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三孔布币:揭秘战国时期的货币体系变革

09-30

三孔布币:揭秘战国时期的货币体系变革


2500多年前,在诸侯国之间,铸造发行三孔布,实行了统一的货币形态和货币制度。

布币从空首布到平首布、三孔布的形态演化大体从东周开始历经四百年间。各种布币按照铸造工艺的演化程序摆布开来。布币的早期形态各异,分别为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铸造,保留了各自国家的特点。布币的货币单位:釿、寽、两、铢,各诸侯国之间都不规范。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多达数百个,到战国早期诸侯大国也有二十多个。钱币制度、钱币形态各异对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十分不便。布币在春秋早期至战国晚期流通了约500多年,随着“秦半两”圆形方孔钱的出现,布币出现衰退趋势,至秦统一,布币完成了历史使命。

“榆即”大型尖足布 战国·赵 通长80毫米 宽37毫米 重11.4克

榆即:古地名,战国时赵邑,即榆次(今山西榆次北)。是品“榆即”大型平首尖足布,系赵国早中期铸币,这种币形是由耸肩尖足空首布演变而来。其平首、耸肩、平裆、尖足;面首部有两条斜竖线直至币身,中部有一短竖线分隔币文,右侧为“榆”,左侧为“即”,系纪地名。其背首部有一垂直竖线,币身左右各有一短竖线,靠右侧有数字“一”,为纪数。榆即平首尖足布有大小两种,从形制和重量上看,大者属“一釿”布,小者属“半釿”布,亦为二等币制。其大型布目前较为罕见,是先秦货币中的珍稀品种之一。

战国早、中期赵国所铸布币,因足部成尖状而得名,有大小两种,大型尖足布多为耸肩,是由耸肩尖足空首布演变而来,属一釿(“釿”是战国时期货币单位)布,通长8cm左右,重约11g。已发现的钱面文字有“甘丹”、“大阴”、“兹氏”、“晋阳”、“邪山”、“蔺”、“榆即”、“虑虒”、“阳曲”共九种,种类少于小型尖足布。


甘丹

战国·韩 “毫百涅”大型锐角布 通长71.5毫米 宽42毫米 重16.8克


战国·魏 “圁半釿”桥裆布 通长42毫米 重7.1克


安邑二釿背安 安邑一釿背安

魏国货币钱文中铸造了单位“釿”而被钱币界普遍叫做“釿布”。有“二釿、一釿、半釿”三等币制。其币值、大小、重量依次递减,正符合“子母相权”的规则,这在商品交易过程中,更便于流通使用,是先秦货币制度上的一大进步。梁充釿五十当寽。一枚梁充釿五十当寽重量范围在25克至31克之间,大多在28克上下。我们取下限25克来计算,一寽重1250克,相当于现在的两斤半重。



三孔布币,形状类似圆足布,因其首部和两足部各有一孔而得名。三孔布除这一特点和圆足布有所区别外,背文尚有“一两”或“十二朱”两种。以铢两为计重单位。

三孔布是战国中晚期流通于赵国及原中山国地区的货币(即今河北省及周边部分地区,邯郸为赵国都城)。该币形制特别,为圆首、圆肩、圆裆、圆足,并有明显外廓,首部及两足皆有一圆形有廓穿孔,故名三孔布,是我国最早的带有纪重或纪值铭文(铢或两)的钱币。

该币按背文分大小二等,形制和纹饰相同,均为正面模铸地名,背面腹部模铸纪重和纪值文字,大者背文“两”,小者背文“十二朱”。朱者,铢也。《孙子算经》载:“称之所起,起于黍,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二朱既为半两。有孔--便于携带,记重--便于交换,各个小的区域性地方性货币----便于赋税,各国交织兼并中,地方间物-钱-物交换。

三孔布最早的发现记录是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在金石名家初尚龄所著的《吉金所见录》中,在以后的近两百年间里,三孔布已经陆续发现不同地名约三十余种,种类虽多但每一品种发现的数量并不多,谱载不少为仅见孤品,是历代泉家追崇之珍泉大名誉品。目前发现的三孔布面文共有37种,更多的为地名,已经确认的有20余种。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战国开始的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战国末期则应该是“战国七雄”争霸中原,谋求一统的一段时间。

目前发现的“三孔布”有“下泌阳”“武阳”“宋子”“平台”“上尃”“下尃”“邑” 有“鄣”“阿”“牟”“毛”“苋阝”“相”“戏”“关”“怀”“权”"邙阳"“牟浴”“阳湔”“建邑” “封氏”“阳台” “无终” “即阳”“余吾”“阳权”“阳泽”“王者”“夫酉”“足与”“足阳”“新乘”“上艾”“安阳”“安阴”“五陉”“古邑”“下曲阳”“文雁乡” “南行唐” “北九门”等大约四十余种。

战国时期的不同的布币形态,首先是统一于“三孔布”,这早于圜钱至少上百年。布币的货币单位中“釿”“寽”这些货币单位在三孔布中已经消失了。三孔布,大型布币,背纹单位一两,中型背纹十二铢。比十二铢还要小的三孔布。可以看到,三孔布的货币单位币制是 24铢、12铢、6铢。

先秦的钱币形态和钱币制度统一于“圜钱”。

1983年4月,在山西朔县北旺庄平朔露天煤矿生活区基建考古发掘中,曾出土了一枚“宋子”小型三孔布 。宋子是古邑名,战国时属赵地,在今河北赵县东北部。从现存文献资料来看,这枚“宋子”三孔布应是目前唯一有明确考古出土记载的实物,其意义十分重大。

通长53.4mm、肩宽约26mm,重6.5g,面文“宋子”,背文“十二朱(铢)”,背首有数字“十七”。

“宋子”三孔布

其他



“五陉”小型三孔布

“五陉”小型三孔布

战国·赵 通长5.2毫米, 重8.23克 背“十二朱”,

惜残有修,罗振玉旧藏。 著录于《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素卷》,《中国钱币大词典・先秦卷》,《先秦货币通论》,《三孔布集》中。

1992年出土于陕西神木


通长55.2毫米,身宽28.86毫米,厚1.63毫米,重8克。


通长55.2毫米,身宽28.86毫米,厚1.63毫米,重8克。


“武阳”大型三孔布


战国·赵 通长76毫米 宽38毫米 重15.5克 背“一两”,

20世纪出于河北石家庄地区。文字清晰,面、背周沿边廓完整,浇口在首部,合范准确,铸造精美;此三孔布于1998年3月在陕西博物馆公开展出,并著录宣传图册《中国历代货币》中,于1999年至2001年由金泉博物馆公开展出。


下尃阳背十二铢


“下匕阝阳”背“十七 两”


上苑


“安阳”背“十二·一两”一枚,高:72mm 重:10.20g


下邲(曲)阳 背十二,高7公分,双足宽3.5公分,重量为18.6克


赵铸大型“武阳”背“一两”


通长60毫米,腰宽30毫米,重13克,面文“武阳”两字上下书写,背面首穿孔上铸有数字“十五”,背文“一两”


“文雁乡”三孔布 传世品 长7厘米、足宽4厘米,重15.5克


下莆 一两和十二铢


上莆。三种。大中小

琥珀的图片长啥样

楷书四大家是谁哪个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