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文人怀才不遇:一个不知名青田石印章的哀叹

06-22

文人怀才不遇:一个不知名青田石印章的哀叹

独孤信的多面球体煤精印(图片来源图库)

多面体印章,由煤精石刻制而成。它共有26个印面,由18个正方形,8个三角形构成组印。印章的主人独孤信,祖籍云中县,鲜卑族。他的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北周明帝(长女)、隋文帝杨坚(七女)和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父亲李昞(四女)。

此印集多印于一体,印文为公文用印(6面)、上书用印(4面),书信用印(4面)三种用途,在我国现有出土文物中,是首次发现。在此之前,只有在东晋南朝的六面印,它有14全有字的印面,字数也多达47个。

今年的高考数学题,捧红了独孤信的多面球体印章。这枚有着26个印面的煤精印,成为了一枚不折不扣的“网红古董”。

而老杨最近也捡到了一个小漏。它是一枚青田石双面印章,没有名人款识,也没有精致的印钮雕工。但是它十分独特,并且印文的背后,有着一段历史,这段历史并不遥远并且短暂,了解的人也是少之又少,但是它为我国近代国民初等教育普及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青田石双面章(老杨藏玩)

这枚印章石料为青田封门青,由于历经一百多年颜色变深。印文一面“石埭县劝学所”另一面“一生在汉中”。接下来,老杨就来细聊一下这枚双面印章。

独特的“公章”与“闲章”组合

篆刻印章,通常分为“公章”与“私章”。又称作“公印”与“私印”。

公印包括:官职印、官等印、关邑印、地名印、烙马印、道释家月印等;而“私印”包括姓名、表字印、闲文印(也就是“闲章”)和图画肖形印。

私印中的闲文印,是从古代吉语印中发展而来,是篆刻类中具有最多艺术特质的一类印章,以纯艺术为目的,文字内容主要有诗词、成语、格言、画论等。这类印章没有“持信”的功用,因而,篆刻的艺术性创作才有了真正的涵义,也使得篆刻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有了基础和保证。自明清文人墨客盛用闲文印以来,今天更是大量地运用到书画作品上,往往作为起首印、押角印、腰印等形式使用,成为书画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有杠以团成部分。这些闲文印不仅点缀了画面的章法,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境界,这就是所谓的“闲印不闲”。

青田石双面章(老杨藏玩)

这枚青田石双面印章,“石埭县劝学所”就属于“公章”。而“一生在汉中”就属于私章中的闲文章。

双面印章,不算少见,但是通常是“人名章”与“闲章组合”或者是“公章”与“人名私章”的组合。一面“公章”,另一面“闲文章”的组合,是十分少见,有违常理。但如果去了解“一生在汉中”的感叹与“劝学所”这段历史。再回头看这枚章的组合。就能够充分的理解了。

“劝学所”的短暂历史与深远影响

劝学所始设于清光绪32年(1906年),为各厅州县全境学务之总汇。以本地方官为监督;设总董一人,综核各学区之事务;劝学员每学区一人。其性质为辅佐行政机关之地方自治机关。民国初年被废除,1915年复设,惟章程有修改。1922年改为教育局。

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一生沉浸于穷首皓经,迷信于考状元做官的读书人纷纷觉醒。苏州名士王同愈大声疾呼:“各国强弱之分,文野之别,视全国人民就学多寡为断。”1905年8月,清廷被迫作出让步,谕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北方直隶省由严修创办劝学所,南方则由王同愈创立学务公所。

清政府设立学部后,严修被任命为右侍郎。

严修:严范孙,名修,字范孙,号梦扶,别号偍屚生,原籍浙江慈溪(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出生于天津,汉族,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学者,与华世奎、赵元礼、孟广慧并称近代天津四大书法家。也是革新封建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先驱。1929年3月15日严范孙病逝。逝世后,南开校友集资在南开中学内兴建了“范孙楼”。

