常常看到担着两摞子瓦盆的男子,一边喊叫着“卖瓦盆哩――”,一边忽闪忽闪地把担子放在村子的阴凉处,同坐在门口的大爷大娘和出出进进忙活着的男人女人打着招呼,还不时地同他们说说笑话,瓦盆客是村子里的常客。

瓦盆客担子里担的瓦盆各式各样,有淘米洗菜的小瓦盆,也有装米盛面的大瓦盆,还有装水淋醋的大瓦缸,更有小巧玲珑的瓦碗瓦碟子,总之,乡村人家家里用的应有尽有。只要买主看上那个瓦盆,卖瓦盆的就从后腰上抽出铜烟锅,在瓦盆上一敲,瓦盆就发出清脆的噹噹声,说明这个瓦盆不破不漏,于是。那些大娘大爷们,媳妇婆娘家,就一个挑好自己要买的瓦盆,谈好价钱,一手交钱一手交盆成交了。

一会儿,卖瓦盆的就挑着担子,扔下一句“卖瓦盆来……”,即去下一个村子叫卖!

卖瓦盆只是瓦盆客的生意的一个方面,也是比较轻松的环节,瓦盆客最吃力最苦的环节是做瓦盆和烧瓦盆!

做瓦盆,最累的是和泥!

瓦盆客先从土崖上挖下没有料姜石和砂石的白缮土,用木骨都把土打得细碎,有时还要用碌碡碾。把土弄成细末子后,在窑场上摊开,像晒粮食一样用耙子不停地拉翻晒干。然后用这晒干的细土加水和泥。

和泥是最吃力的环节。这种泥不像一般的做砖瓦的粗泥,更不是我们平常墙用的粘泥,而是很细腻的胶质泥。做瓦盆师傅按比例给细土加水后,就一个个挽起裤子,脱掉鞋,赤着脚,双脚在泥堆上咕咚咕咚地反反复复地踩踏。把泥堆踏平后,又用铁锨铲起来,堆成堆,又用双脚一遍遍地踏,边踏边用手把脚下感觉到的料姜石和其他石块杂物一个个刨出来扔掉,这样反反复复要好几遍,直到他们认为把泥彻底踏好了才停。这种踏泥,一般都在晴天,特别是在大热天,瓦盆师傅们就一个个只穿一个裤头,黑黝黝的脊背上的汗水像淋雨似的一直流到脚下的粘泥中。这样,一堆泥不知要踏多少遍,直到他们感到满意为止。开始,这些河南人还一个个唱着豫剧和河南曲子,到最后,就只剩下咕咚咕咚的踏泥声了。踏完泥,那些平时喜欢说说笑笑的瓦盆师徒,一个个身体像散了架,年轻人连浑身的泥都来不及洗,就扑地趴在烧瓦盆用的麦草上起不来了。

但,这才是第一遍。

把泥在窑场上踏好后,瓦盆师徒用架子车,没有架子车就用扁担,把这些泥搬到窑里(这时泥就不能晒了),堆起来让涡一天,就像我们和面一样让醒透了,再踏第二遍。第二遍仍然是赤身祼腿,但却不能赤脚,要穿上布鞋。把布鞋用鞋子扎紧,然后再一下下地踩踏。也像在窑场上一样反反复复地踏,直到泥细如面坯(揉好的面),粘似胶膝,师父才说好了为止。

接下来是做瓦盆。

先把踏好的泥用一个特制的工具擀成一寸左右的宽条,然后把这宽条双手捧到安装好瓦盆或者瓦缸瓦罐模子的大转轮子上,瓦盆师傅一边转着轮子,一边用手往泥条上洒水,不停地把泥条子抹平,这样越抹越光,所要做的瓦盆样子就渐渐显现了出来。这时,凭的是眼力和技术。好了后,待阴干后取下来瓦盆的坯子即成。

最后一道工序是烧盆。

烧瓦盆就是把做好的瓦盆坯子摆放到专门烧制的土窑里,然后用砖和泥封住窑口,用麦草火烧一个对时(一天一夜),这道工序重点要把好两个关口:一是掌握好火候。火太大了,就会把瓦盆烧炸;火太小了又烧不熟。二是上色。上色是在瓦盆快烧好时,用麦草火的烟熏的。这全凭的经验和技巧。上好的瓦盆的色是浅蓝色,使用后越用越蓝;上色不好有的则成了黑色,有的更会成为黑一道黄一道的大花脸,给人也没人要。

(图片来自网络)

泰山墨玉石价格一般多少钱

国画荷花图片大全大图 水墨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