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增陵
我有三块红太湖石,一块重约80吨,一块重约60吨,一块重约50吨。这三块巨型太湖石,放在南京景观石市场,已经15年了。
南京景观石市场,在南京东郊,靠近栖霞山的312国道旁。这个景观石市场,占地约100亩,交通方便,是2004年,我协助石友也是石商的伍世发先生创立的。这是南京最大的景观石市场,兴旺时期,几百块大型太湖石、栖霞石、灵璧石耸立路边,错落有致,千奇百怪,引人瞩目,成为东郊一景。伍世发还在这里设奇石底座加工厂,南京很多爱石者,都把奇石送来这里配座。
伍世发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开始做奇石生意,在雨花东路租了一间很大的闲置厂房。他眼光好,信息灵,手脚勤,很快做出名气。我和他正是在那段时期相识,成为好朋友。南京景观石市场建成,让他有了大展拳脚的基地,也标志着南京的奇石经营,上了一个台阶。
在景观石市场建成后的三年时间里,我和伍世发走得最近,利用节假日,经常陪他外出觅石。三下柳州,四去广德,句容的东沟寨(华山村),更是去了十几次。这三块红太湖,就是在广德得的。
广德、长山,位处苏浙皖交界,这里多山,盛产太湖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原本不被关注的太湖石,有人喜欢了,成了商品。那时,已经分山到户。看着满山石头发愁的农民,忽然天上掉馅饼,摇身一变,成为石农,开始卖石头,发家致富。
伍世发得到这个信息,便带上司机徐玉兵,开辆破面包车,到广德一带找太湖石。我跟着去过几次。那真是苦。一天吃不上饭,喝不上水,是常事。晚上,就在澡堂里混一夜。第二天,接着满山跑。司机徐玉兵那时才30多岁,精力旺盛,技术高超,把破面包车开得飞快,居然从沒有趴过窝。
看中了石头,便找石主谈价。谈好价,预付一部分定金,石主就会找到专业队伍,挖、锯、搬、运,负责把石头运到南京景观石市场,结账。大几十吨的一块太湖石,就靠几根扒杆,就能稳稳当当弄下山,装上车,运来南京。这些石农技术高超,真是让我佩服。
太湖石运来南京也不易。有一次,因为超重、超高,刚进江苏地界,就被查到了。我只好出面,找相关部门协调,这才放行。
当初只是喜欢,一时冲动,买下这些大家伙。不料,在景观石市场一放就十几年。如今,最大的那块(约80吨,我命名“安如山”),是块孤石,已披满藤萝(图一);第二块(约60吨,我命名为“虎踞"),安然无恙(图二);第三块,石形最为奇特,有如一位古人作揖,我命名为"拜石",石中生树,已高丈余矣(图三)。
太湖石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石之一(另外三种为灵璧石、英石、昆石),是最佳的园林观赏石。唐代诗人白居易作《太湖石记》,是我国最早的一篇赏石文章。他和当朝宰相牛僧儒都是石痴。牛僧儒“治家无珍产,奉身无长物”,唯石是好,尤喜太湖石,“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痴迷之状,无以复加。宋徽宗也是个太湖石迷,为造艮岳,设“花石纲”,到江南收罗太湖石,千里迢迢,运往东京。明清两代,达官巨富造园成风,太湖石更是名闻天下。所谓“无石不成园”,指的就是太湖石。苏州留园内的“冠云峰”(图四),乃是江南四大名石之一。
当年跑广德,吃尽辛苦,寻找太湖石,也有意外收获。那就是得到一块钟乳石的孤石,状如青鱼,形神兼具(图五),堪称绝品。
钟乳石是碳酸盐岩洞里,漫长历史中形成的碳酸钙沉淀,每年只长1毫米左右,它的形成,需要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广德一带是溶洞多生地区,著名的善卷洞、太极洞,就在附近。采集钟乳石,往往需要从岩体上切割下来,孤石极少。这条大青鱼,恰恰是一块孤石。这也是我所见过的钟乳石中,唯一的一块孤石。
这块钟乳石,是在广德大山中,一个农户家的院子里发现的。农户显然没有把它当个好东西,随意丢在墙拐。也是与我有缘,一进院子,目光就被它吸引过去。捧起一看,如获至宝。
这条肥嘟嘟的“大青鱼”,在我家楼顶花园的花坛下,趴了5年。鱼鳞上长满了苔藓。每天餐风饮露,周围鸟语花香,养得越发精神。有一天,把它请回梦石草堂,往座上一放,头抬着,尾摆着,仿佛就要向远处游去。
有石友见我这三块红太湖,在景观石市场闲居十多年,替我着急。我倒不急。广德、长山一带,早已封山,不准再开采太湖石。来之不易的这三块红太湖,已经成为绝品。天生我材必有用。总有一天,它们会走出小市场,派上大用场。
王增陵,祖籍福建永定,生于江苏南京。插队老知青,资深媒体人,奇石爱好者。著有《人生处处有风景——王增陵随笔集》《奇石雅记》《金陵石痴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