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泉州市井乡野的“石精灵”:千万年沉默不语的奇石

12-15

泉州市井乡野的“石精灵”:千万年沉默不语的奇石

□记者 吴拏云 文/图

奇石,虽千万年沉默不语,但自有它的个性、它的故事以及它独有的表达方式。在泉州,游人们在闹市里、乡野间,都能接触到许许多多这样的奇石,它们或深沉,或轻快,或多彩,或单纯,涵养灵气,兼具万般风情。也正因为这些石头有着厚实的时光积淀,方寸之间,给人沧海一瞬、一眼万年的感觉。

浮桥石笋1961年就被确定为福建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浮桥石笋

古城外的“地表最强存在”

在很多老泉州人的记忆里,都有浮桥石笋。浮桥石笋位于泉州临漳门外接官亭附近(此地古属浮桥黄甲街),高约3米,由五段圆柱体花岗岩垒叠而成,下段较粗,上段较细,末端略作尖锥状,整体造型似巨笋耸立,故而得名。自古以来,民间将其视为图腾崇拜类的祖形器,所以又称它为“石祖”。泉州民俗信仰崇拜石笋,认为膜拜石笋可促进人口的繁殖和物质生产的发展。浮桥石笋是古泉州最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之一,1961年就被确定为福建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历史研究学者考证,像浮桥石笋如此大型的祖型器遗址遗迹在全国共有28处。

清道光《晋江县志》称:“石笋,在临漳门外、山川坛西。石卓立二丈许,江在其下,故名笋江。”由于史无确记,石笋不知道是从哪一年开始就昂首挺立于那里的。只是据《泉州府志》载,它在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前就已存在。石笋立地之后,影响力巨大,成为那片区域的“地表最强存在”。晋江水流经它跟前,便成了“笋江”;浮桥建造在它面前,最后变成了“石笋桥”(亦称“笋江桥”);古时的泉州八景之一也叫“笋江月色”;更不用提现代打造的笋江公园、石笋公园了,都在昭示这根石笋的无敌存在。南宋泉州知州王十朋的诗句“刺桐为城石为笋,万壑西来流不尽”,暗示当时城内以刺桐树为标志,但城外还是石笋说了算。明代诗人黄克晦的《石笋凝烟》曰:“一片云根天琢成,锦萌含箨绿苔生。烟中千古亭亭立,何必㛹娟映水明。”对石笋屹立的姿态赞赏有加。不过这些说到底,都与民众对石笋的接纳度息息相关。正因为有了接纳、认同,才有共鸣,才有了石笋的美名远播。

风动石为古代泉州八景中的“玉毬风动”

风动石

留存历史信息的巨岩

泉州灵山圣墓又称伊斯兰教圣墓,迄今已有逾千年的历史了。这里长眠着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两位门徒,民众尊之为“三贤”和“四贤”。圣墓前,有一方巨石屹立于岩盘之上,这便是古代泉州八景中的“玉毬风动”——风动石。

风动石高约3.5米,长约6米,厚宽约2米,以半倾斜的姿态傲然挺立于一大岩盘上。旧时圣墓地处城外,风动石在这里每天接受风吹日晒,岩石质地坚硬致密,局部表面覆盖着一层黑褐色的氧化铁和氧化锰,像涂抹了一层漆,光滑圆润,远远望去很有年代感。这块巨石相传风吹会晃,但永不会倒,俗称为“风动石”。

风动石上镌刻着历代诸多文人墨客的题词和诗句。最显眼的有三处:一是明代泉州知府周道光(号云川)在石上题写的“碧玉毬”三字,下方还阴刻竖排一行字:“郡守云川题、别驾朱明刻、少参石山书,明嘉靖癸亥首夏七日。”嘉靖癸亥即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距今已有460年历史了。“碧玉”二字题得实在生动,为岩石加入了色泽与光泽,再结合灵山、圣墓、先知、贤者的氛围,真是令人浮想联翩;第二处是在“碧玉毬”三字旁镌刻着的“天然机妙”四个大字,落款“提督使者马建纪题”,还加盖印章。马建纪是清嘉庆年间福建陆路提督军门、漳州总镇。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他因事务来泉,见灵山圣墓日久无修而坍塌,遂捐俸重修。或许是见了前人所题的“碧玉毬”,深有所感,故在其旁题下“天然机妙”四字。“碧玉毬”与“天然机妙”的题写时间,相距有255年;第三处是风动石下部镌刻的四首七言绝句,字迹较小。前两首出自泉州知府朱炳如之手,后两首则是推官李焘所作,他们二人在明隆庆四年(1570年)除夕前一日冒雪出城寻访灵山隐士未果,因此便在山前饮酒赋诗以抒愁绪。第二年秋,晋江县主簿张训便将四首绝句镌于风动石上。李焘在最后一首中留下“荒村寂寞烟霞杳,空有梅花满谷间”诗句,为今人生动描摹了当时灵山前的画面。

