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旷世瑰宝曾侯乙编钟:千年绝响震撼心灵

04-20

旷世瑰宝曾侯乙编钟:千年绝响震撼心灵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中国乐器史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中国乐器为中国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乐器史上,有很多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乐器,今天,笔者要向大家介绍的便是奏响公元5世纪的曾侯乙编钟

1978年,曾侯乙墓被发现并挖掘,使得许多埋藏地底的珍贵历史文物得以重见天日。其中最珍贵的是各种乐器,共124件,曾侯乙编钟便是其中最具影响的一组乐器,这套编钟是由65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数量巨大,品种多样,制作精致,保存也十分完好。据考证,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的文物,也是战国早期著名青铜乐器,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在考古发掘史上十分罕见,是古音乐研究的极其难能可贵的收获,被誉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和“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迹”。

曾侯乙编钟

1977年9月,湖北随县东团坡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要扩建厂房,正在那里开山炸石和平整土地。在用铁锨刨过的红色砂岩处,民工们发现红土中出现了黑黄相杂的褐色泥土。这个情况引起了当时主管施工的一位军人的注意,他听过“秦砖汉瓦”等有关的历史传说,对考古也比较感兴趣,此时他的脑海中马上就涌现出这里会不会存在一个古墓的猜测。

曾侯乙墓挖掘现场

于是,民工们通知了当地的文物局。当勘测小组赶到现场时,部队施工打的炮眼距古墓顶层仅差80厘米,也就是说只要再放一炮,这座藏有千古奇珍的古墓就会永远不复存在1978年5月22日凌晨5时,墓室积水抽干后,雄伟壮观的曾侯乙编钟露出了它的真面目,所有在场的人都被这座精美绝伦的青铜铸器惊呆了:历经2400多年,重达2567公斤的65个大小编钟整整齐齐地挂在木质钟架上。编钟出土时基本保持着下葬时的状态,分两排成曲尺形立放,靠西的一面长7.48米,高2.65米,靠南的一面长3.35米,高2.73米,分三层排列,其中最上的一层叫钮钟,中间及下一层的叫甬钟,最轻的一件重2.4公斤,最重的一件重203.6公斤。编钟加木制横梁及钟架附件总量重达5吨,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土最大的青铜编钟。

曾侯乙墓发掘现场

编钟出土不久,文化部的音乐研究人员对全套编钟逐个测音。检测结果显示曾侯乙编钟音域跨越五个半八度,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中心音域的十二个半音也非常齐全。

这套编钟深埋地下2400余年,至今仍能演奏乐曲,音律准确,音色优美,是研究先秦音乐的重要资料。

按形制的不同,全部编钟以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八组,悬挂在铜木结构的三层钟架上,钟上均有篆书铭文。但是,绝大多数是错金文字,这些全面地反映了公元前5世纪我国在乐律学上所达到的高度。而编钟的铭文内容除“曾侯乙乍口寺”外,大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编钟的上层共有19件钟铭文,一般仅标注音名,而中下层的45件则不仅有标音铭文,而且有较长的乐律铭文,共记乐律名称53个。

就这套编钟的冶铸技术而言,也有其独特的突出之处。首先是数量多、体型大,这些集中地反映了战国初期青铜冶铸业的生产能力,其器形大小和重量都超过了以往出土的编钟。

其次是造型、纹饰、加工工艺达到了新的高度。编钟的制作娴熟地使用了分范合铸、复印花纹等技艺,把古老的浑铸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钟体制作精细,花纹清晰,富有立体感,钟体内外很少出现铸造缺陷。形制的精确,保证了音律的准确,这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也不是轻易能办到的。这套编钟的发现,为我们研究秦国时期的历史、乐器的冶铸技术、制作工艺、先秦乐律学以及当时音乐的发展水平等等,都有着极高的价值。


编钟深埋地下历经2400余年而不受侵蚀,至今仍能进行乐律准确的演奏,实为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是我们祖国优秀的民族音乐的宝贵财富。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因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云锦石

太湖石摆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