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进口药品消失之谜:中国医院的现状与挑战

09-14

进口药品消失之谜:中国医院的现状与挑战

作者:察客

有杭州患儿家属近日发文称,他带孩子去治疗支原体肺炎,却在好几家公立医院和社区诊所都无法如愿开到进口的阿奇霉素药品。他不禁质疑:进口阿奇霉素去哪儿了?

文章出炉后,引发不少网民共鸣。“进口药消失了?”“医院越来越难开到进口原研药”等话题成为舆论焦点。

这篇题为《儿童支原体肺炎住院记》的文章说,四年前,两岁的女儿就得过支原体肺炎,是用美国辉瑞药物公司生产的阿奇霉素解决问题的。

去年底中国呼吸道疾病高发期间,北京一家医院人满为患。(法新社)

就在半年前,作者的另一个孩子也得了支原体肺炎,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也能用到进口阿奇霉素。但现在,不仅门诊开不出这个药,而且住院也挂不到这个药,医院统一使用的是中国生产的注射型阿奇霉素。

对于进口药“消失”的问题,不少网民也在相关文章下留言称有相似经历,并大倒“开进口药难”的苦水。

有同病相怜的网民说:“这几天孩子病毒感染,住院输液也不见好。现在是做几千块(人民币,下同,1000元人民币约182新元)的检查,吃几毛钱的药。”

还有网民指出,同样“被消失”的还有头孢,“用国产头孢挂了一礼拜都没见好”,“大人孩子都被折腾坏了”。

不少中国网民反映,公立医院很难再开到进口的阿奇霉素。(电商平台网站)

有网民还反映,全球知名制药公司礼来生产的一款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药物盐酸托莫西汀胶囊,在国内也买不到了。

进口药为什么变得难买?

中国进口药并非一夜之间在公立医院“消失”。

据中国媒体报道,过去医院对进口药没有限制。有药师透露,她所在的三甲医院过去进口药与国产药比例基本对半,北上广等发达城市比例会更高。

但2018年一纸《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改变了这一情况。

所谓集中采购,是中国医保局通过“以量换价”的方式,压缩用药价格,以保证低收入人群能用得起药。

中国国产仿制药通过降低药价,争取到中选集采资格。而开发周期更长、临床试验成本更高的进口原研药(原创性新药)价格压不下去,绝大多数会在集采中落选。

在以集采药为主的公立医院,这些进口药的比例自然就大幅缩减。

中国医保局今年4月披露,集采前患者使用原研药和通过一致性评价仿制药的用量占比约为50%,集采后,后者大幅提升到95%左右。

一致性评价是对仿制药质量和疗效的一种评价标准,旨在确保仿制药与原研药在质量和疗效上达到一致。中国自2016年起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并将其作为参与集采的门槛。

除了医保集采因素,“上海红线价”也掣肘了不少进口药。

上海今年3月在“上海市医药采购服务与监管信息系统”内发布药品价格调整公告,公开集采未中选药品的梯度降价结果。

议价结果设置绿、黄、红三种参考线,高于红线的,系统无法校验通过,这就是“上海红线价”。这个价格线,已在中国多个省份被采纳,被视为集采非中选药品挂网调价的重要参考。

在出台“红线价”前,大量集采未中选的原研药还都能通过电商、药店、民营医院等其他渠道留在药品采购网上,但“红线价”后,原研药面临全面下网的处境,不少知名药品直接退出中国市场。

受中国医保集采方式和“上海红线价”影响,包括辉瑞在内的不少知名药企生产的药品退出中国市场。(路透社)

今年4月,一款进口的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因为超过了“上海红线价”,消失在河北省公立医院。

进口原研药VS国产仿制药

虽然价格大幅降低,但病患最关心的,是仿制药的药效和原研药是否一样?

中国医保局多次刊文称,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与原研药的效果相同。

中国官媒央视网2021年在报道中引述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副研究员蒋昌松说,能够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实际上可以称为高质量的药品,不仅是生物等效,而且是货真价实的临床等效。

然而,临床是否等效仍存在争议。中国药监局2017年在官网发文称,仿制药与原研药在制备工艺等方面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在药品不良反应等方面会有所差异。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主任、上海市政协委员缪长虹今年1月公开指出,一致性评价指标和“过评仿制药”的质量保障尚待完善。一致性评价主要采用生物等效性的标准,但诸如质量标准、药物活性成分的晶型和粒度、杂质等主要药学指标以及不良反应等目前暂未纳入一致性评价。

患者对原研药有“进口滤镜”?

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2022年发布的调查显示,超过60%受访者认为过评仿制药与原研药中“临床疗效”或“安全性”上存在差距,在仿制药和原研药都使用过的人群中,49%的人认为原研药使用感受更好。还有21.6%的人认为,价格差异会在质量方面有所体现。

有中国媒体对此形容,大家普遍对进口原研药有“滤镜”。但原研药的开发周期和临床试验次数和仿制药确实有巨大区别。

中国药监局此前在网站上指出,原研药需经过对成千上万种化合物层层筛选和严格的临床试验才得以获准上市,平均需要花费15年左右的研发时间和数亿美元。而仿制药仅复制原研药的主要分子结构,省时省资省力。

对于两者药效的争议,一名医学大V博主上周在微博发文,用白切鸡做了通俗易懂的比喻。

他说,广州最好吃的白切鸡是一家高档饭店的葵花鸡,唯一缺点就是贵。广州其他餐厅也不是模仿不出,但要说广州个个饭馆做的白切鸡都是这个水平,那也不现实。

“食材搭配其实都是公开的,没啥秘密,但是关键是厨艺。就像一个大厨把菜谱都给你讲得明明白白,你也做不出那个味道。”

他最后给出的结论是:“你要是只吃葵花鸡,那说明你家确实有经济实力;但广州大部分饭馆的白切鸡也都基本过得去。”

被剥夺的用药选择权

中国2018年一部电影《我不是药神》引起社会反思。(互联网)

中国2018年推出的一部电影《我不是药神》,反映了癌症病患难以支付高昂药价而不得不游走在法律边缘的情况,引发社会反思。

中国目前实行的药品集采方式初衷是让更多底层民众吃得上药,减少像《药神》那样的悲剧发生。

但这种方式也忽略了另一群体,中国仍有相当大一部分的患者愿意也有能力花更多钱买原研药,从他们的个人经验看,这些原研药在药效和副作用方面的表现,都更有利于治疗。

如果让可以吃顶级葵花鸡的人,只能吃平替白切鸡,可以想象这部分人的不满。更何况,美食和药品还不是一回事,许多人在治病和减少痛苦上会倾尽全力,面对平替,他们恐怕不仅是不满,还会不安。

中国一抗癌学习社群创始人曾撰文说:“所谓的安全感,就是选择权”。这种“一刀切”的药品选购方式,让病患失去了用药选择权,也带走了他们珍贵的安全感。

竹雕名家

正宗阿拉斯加犬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