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金銮殿的秘密:太和殿屋顶瑞兽的寓意解析

02-08

金銮殿的秘密:太和殿屋顶瑞兽的寓意解析

从曾经的帝王宫殿,转变为今天的文化圣殿,紫禁城已历经六百年的风雨沧桑。而在这其中,有一座极具代表性的建筑,那就是太和殿。

太和殿是明清北京紫禁城宫殿建筑,东方三大殿之一。俗称金銮殿的太和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因仿南京故宫奉天殿建成,故在当时称为奉天殿,后改称皇极殿,直到清朝顺治二年才改为太和殿。

太和殿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位于北京紫禁城(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作为故宫中体量、等级都无出其右的建筑,太和殿除了宏伟的造型、华美的装饰赋予它极高的审美价值之外,从整体的柱架、屋顶,再到局部的榫卯、斗拱,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中国古建筑的高超技巧与智慧。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古建专家周乾曾参加太和殿大修工作,在他所著的《太和殿》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太和殿设计和建造的巧妙之处。在历史上,太和殿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太和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殿内匾额“建极绥猷”,原为乾隆皇帝的御笔,但遗憾的是,原件在袁世凯称帝时被换下,已佚。现在殿内所能看到的匾额,是故宫恢复“康乾盛世”风貌规划维修时,历时一年时间,于2002年9月复制成功的复制品。

太和殿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它的外观形制,远远望去,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金光闪耀,令整个建筑展现出华丽而又庄严之美。而在屋顶之上,整齐排列着的形态各异的小动物也颇为引人注目。这些位于太和殿各戗脊前部动物形象的瓦件,称为“瑞兽”“小兽”“小跑”。紫禁城古建筑屋顶的瑞兽数量可为1个、3个、5个、7个、9个,且都为单数。但太和殿屋顶上瑞兽却有10个,且数量是双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些小动物,又代表着什么呢?

以下内容节选自《太和殿》,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太和殿》,周乾著,世纪文景丨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1月版。

原文作者丨周乾

摘编丨安也

太和殿重要建筑特色之一,就是屋顶上有形态各异的小动物,它们被称为“瑞兽”,整齐排列在仙人骑凤的造型后面。从功能来看,太和殿屋顶的瑞兽装饰,最初的功能是保护屋脊上的钉子。

紫禁城古建筑的屋顶通过瑞兽数量来体现建筑的等级,瑞兽数量越多,建筑等级越高。太和殿屋顶上瑞兽的数量是紫禁城中最多的,且数量是双数,共10个,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这在紫禁城为孤例。

瑞兽变化多端的造型使得紫禁城古建筑屋顶生动有趣,展示了中国古建筑特有的艺术效果。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曾评价屋顶脊兽装饰:使本来极无趣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由此可知,太和殿古建筑屋顶上的瑞兽像集实用与观赏于一体。

除了装饰功能之外,瑞兽还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固定脊瓦的钉子很容易在空气中锈蚀,且雨水容易沿着钉子渗入屋顶基层。为了保护钉子,古代工匠便在钉子上盖了一顶瑞兽造型的“帽子”。其材料与瓦件相同,或为琉璃,或为普通黏土。这样,小兽造型的“帽子”增加了瓦件的重量,增加了瓦件与泥背之间的摩擦力,有助于钉子阻止瓦件下滑,同时还避免钉子暴露在空气中。随着古代施工技艺的成熟化,小兽装饰逐渐与屋脊部位的瓦件连成一体了。

紫禁城古建筑屋顶的瑞兽数量可为1个、3个、5个、7个、9个。瑞兽排列有序,天马、海马可互换,狻猊、押鱼可互换,数量均为单数。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梁九奉命重建太和殿,把太和殿的平面布局由九间改为十一间,以解决楠木不足问题。然而重建前的太和殿开间数量为九间,对应屋顶上的小兽数量是9个。而梁九重建太和殿时,将太和殿开间数量由九间变成十一间。这样一来,屋顶又要重新排瓦,且排列瓦件时,其对应的尺寸要发生变化。排完9个小兽后,每个檐角恰恰多余一块位置,恰能多放一块瓦。梁九决定在这个空的位置增加一个新的小兽,即行什,并获康熙帝批准。

太和殿对应屋顶上的小兽数量是10个。排在小兽前面的是骑凤仙人。

瑞兽的文化含义

龙象征帝王

龙是天子化身。自秦始皇被称为“祖龙”、汉初刘邦时“龙”正式成为皇帝的代称后,历代帝王都认为“龙为君像”,自称为“真龙天子”,龙的形象便成为了皇帝的象征。

龙之所以具有这种文化象征意义,是因为传说及神话中龙上天则腾云驾雾、下海则追波逐浪、在人间则呼风唤雨,拥有无比神通。但更重要的,几千年来龙常常作为中国奴隶、封建社会中最高统治者的“独家专利”,是皇权的代名词。

龙是皇权的代名词。

凤代表皇后嫔妃

凤本意凤鸟,后因凤、凰合体,成为凤凰的简称。凤凰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的称凤,雌的称凰,通称凤凰。凤寓意吉祥美好,亦是皇权的象征,代表皇后嫔妃。