1906年5月,学部出台《劝学所章程》,在各省推行劝学所制度,要求各厅、州、县应各于本地择地特设公所一处,名曰某处劝学所。劝学所以总董负责全局,以地方官挂名监督,所谓监督实际上并不介入劝学所日常事务,而以地方官挂名却有利于劝学工作得到多方奥援。总董一职由县视学兼任,通常由本地“年在三十以外,品行端方,曾经出洋游学或会习师范教育者”出任。章程规定劝学所经费由总董会同当地绅商筹募,“官不经手”。《劝学所章程》出台后一个月,学部再次咨文地方,呼吁绅商襄助教育。

清代私塾场景

劝学所作为管理教育的专职行政机构,最早出现在直隶,由时任直隶学务处督办的严修首创,它实际上借鉴了近代日本的地方教育制度。严修曾于1902、1904年两度赴日游历,重点考察了地方教育的管理法则及机构设置,归国后出任直隶学务处督办,与时任直隶教育顾问的日本人渡边龙圣一起擘划教育改革。1905年8月,直隶学务处在县一级特设劝学所以劝办小学,在全省范围内按户普及初等教育。在严修等人的督导下,直隶的地方教育改革成效显著。

劝学所主要功能是筹募教育经费,采取“就地筹款”原则,用不同方式,筹措教育经费,但主要经费来自社会捐助与教育税捐。劝学所也主动劝办各种新式小学堂,并发展社会教育;也公布各种招生讯息,并可以管理各级学校。劝学首先要整顿并辅导民间私塾。调查、劝导各私塾增设新式课程、采用新式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使之逐渐转型为新式小学。

劝学所实行学区制,境内划分若干学区,一区之内少则二三村,多则十余村。有的州县因地域广袤或是人口众多,学区设置较多。无论学区划分得多与寡,在一县境内毕竟有了更基层单位的行政区划,这一创制事实上也改变了中国千余年来在县以下不设治的传统。从某种角度来说,中国区乡一级的行政建制是随着劝学所的学区设置开始的。

“石埭县劝学所”印文

而这印章中所提到的“石埭县劝学所”,在今安徽石台县,旧称石埭县。

1914年间,国民政府提倡新生活运动,把私塾并入了国民小学,石埭县立第一小学成立,由县劝学所所长兼任校长。那时新学人才缺乏,在县立一小任职的教师,几乎全是前清科举出身的秀才。

这枚印章,当是这位县劝学所所长兼任石埭县立第一小学校长所用之章。

劝学所在1923年为教育局取代,它存在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18年,却历经清廷、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三个时代。它的职能很广,并非如今网络上讲的只是一个教育管理机构,而是合募集捐款、延聘教师、改良私塾……等等,兼教育与行政于一身的学务机构。劝学所曾为我国近代国民初等教育普及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这段并不遥远的短暂历史,了解的人却很少了。

“石埭县劝学所”印文

再回来看这枚印章,真是由于劝学所这个机构以总董负责全局,地方官并不介入劝学所日常事务。劝学所的负责人,亦是文人,亦是乡绅,亦是官员,身具多重身份。才回出现这枚双面印,“公章”与“闲章”的组合。

“一生在汉中”——文人不得志的感叹

“一生在汉中”印面

印文闲章部分,“一生在汉中”印文,并未差找到出处,但是从印文的内容,结合“石埭县劝学所”。也很好的能够理解这枚印章主人的思想与抱负。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有幸得遇刘皇叔,走出南阳,走出汉中。三分天下,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终成就于世。

而这枚双面章的主人,一样身处清朝末世,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也许胸怀天下,却难遇伯乐。

印章主人自比诸葛孔明之才华,却感叹未有际遇,故发出“一生在汉中”的感叹。

“一生在汉中”印文

一个小小县城劝学所的负责人,也许是印章主人一生抱负的开始。也许是其一有一身抱负,却只能一生为小小劝学所所困。

收藏感悟

目前的印章收藏,市场上还是有一些小漏可捡的。老杨所谓的捡漏,主要不在于经济价值的增长。而是对于文化历史内涵的捡漏。

正如这枚青田石双面章,仅仅以小几百元的价格入手。但是有关于“劝学所”这段短暂历史的记忆追溯,它的价值是极大的。目前存世资料里,几乎找不到关于与这段历史相关的文物留存。

今天的发文就到这里。感谢藏友们对于老杨的支持。谢谢。

边境梗好养吗

养生茶搭配大全功效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