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和氏璧、传国玉玺与九鼎:谁的历史价值更胜一筹?

02-09

和氏璧、传国玉玺与九鼎:谁的历史价值更胜一筹?

谈论文物的历史价值,一般会看三个标准:

1、存在时间。

存在时间越长的,其历史价值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2、文化因素。

文物所表现出的文化因素越多,其历史价值就越高,比如何尊,其上的铭文有“中国”二字,因此显得珍贵。

3、历史作用。

文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什么?作用越大,历史价值越高,反之,则越低。比如传国玉玺是皇权的象征,而九鼎则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从这三个标准来判断,九鼎的历史价值最高,其次是传国玉玺,最后是和氏璧

一、和氏璧

和氏璧于春秋时期出自楚国的荆山,是被一个卞和的玉工发现的,卞和把和氏璧献给楚厉王,结果被人鉴定为是一块普通石头,卞和还被楚王削去左膝盖骨。

和氏璧

楚武王登基后,卞和又把和氏璧献给楚武王,经鉴定仍然是一块普通石头,卞和又被砍去右膝盖骨,直到楚文王时期,才发现这块美玉的价值,成为稀世之宝。

战国时期,楚国和赵国联姻,因此把和氏璧献给了赵国,秦昭襄王得知后,派使者到赵国,说用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赵惠文王不敢不答应,于是让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这便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认为和氏璧是天下所共传的宝物,最终带回了赵国。

秦灭六国,和氏璧最终到了秦国手中,后世史书不见记载。

二、传国玉玺

《太平御览 仪式部 卷三》:崔浩《汉纪音义》曰:传国玺,是和氏璧作之。 《册府元龟》引《世本》曰:秦兼七国称皇帝,李斯取蓝田之玉,玉工孙涛刻之,方四寸,斯为大篆书,文之形制为鱼龙凤鸟之状,希世之至宝也。

关于传国玉玺的来历,有说是和氏璧制造的,也有说是蓝田之玉制作。

传国玉玺

和氏璧产于荆山,今湖北省西部、襄阳市南漳县西部,武当山东南 、汉江西岸一带,而蓝田玉则产自陕西省蓝田县。

不管传国玉玺产自哪里,可以肯定的是:这是秦始皇制作的,以代表正统的皇权。

传国玉玺上面刻了什么字,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有的认为是“受命于天 既寿且康”,还有人认为是“昊天之命 皇帝寿昌”。

历史上关于传国玉玺的记载太过于复杂,而且秦始皇的玉玺并非只有一枚。

《史记 秦始皇本纪》: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闻......使御府视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沈璧也。

秦始皇36年,有人在华阴平舒这个地方,拦住了秦朝使者,将一块璧玉交给使者,使者将璧玉献给秦始皇,后经查证,这是8年前出行渡江时沉入水中的璧玉。

这块璧玉到底是不是传国玉玺,还很难说,文中只说璧,又没说是传国玉玺,况且真的掉到水中,怎么可能捞得起来,这件事太过神奇,也给传国玉玺增添了神性色彩。

后世朝代的玉玺太多了

秦朝灭亡后,子婴向刘邦投降,将皇帝的印玺和符节献给了刘邦,自此汉朝得到秦国的印玺。

王莽篡汉时,派人向太后王政君索要传国玉玺,王莽被杀时,传国玉玺到了更始帝刘玄手中,赤眉军攻入长安后,杀刘玄,传国玉玺到了刘盘子手中,后辗转到光武帝刘秀手中。

东汉末年,宦官作乱,大将军何进谋划杀宦官,结果被宦官先下手杀死,袁绍袁术兄弟冲入宫内杀尽所有宦官,后董卓进京控制朝政,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联军讨伐董卓,孙坚第一个攻入洛阳,在一口井中发现传国玉玺。

裴松之引《吴书》:坚军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气,举军惊怪,莫有敢汲。坚令人入井,探得汉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方圜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初,黄门张让等作乱,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玺者以投井中。

孙坚得到传国玉玺这事本来就有疑虑,井里怎么会发出五色气呢,城中那么井,怎么就这么容易被孙坚得到?

