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青田石刻:石雕艺术的时空之旅

07-21

青田石刻:石雕艺术的时空之旅

相传古时,青田山口村住着一位青年农民,靠卖柴度日。一天,他在山上砍柴时不小心将柴刀砍在石头上,石头被 "啪"地劈落一块,捡起一看,那石头晶莹透亮,色彩斑斓, 美丽极了。他将那块石头带回家,琢磨成一颗石珠,挂在女儿的脖子上。乡亲们争相观看,后来都纷纷仿效,上山寻找那奇妙的石头,做成各式各样的装饰品。

这传说是哪朝哪代的事已无从考证的,但青田石雕作为中国传统石雕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确实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了。现在可以见到的最早作品是珍藏在浙江博物馆内的出土文物——六朝时期殉葬用的青田石雕小卧猪。作品线条简练、造型古朴、形神兼备,艺术上可见汉、魏风貌。

唐、宋时期,青田石雕有了进一步发展。这点从龙泉双塔内发现的五代吴越国时期的青田石雕佛像造型,足以看出一二。至宋代,青田石雕吸收了"巧玉石"制作工艺,运用“因势造型”、“依色取巧”的技巧,并发挥青田石自身石色、石质、可雕性的优势,开创了“多层次镂雕”技艺的先河。多层次镂雕是青田石雕一大特色。精致入微的刻划和复杂层次的处理是任何玉石雕刻都难以做到的。

清代和民国初,青田石雕作为江南名产屡被选作贡品。乾隆八旬万寿节,大臣们用青田石雕制作一套(60枚)“宝典福书"印章作寿礼(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随着远洋商贸开通,青田石雕远销英、美、法,多次参加国际性赛会,并在1899年巴黎赛会、1905年比利时赛会、1915年美国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展出获奖。宣统二年,青田石雕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获银牌奖。

光绪《青田县志》就有“赵子昂始取吾乡灯光石作印,至明代石印盛行”的记载。只因赵子昂的书画名声太大,而使他创用积压青田石刻印的功绩被漫漫岁月忘却了。

明代的文彭是幸运者,他在南京西虹桥畔偶然遇上了挑运青田石的老汉,购买了四筐青田冻石,使他得以施展自篆自刻印章的艺术才华,成为一代篆刻宗师,从而开创了中国印坛的石章新时代。

在明代已天下尽崇温润可爱的青田石,对推进中国古老篆刻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划时代贡献。至清代,青田石雕作品“大者仙佛多威仪,小者杯杓几案施,精者篆刻蟠蛟螭,顽者虎豹熊罴狮”,已从实用品扩展到观赏品。

据史料记载,青田石雕工艺发端于六朝时期,讲究因材施艺,因色取巧,有相石、开坯、雕琢、封蜡、润色等工序,尤以镂雕技艺见长,且圆雕、镂雕、高浅浮雕、线刻交替使用。青田石雕题材广泛,鱼虫花鸟、山水人物皆有,均精雕细刻,神形兼备,写实尚意诸法齐备,大气之中不失精妙,工艺规范,自成一格。

新中国成立后,青田石雕得到快速的发展,目前石雕从业人员逾万人,年产值数亿元,作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享誉国内外。

所谓青田石,在地质学上也称“叶蜡石”,是一种耐高温的矿物。青田石色彩丰富、光泽秀润,质地细腻,软硬适中,可雕性极强。用青田石雕制的作品五彩缤纷、玲珑剔透、晶莹如玉,别具艺术效果。青田石英钟分子结构均匀细密,雕镂的线条可细微到头发丝而不断裂,做成印章,篆刻时走刀利落顺畅,印章久用不损边锋,印油不易渗入印体。

当代著名篆刻家韩天衡曾在一篇序文中写道:上品的青田石本身即是艺术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自然界几乎把所有的颜色都印染在青田石里面,使它呈现出青、白、黄、红、棕、紫、绿、蓝、黑、花等绚丽的色彩。

自然界还用细腻的笔触,在青田石中描绘出山川、花草、云霞、禽 兽、鱼虫等奇妙的花纹,使青田石的品类多达100余种,其中有世称“印石三宝”之一,价逾黄金的灯光冻;有色如芳兰,适于奏刀的兰花青田;有质地细腻,行刀脆爽,能尽得笔意韵味的封门青;有黄色艳丽,质地纯净的黄金耀;还有包裹棕色外壳,内含青黄冻石的龙蛋奇石。青田石不仅色彩美、花纹奇、质地佳而成为难得的工艺雕刻材料,更以其特有的脆爽而备受文人的青睐,成为历代篆刻家首选的石材。

青田石雕自成流派,奔放大气,细腻精巧,形神兼备。基调为写实而尚意;手法有圆雕、镂雕、浮雕及线刻;工序分相石、开坯、粗雕、细雕、封蜡、润色等。青田石雕艺人善于利用石料的天然色彩、质地、纹理、形态进行精心设计,因材施艺,因色取俏,化腐朽为神奇,使青田石雕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青田石雕创作出一批具有时代新意的佳作。特别是著名石雕艺术家张仕宽的《葡萄山》,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对当代青田石雕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张仕宽的雕刀下,一块五彩冻石变成了一座玲珑剔透的葡萄山,山岩中老藤盘曲,新蔓缠绕,叶片翻卷,葡萄低垂。那一串串圆润晶莹的葡萄,令人馋涎欲滴;几只活蹦乱跳的小松鼠,在藤上,在叶间,在岩下,或昂首翘尾,或追逐嬉戏,真是妙趣横生。

石雕艺术家们还选取高粱、谷子、竹笋、辣椒、杨梅等谷物、果蔬为题材,巧用石色精心雕琢,创作出一件件富有乡土气息的艺术珍品。有的在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审中获奖,有的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比利牛斯山犬图片

吴昌硕篆刻拍卖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