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云南茶叶产业崛起:从贩运茶叶到建设茶叶加工厂的历程

07-26

云南茶叶产业崛起:从贩运茶叶到建设茶叶加工厂的历程

滇商与云南茶叶的开发生产

1、 滇商从贩运茶叶到参与到茶叶加工厂的建设

公元1724年刘汉成在石屏开设同庆号,名易武石屏同庆号,也是同庆号总茶庄,总茶庄以茶叶贸易为主。同庆号是极具代表性普洱茶商号,意为普天同庆之意,品牌创始人为刘姓,至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同庆号普洱茶就被官府定为贡茶,长期作为贡礼献于皇家。选料精细,做工优良,茶韵悠远,令同庆号普洱茶在业界享有普洱茶后美誉。

公元1736年在易武开设毛茶加工厂,名易武同庆号好茶厂,推行普洱茶六选六弃的作茶法,既“选春茶,选嫩尖,选产地,选净度,选滋味,选香气;弃粗老,弃味劣,弃不洁,弃杂物,弃异味,弃质变。”按照这般技艺制作的同庆号茶,品质精良,声名鹊起。现如今人人称道的百年同庆号, 经过多年经营,同庆号普洱茶确立了口碑,并得到官方认可,成为贡茶。

1740年前后,与同庆号差不多同时出现在易武地区的老茶号,有车顺号、宋聘号、福元昌号,它们共同奠定了普洱江湖最早的格局,它们的茶叶通过茶马古道、官马大道,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藏区和内地,香溢天下。

1908年,严子珍永昌祥商号在下关创办云南第一家茶厂,年产茶叶数十万吨,尤以松鹤牌沱茶最为有名,色香味俱佳,畅销川藏及长江流域,有“沱江清水烹滇茶”的美誉,畅销川藏及长江流域,利润十分可观。

1910年滇商周肇京等在昆明开办的云霁茶庄,集资2万元,以美寿为商标,焙制茶叶。

1911年思茅、昆明商人成立云霁茶叶公司,资本20,000元。

1912年缅宁商人成立广利茶叶公司,资本10,000元。

1912年普洱商人成立云南普茶公司,资本50,000元。

1912年设立了洪兴祥茶厂。

1913年昭通商人在大关成立大关茶叶公司,资本20,000元。

在20世纪20年代前,复义和、复春和、天德昌、德瑞利、天真公、德兴隆、运泰祥、奚记、仁厚公、德和祥、元春和等云南有名商号也纷纷建茶厂,随着茶叶种植面积的扩大和销售市场开拓,制茶业趋向发展,除勐海外,下关的制茶业发展迅猛。


2、以下关为代表的云南沱茶加工发展起来

1921年云县在手工生产的散茶、筒茶每驮100斤约200余驮。

1924年以后,永昌祥在宜昌、汉口、上海等地扩展市场,外销东南亚和英美等国。云南的许多商家见沱茶厚利可图,纷纷投资经营沱茶,下关成为云南茶叶的加工中心。

在1920到1930年间,先后有德瑞利、 溪记、复义和、德和祥、天德昌、元春和、天真公、仁厚公、云泰祥、 永昌祥等商号建茶厂加工。

1930年前后,又有宏盛祥、振昌、宝元通、洪发祥、茂恒、成昌、庆通、福顺昌等商号相继设茶厂。

30年代后期,又有茂恒、复春和、成昌、决盛祥、宝元通等商号建厂。各厂有100名固定工外,每当春季茶叶上市时,都大批雇佣临时拣茶工人,数百人至1000人不等。茶厂设备均较简陋,生产过程中的拣茶、蒸茶、揉茶、压茶、称茶包装等5个工序,都是手工操作,每个工最多只能揉制100斤左右。制茶原料主要购自双江、临沧、顺宁、猛库等地。加工成的沱茶销往四川,紧茶销往西藏,饼茶销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尤受傈僳族人民的欢迎。