《献帝起居注》:中平六年,天子从河上还,得六玺于阁上。(三国志破虏传引江表传,后汉书舆服下注作“时六玺不自随,及还,于阁上得。”)

据《献帝起居注》、《后汉书》记载,中平六年时,汉献帝已经得到了六玺,那孙坚的玉玺又是什么玺?况且《吴书》是孤证,不太可信。

缺了一角的传国玉玺

所以传国玉玺的事根本说不清楚,很可能早就掉到洞庭湖中,也有可能亡国之后失踪,因为传国玉玺代表至高无上的皇权,后世朝代自己刻一个玉玺,你也不知道真假,反正每个朝代都说自己得到的玉玺是真的。

《辽史 志 卷二十七》:传国宝,秦始皇作,用蓝玉,螭纽,六面,其正面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鱼鸟篆,子婴以上汉高祖。王莽篡汉,平皇后投玺殿阶,螭角微玷。献帝失之,孙坚得于井中,传至孙权,以归于魏。魏文帝隶刻肩际曰“大魏受汉传国之宝”。唐更名“受命宝”。晋亡归辽。自三国以来,僣伪诸国往往模拟私制,历代府库所藏不一,莫辨真伪。

《辽史》说传国玉玺是秦始皇用蓝田玉制作,上面刻字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子婴投降后献给刘邦,王莽篡汉时,王政君丢在地上,导致缺了一角,孙坚在井中得到玉玺,传给孙权,后来又到了魏国。

魏文帝在玉玺刻字”大魏受汉传国之宝“,唐朝时更名为”受命福“,晋朝灭亡后归于辽朝,但是又说从三国以来,往往就有人私自制作,历朝历代的玉玺根本无法分辨。

《辽史》都说了自三国以来就无法分辨出真伪,又是自己得到玉玺,都是前后矛盾的,所以根本没有说得清哪个玉玺是真,哪个是假?

传国玉玺很可能早就消失在历史中,要是能够经历出如此多的朝代,一直流传下来,那真是不可多得的稀世之宝了,可惜没有说得清,哪个朝代的传国玉玺是真的。

没人知道哪个玉玺是传国玉玺

三、九鼎

《史记 封禅书》: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也。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按《史记》的说法,黄帝一共造了三个宝鼎,象征天、地、人。

九鼎是大禹收天下的青铜器而制作,这些鼎都曾经烹饪牲牢而祭祀上天。每逢遇到圣主鼎才出现,以后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社稷亡后,鼎就埋没隐藏而不见了。

这是汉武帝时期,有关部门对汉武帝所说的话。

《史记 周本纪》:命南宫括、史佚展九鼎保玉。

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成功后,曾经命令南宫括和史佚搬走殷人的九鼎和宝玉。

《史记 周本纪》: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

几年以后,周成王住在丰邑,派召公再次规划测量洛邑,以完成周武王的遗愿。周公再次卜问勘察,终于动工营建,把九鼎安放在洛邑。

《史记 秦本纪》: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

秦灭周时,九鼎被迁到秦国。

《史记 秦始皇本纪》: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

秦始皇巡游天下返回的时候,路过彭城,斋戒祈祷,想要从泗水打捞周鼎。让成千人潜入水中寻找,没有找到。

九鼎

秦始皇此时寻找的周鼎,是不是九鼎,并不确定,如果是九鼎,为何史记不直接写九鼎,但自从秦朝灭亡之后,九鼎在历史中也就消失了。

武则天和北宋时期,都有铸造九鼎的记载,但此九鼎当然不是大禹当年铸造的。

如果从制作时间来看,九鼎的时间更早,大禹时期差不多就是夏朝初期了。

九鼎到底是个九个鼎,还是一个鼎,现在还有争议,如果九鼎代表的是天下九州,大概率应该是9个鼎。

目前中国出土的最早的青铜器是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青铜小刀,其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700年,按夏商周断代工程,夏朝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2070年,这把青铜小刀铸造的时间在夏朝之前,比大禹生活的时期还要早。

如果属实,则说明大禹时期具备铸造青铜器的技术,大禹是否能够铸造如此复杂的九鼎,还是个未知数。

和氏璧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文王时期制作的,其制作时间当在公元前689年前后。

传国玉玺是秦始皇制作的,其制作时间当在公元前221年左右。

九鼎是大禹制作的,其制作时间当在公元前2070年左右。

如果从制作时间来看,九鼎最古老,当然也最珍贵。

如果从文化因素来看,传国玉玺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九鼎代表着国家最高政权,意义类似,而和氏璧则没有特别的文化因素,所以不如传国玉玺和九鼎。

如果从历史作用来看,九鼎与传国玉玺类似,都经历了很长时间,都神秘地消失了。

相比较之下,九鼎的历史价值最高

俄罗斯玉

龙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