试剑石位于惠安辋川镇试剑村内

试剑石

挨过天下枭雄的一剑

试剑石位于惠安辋川镇试剑村内,石头古时斜置于古驿道边,而今则位于试剑森林公园,周边环境很不错。巨石是被当中一剖为二,呈半圆状,斜立的一面镌有“试剑”二字,上面还附有古诗。躺倒的一面现在成为座基石,平整而光滑,犹似打开的书面。

相传,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率军途经此古道,突遇巨石挡路。黄巢何许人?那可是写下“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等“狂言”的一代枭雄啊!如何能忍下这石头的拦路之举?于是黄巢二话不说,拔出腰间所佩“莫邪”宝剑朝巨石疯狂砍去。但听空中一声轰雷响,大石便被劈成两半,一半斜依山坡,一半倒向路边。后人为了纪念黄巢的试剑之举,将此石唤作“试剑石”,附近村落即叫“试剑村”。民间还有一说,是明代惠安人陈童起义,带兵从这里经过,也是劈石试剑,得此“试剑石”。

试剑石上刻镌有明朝万历元年惠安知县叶春及书题的崖刻诗句:“片石春风里,苍苔覆绿云。莲花山下吏,无日不逢君。宝剑千金重,提携幽燕客。谓言非莫邪,视此山下石。”另有浙江上虞人朱衮(嘉靖年间曾任兴化府知府)的题诗:“半生磨一剑,牛斗避霜铿。裂石腾龙翠,观胜应宝章。靖平三千里,遂也倚天长。何自妖氛净,成勋纪太常。”崖刻题咏与黄巢故事较一致,为该石增添了厚重的人文气息。

正面看,玉笏朝天石形同一方带柄的官印,大有一戳定乾坤之势。

玉笏朝天石

倚立岭上饱经岁月洗礼

泉港区涂岭镇下炉村境内有龙头岭,古称温陵九龙岗,玉笏朝天石便倚立于岭上,饱经大自然岁月洗礼。这块奇石,它面朝东北,高有10米,面阔约6至7米,厚达4米,上阔下窄,倾斜向上的一面光滑如镜。从远处眺望,巨石状如古代朝官手持的玉笏,故而得名。如若从西北方向观,奇石又像一人在仰首观天,似对着虚空在自言自语中。走到巨石正面俯视时,又觉形同一方带柄的官印,大有一戳定乾坤之势。总之,此石浑然天成,岩面鲜有褶皱、断裂,实属难得。

当地人还将此石与“九只乌鸦”的传说联系在一起。民间传说,玉笏朝天石所立之地为风水宝地,明代下炉村内有一夏姓财主买下此地后,地里竟飞出九只乌鸦。夏财主忙抓住其中一只,结果他有个孙子便因此当上了某地的布政使。其他八只乌鸦飞到哪里,哪里就出一位名人。结果,一只飞到惠安张坑,出了个右都御史张岳;一只飞到前黄镇三朱,出了个江西布政司参政朱一龙;一只飞到山腰上郭,出了个云南按察司佥事郭良;一只飞到南埔沙格,出了个南明兵部侍郎王忠孝;一只飞到涂岭洪厝坑,出了个翰林院检讨出科联;一只飞到梅峰涂坑,出了个江西南赣总兵刘开泰;另两只飞到南埔文坂和仑头,分别出了辞官皈道的刘师公和爱打抱不平的塾师陈赈赐。传说固然荒诞不经,但也显示人们对这方奇石的重视与爱惜。如今,石下建成玉笏朝天公园,这是一处以奇石为核心景观,以自然山林农田为背景,集山水游赏、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功能为一身的郊野名胜公园。

