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明代古币大中通宝背后的朱元璋传奇

07-22

明代古币大中通宝背后的朱元璋传奇

具有传奇色彩的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中国古代唯一的通过农民起义登上皇位的皇帝之一。对农民起义而言,造反很容易,随便拎起菜刀就行;可是坚持下来,直到成功却很难。实际上,元末的时势造就了诸多的英雄,而朱元璋也只是其中的一位,为什么朱元璋是脱颖而出的那一个呢?

在朱元璋起义后,他选择了向正牌红巾军韩林儿靠拢,获封了副元帅,驻军和州,在各个势力风起云涌的时候,朱元璋很尴尬,因为他的实力实在有限,天完国大当家的徐寿辉,江浙私盐总瓢把子张士诚,大汉政权管事儿的陈友谅,大夏政权大掌柜的明玉珍,都包围在四周虎视眈眈。这时候战略决策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往哪打呢?朱元璋决定向江南发展,尤其是集庆地区(今南京)。

这一决策对朱元璋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这一地区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一来江南富庶,起码粮食够吃;二来集庆地势险要,适合建立根据地。

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时期朱元璋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发展了自己的实力。朱元璋占据集庆后,一个叫朱升的人为朱元璋提供一个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筑墙则可固守,积粮则可备荒,缓称王则可以避免被元政府追着打,这一策略简单归纳就是“猥琐发育,别浪”。朱元璋从这个建议里获益匪浅,当韩林儿的大宋国、徐寿辉的天完国和张士诚的大周国先后被元政府军按在地上蹂躏的时候,朱元璋并没有成为被针对的重点,因此也得以在夹缝中生存壮大。

这一策略的正确性在后世不断地被人们称赞,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时期“大中通宝”的发行所起到的作用。朱元璋1361年开始铸铜钱“大中通宝”,分为小平、折二、折三钱,其中的小平钱居然重达14克,面值却与其他通宝的小平钱一样,等于他要用比其它政权多四倍的铜料才能铸一枚小平钱。

大中通宝一问世,马上受到了南方各路商人的欢迎,纷纷前往朱元璋控制的应天府出售货物,以换取大中通宝。既然面值一样,朱元璋用大中通宝支付货款,相当于物价直接跳了五倍,引起了天下商人的抢购?

朱元璋第一年就发行了431万枚大中通宝,或许有人会问,朱元璋怎么做赔本买卖?可事实上,朱元璋一点也不傻,他的用意在于天下商人带来的那些物资。朱元璋控制的地盘远没有张士诚的苏南地区富裕,粮食、布匹都不及苏南丰盛,而张士诚对朱元璋充满戒心,哪肯卖东西过来。朱元璋这才用超重的大中通宝来吸引苏南商人,让他们给自己“带货”。为了进一步吸引商人,朱元璋还把商税从二十税一降到三十税一,让商人们大发其财。

可以说,大中通宝的发行,为朱元璋积累实力立下了汗马功劳,等到1364年,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后,已经成为实力最雄厚的义军,不再需要别人带货时,便下令收回以前的大中通宝,改铸新钱。新的小平钱也降到了3克,与其他通宝基本一样。你看,朱元璋精着呢

据湖南常德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周新国先生的“武陵藏珍”记载,朱元璋铸“大中通宝”可分前后两个阶段:

(一)朱元璋称帝前铸大中通宝。龙凤七年,即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在应天府置宝源局,铸大中通宝钱。龙凤十年,即至正二十四年(1364),平陈友谅后,朱元璋在江西置货泉局,又铸大中通宝。颁行五等钱式,增铸“当十”一种,背穿上“十”字。上述由龙凤七年至反元斗争胜利期间所铸大中通宝钱,为吴国公钱,应属于农民起义军的钱币。

(二)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1371)再铸。这是朱元璋称帝之后。该币圆钱,正书,顺读。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等具备。这次铸的钱,背面有各省的局名,计有北平、豫、济、京、浙、福、鄂、广、桂等,每局有五等。小钱背面多只有局名,折二以上还有数目字,如广西铸的折二钱则为桂二,福建铸的折三钱则为三福。清翁树培引《明史·食货志》云:“按:此大中小钱,乃洪武四年以后所铸。”初尚龄《吉金所见录》引《泳化编》云:“洪武中,铸大中通宝钱,与历代钱兼用。”皆涉及洪武初铸大中钱事。足征见前人已注意大中通宝钱鼓铸有先后之别,只未揭其差异耳。唐石父中国钱币学辞典》指出:“凡有背文者,除折十单纪值一种外皆后铸。”

王羲之书法真迹

猛犸象牙怎么鉴别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