红河县的羊街、浪堤在民国以后,也出现了茶叶加工作坊,生产筒茶、砖茶。筒茶是将蒸好的茶压实成饼状,以7个茶饼装成一筒,用笋叶片包扎,装放竹笼,每笼15筒,然后盖上制茶图记即为成品。


3、云南制茶工业的机械化发展,产品多样化发展

1933年,商人冯绍裘开始在云南制茶茶叶,后到祁门试制红茶,并在该场设计了一套红茶初制机械设备,开创了我国机制红茶的先例。

1938年,冯绍裘在凤庆制作精品红茶,将样品寄香港茶市,被誉为我国红茶之上品。云南茶业界大喜,将凤庆红茶命名为滇红。

范和钧在佛海创办试验茶厂,创办了勐海茶厂,在普洱茶区第一次生产出了机制红茶、绿茶。茶厂利用自己与中茶公司的关系,扶持茶农茶工,帮助边民制普洱紧茶,然后由佛海茶厂收购,用马帮托运到缅甸景栋、当基,转火车到仰光,搭轮船到印度加尔各答,转运到西藏边境成交,发展了紧茶生产。在太平洋战争发生以前,与印度力争豁免紧茶的进口税和过境税,解决佛海外销茶结汇问题,使产销得以顺利进行。


4、抗战期间云南茶业发挥了重要的换取外汇的作用。

抗特别是云南中国茶叶贸易公司肩负着以生产外销茶换取外汇的重任,在缅甸、泰国、香港等地开设销售点推广滇茶,开辟滇茶国际新市场,先后发出胜利、建国、金马、、碧鸡、宝焰等著名茶叶商标,为民国时期云南茶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1938年夏,由经济部、富滇银行和中国茶叶公司合作组建成立了云南中国茶叶贸易公司,公司地址位于昆明威远街208号,该公司为改变茶叶制作以适应市场需要,遂以顺宁、佛海两县为基本设厂地点,宜良为示范地点,后公司逐步建设了五家茶厂。

1939 年1月在顺宁建设顺宁茶厂,任命制茶专家冯绍裘为厂长,当年出产红茶500多担,主要供外销。

1939 年10月在昆明建设复兴茶厂,专门制作销往四川的关沱茶和景关沱茶等。

1939年5月改造了宜良茶场,在此地设立茶厂,作为云南中茶公司的临时制茶所和茶叶技术人员训练班实习基地,制作绿茶和熏花茶。

1940年4月在佛海建设佛海茶厂,收制红茶,制作藏销紧茶和团茶,还试制红、绿、白茶。

1941年又在下关设立康藏茶厂,由云南中茶公司与康藏商人代表、蒙藏委员会委员格桑泽仁共同投资,主要制作藏销紧茶, 1945年该厂停办,1947年改名为新康藏茶厂。

以上5厂除了前3厂规模较大完全为机械化生产,其它两厂为小型茶厂,除有部分机器外,尚需以工操作为辅,工厂的初期是省政府投入,后变更为地方投入,再变更为商人投入,各产品由商人经营,但概由政府以官价收购,转销国内外。

在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的带动下,由于茶源丰富,市场广阔,下关茶叶加工得到快速的发展,下关茶叶加工厂抗战时多达18家。大厂最时有固定工500到600 人,小厂40到50人,这些春茶上市时还雇佣大批临拣茶工。

1940年后5厂加总年产红茶5万斤、绿茶3万多斤、仿制龙井玉露熏茶2千多斤、白茶5百多斤、普洱方茶1千多斤、配茶4万9千斤、沱茶万7千斤、紧茶9万斤,产品已经非常丰富,并逐步提升为高档茶叶。

1944年产紧茶约100万斤,加上沱茶、饼茶、方茶共产近200万斤。

#茶生活#​ #茶#​ #云南茶#​

独龙玉和翡翠有什么区别

文玩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