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倒一杯清茶,让龚州带你穿越古老的时光

09-26

倒一杯清茶,让龚州带你穿越古老的时光

浩浩浔江缓缓流过平南县城(张庆杰摄)

清代余姚人桑世荫来到平南县,登上浔江北岸县城里的城楼,举目远眺,近处平畴广阔,远处峰岳连绵,灵巧的鸟儿在椰树林中啁啾飞过。火红的木棉花掩影之中,显露出有人在打鱼的河洲。燕子轻盈地掠过,剪刀一般的尾巴掠过龚江的夜色。秋阳之下,远处閬石山排开犹如驼峰般的山形。最令人喜欢的,还是那野趣盎然的人家,尽管住在县城边上,但村落里多半还是茅草结成的重楼 — —看到眼前这秀美的景色,听人说这已是古代的交州之地,他禁不住拿起笔来,写下了一首名为《登龚阳城楼》的七律:

山川缭绕古交州,雉堞连云枕碧流。

椰叶林中分鸟道,木棉花底隐渔洲。

蓝撬燕箭龚江晚,青耸驼峰閬石秋。

剧喜人家多野趣,近城村落半茅楼。

这是清代外人眼里看到的平南县城的景色,此时的平南县,已是物阜民丰、景色妖娆的岭南大县了。

其实,在两三亿年前,生活于平南这片土地的是大量的亚热带野生动物。上一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平南县的文物工作者从大新石脚山、官成畅岩山一带,挖掘出了大量的史前化石,有大象、犀牛、獏、剑齿象、鹿、熊、野猪、野牛、野兔、小种野猪甚至熊猫等,由于这些东西都在同一地出土,而小种野猪早在两百万年前已经灭绝,故与此同地的大象、犀牛、剑象等的化石,至少也在两百万年以上。

到了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平南开始有先民扎根于此,在这里荜路蓝缕,以启山林。他们临水而居,刀耕火种,上树采摘,下河捉鱼。浔江中的相思洲,就发挖掘出了先民们所用的大量石器。而在南河大新镇石脚山、灯盏岩文化遗址中,经过试掘和地表采集,所得的文物就有砍砸器、石斧、石刀、石锛、石球、石范、石凿、石装饰品等692件。于大安出土的大石铲,造型精美,表面光洁,代表着当时打造石器的最高水准,是先民们遗留下来的史前文明的代表作。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相传是远古时代遗留下来、被清代诗人沈德潜选进 《古诗源》 第一首的 《击壤歌》 ,描绘的大概就正是当年这样的生活场景。

进入青铜器时代之后,平南开始进入到中央王朝的版图。作为秦代桂林郡、汉代郁林郡、苍梧郡的属地,中央王朝对边地的多次征战,边地部落对中央政府的屈服和归顺,都加速了先进文化的传播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从地下出土的包括铜鼓、铜杯、铜镜、铜剑、铜斧等共10余种、300多件的青铜器,就证明了这一点。

在这些青铜器中,影响最大的当为铜鼓,铜鼓于清代陆续出土之时,被误认为是汉马援将军率军打仗所用之物。当时于桂平的大藤峡出土了一面铜鼓,就被看成是马援遗下的神物,出土的地方被人称为铜鼓滩。据平南旧县志载: “在县治前游鱼南,又名将军滩,相传伏波将军征交趾时,曾引兵于此渡江,遗铜鼓一只,故名将军古渡。 ”清代陆川人庞屿写的《铜鼓歌》有句云:

败皮朽木无寻觅,此之铜鼓胡为乎来哉?

吾闻至精为铜质,首山采后九鼎出。

山妖水怪具其形,龙吟虎啸成其声。

其为鼓也伊何始?云是伏波将军征南时所置。

其实,铜鼓为古骆越人、即乌浒、俚、僚、蛮、苗等少数民族先人所创制,用于集会、祭祀和婚丧嫁娶等场合,是骆越人一直传承、使用至今的击乐器,也是南方少数民族文化最为灿烂夺目的文化载体。

三国吴兴元年(公元264年) ,现平南县武林镇被置为武城县的县治,开创了平南建县的历史。唐贞观三年(629年)改置燕州,治所在今县东五里(平南镇甘莲村) 。到唐贞观六年(632年)于燕州改置龚州,下割南平、西平、秦川、武林、归政、大同六县,龚州便成为平南一地影响最为深远的建制,境内先后于今大同、马练等地设县,其历史传说至今仍在龚州大地口口相传。唐天宝元年(742年) ,龚州改为临江郡,领平南、阳川、武林、随建、大同五县。唐玄宗乾元元年(758年) ,临光郡恢复龚州之名,仍然下辖以上五县。北宋开宝五年(927年) ,废阳川、武林、隋建、大同四县,并入南平县,取阳川县旧名“西平县”之“平”字与“南平县”之“南”字合称为“平南县” 。到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废龚州,平南县隶浔州府,属广南西路。此后,平南县的建制便一直沿袭下来。

今天简朴而庄重的平南县委政府大门(潘大林摄)

靠着通江达海的西江黄金水道,守着一马平川的浔江平原,于千百年的历史承继中,平南人展现了一种宏大而开阔的胸怀,勇于接纳中原先进文化和外来文化,勇于改革陋习、矢志创新,推崇儒学,耕读传家,靠着西江这条黄金水道,不断地融合进中华民族的大文化之中,一步一步走到了波澜壮阔的近现代社会。

清代道光年间的平南知县张显相,在他主持编修的《平南县志》序言中,这样描述了当时平南县给他的印象:

余自嘉庆庚辰岁筮仕西粤,舟楫往来,取道于平南江上者数矣。入邑境,则见绿野平畴,豁然开朗,四山远绕,一水中流,非若他邑之山重水复、阴翳险阻也。观其人民,衣冠都雅。考其物产,旁流百廛。问其风俗,男憧女恪,非若他邑之狉狉獉獉、乔野朴陋也。意必有人焉,大造于是邦,乃得致此庞洪之休,然未得其详也。道光庚寅冬,余由阳朔调斯任,访问父老,乃知邑之风气一开于南汉梁学士之孝行。迄宋,有周程三夫子讲学,阐教化,洽里闬。而历代贤有司与乡先生又植模树楷、叠相引翼。故生其地者,薰其德而善良多;其山川特产,亦皆效灵挺秀,供挹取于无穷。

其中对平南山形地势的描摹,对物产衣冠的推崇,对风俗习惯的赞誉,对这种风气来龙去脉的分析判断,当是十分准确而恰当的。

作者:潘大林

图片:张庆杰 潘大林 林标信 莫伊灵 何桂强

编辑:小南

成都双年展

和氏璧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