马氏庙前的一对天烛岩崚嶒嵯峨

天烛岩

美好传说吸引众多名士

位于永春蓬壶境内马德山巅的百丈岩,也叫马氏庙,始建于宋代。马氏庙主奉仙妈(又称马氏真仙),据说这里的仙妈像是肉身塑像,迄今保存完好,十分珍贵。这里地处高山,平日里相对幽静安逸,颇似世外桃源。马氏庙前有两块硕大的火山岩,各自高达3米,崚嶒嵯峨,形似熊熊燃烧的蜡烛,有“天烛”之称,自古以来被人们唤为“天烛岩”。

相传,隋代时在这里出了一位马氏姑娘,聪慧勤劳,常上山采药给乡里民众治病,深得乡间邻里赞扬。马姑娘的美德逐渐被传扬,事迹竟被隋朝皇帝知道,朝廷于是敕封其为公主。马氏后来修炼得道,在此地坐化升仙。当地民众感其高德慈心,便塑其肉身像,在坐化之处修建马氏庙。据说马氏姑娘成仙之时,山上这两块火山岩便放出万丈光芒,映照数里之远。

百丈岩历代以来也是名人纷至沓来,南宋大儒朱熹,明代名士颜廷榘、黄克晦,清代宰相李光地等均到过百丈岩。近现代著名书法家梁披云先生也曾至此,并为此天烛岩题字。

梅花石

名人逸闻古今趣谈

泉州市区有多块梅花石,各有各的来历与典故。

泉州一中西侧梅花石与状元罗伦相关

“梅石开,状元来。”这是耳熟能详的泉州民间谶语。在今鲤城区学府街泉州一中西侧,有一块石头裂为五瓣,形似梅花,这就是著名的梅花石。相传,此石原为城北净真观前的一块景观石。泉州从南宋后期起一直未出状元,直到江西状元罗伦(号一峰)来到泉州,在净真观附近开坛讲学时,此石突然裂成梅花状,香闻数里,应瑞祥之兆。罗伦是成化二年(1466年)来泉州出任市舶司副提举的, 因其讲学有功于泉州,后来明嘉靖年间御史聂豹就在梅花石畔,建一峰书院以奉祀他。到了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庄际昌会试、殿试连魁,成为泉州的又一位状元。人们更是对梅花石津津乐道了。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一峰书院重建,改称“梅石书院”。

另一方梅花石在泉州承天寺。承天寺古有天王殿,殿中供奉四大天王像。殿前有一座青石砌成的石经幢,幢顶有一小石狮,传说嘴巴能吐青烟,称“狮子吐烟”。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郡人施世纶重修寺宇时,天王殿前石阶上嵌着一块长石条,上面隐现一枝淡红色的梅花,传说石上还有暗香浮动,称“梅石生香”。此长条石也就是后来人们口中说的“梅花石”了。后来,梅花石不幸被敲断,有识之士将其移至开元寺保存了起来。20世纪90年代,承天寺重修落成后移回,今嵌于承天寺龙藏井前方墙壁上。

玉犀巷“梅石山房”内梅花石

还有一方梅花石位于市区玉犀巷“梅石山房”内。梅石山房原为清代乾隆年间举人黄念祖创办的私塾。黄氏一族的祖先原本世居泉州法石乡,奉“满库”为堂号。后来,传至八世黄世熊,由法石迁居郡城集贤里,开枝散叶而成“观口黄”(族人曾聚居于元妙观口)。黄念祖的第六子黄宗汉,出生于泉州登贤铺镇抚巷内,后来官至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吏部侍郎。据说,黄宗汉出任四川总督时,觅得此梅花石,派人从四川不远千里运回泉州,安放于父亲原来教书的私塾内。这梅花石高约1.75米,宽95厘米,厚有40厘米,造型古拙、嶙峋起伏,石面上枝条遒劲,寒梅点点。民间传说此石能预报风雨阴晴,十分神奇。

泉州的这三块梅花石,情趣迥异,但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能与奇石亲密邂逅,更让往来游人对泉州古城文化多了一份向往。

责任编辑:黄冬虹

开元通宝铜钱价格

翡翠原石拍卖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