凤凰在远古图腾时代被视为神鸟而被崇拜。它头似锦鸡、身如鸳鸯,有大鹏的翅膀、仙鹤的腿、鹦鹉的嘴、孔雀的尾。凤是百鸟之首,是人们心目中的瑞鸟,古人认为时逢太平盛世,便有凤凰飞来。“凤”的甲骨文和“风”的甲骨文字相同,即代表风的无所不在,含有灵性力量的意思;凰皇字,为至高至大之意。

狮子象征护卫皇权

狮子相貌凶猛,勇不可挡,威震四方,是百兽之王。

明代马欢著《瀛涯胜览》记载有:狮子的外形如老虎,浑身黑黄,没有斑纹,巨大的头部,张嘴时露出血盆大口,尾巴尖而多毛,又黑又长如长带一般,它能发出雷鸣般的吼声,其他的野兽看到了它,都趴在地上不敢起来,这算是兽中之王了。它高贵、有威严,极具王者风范,被奉为护国镇邦之宝。

对于统治阶级和贵族阶层而言,狮子是消灾避邪、维护利益不受侵犯的象征。他们还认为狮子可以带来祥瑞之气。狮文化和堪舆文化结合,使狮子成为一种形象威严的镇殿之宝。

天马象征护卫帝王的天空战神

天马的形象在中国古代通常为奔腾的骏马,无双翼,有多种战神形象,表现了汉民族的尚武精神。

汉朝时,天马是对来自西域的良马的统称,能日行千里,追风逐日,凌空照地,是人们心目中的神马。《汉书·礼乐志》记载说,天神太一赐福,使天马飘然下凡,它奔驰时流出的汗是红色的,好像满脸红血,此马因而被人们称为汗血宝马。这天马情志洒脱不受拘束,它步伐轻盈,踏着浮云,一晃就飞上了天。它放任无忌,超越万里,凡间没有什么马可以与它匹敌,它志节不凡,唯有神龙才配做它的朋友。

天马拥有不畏强敌、不怕牺牲、拼搏进取的无量勇气,是将士崇拜的偶像,也是汉民族最重要的图腾之一。为表现“天马”与普通马的不同,常于马下方绘制云朵,表现天马腾云驾雾。

海马,与天马类似,海马象征护卫帝王的海中战神。

押鱼寓意灭火防灾

押鱼又称狎鱼,是海中的一种异兽,其外形特点为龙首鱼尾、前足有爪、后背有脊。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押鱼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兽,它能喷出水柱,灭火防火。这种能力是紫禁城古建筑非常需要的。紫禁城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很容易着火。紫禁城自建成以来,在历史上多次着火,如太和殿即在历史上曾历经五次火灾。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押鱼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兽。

押鱼以龙与鱼组合的形象,坐落在太和殿屋顶之上,既体现了太和殿作为帝王的场所的形象需要(龙),又兼备防火的象征。

狻猊象征护佑帝王平安的神兽

狻猊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如狮,头披长长的鬃毛,因此又名“披头”。

“狻猊”一词最早出自《尔雅·释兽》:狻猊外形如浅毛虎,吃虎豹。两晋文学家郭璞做了如下注解:狻猊就是产自西域(今敦煌玉门关以西地区)的狮子。西周《穆天子传》卷一记载有:狻猊如野马,能日行五百里。郭璞注解说:“狻猊就是狮子,吃虎豹”。由上可知,狻猊是外形接近狮子的猛兽,具有善于奔跑、凶猛无比、能食虎豹的特点,亦是威武百兽的率从。

獬豸象征护卫皇权的神兽

獬豸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

《清宫兽谱》对獬豸亦有描述,认为:獬豸,外形如山羊,但脑袋前有一个角,有人称它为神羊,还有人称它为解兽。獬豸生长在东北地区的荒林中,性格忠诚直爽,见到有人争斗就用角顶触过错一方,又称为任法兽。执法的人都带着獬豸角形状的帽子,以表示公正。

獬豸与“法”是有一定渊源的。“法”的繁体字为“灋”(fǎ),而“灋”由“氵”“廌”“去”三部分组成。其中,“氵”表示法平如水;“去”表示去掉不平之处;“廌”(zhì)就是指獬豸。因而,在古代,獬豸就成了公正的化身。尽管广义的獬豸代表中国传统的吉祥神兽,在这里寓意却完全不同,它象征着皇权官本及封建礼制神圣不可侵犯,是维护帝王统治的工具。

斗牛寓意灭火防灾

斗牛是传说中的一种虬龙(有角的龙),其外形特征为牛头龙身,身上有鳞,尾巴似鱼鳍。斗牛与狎鱼作用相近,为镇水兽。在古代,水患之地多以牛镇之。据《宸垣识略》记载有:“西内海子中有斗牛,即虬螭之类,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旁及金鳌玉栋坊之上。”由此可知,斗牛是一种兴云作雨、镇火防灾的瑞兽。

行什寓意防雷

在紫禁城宫殿建筑中,仅太和殿屋顶有行什。之所以被称为“行什”,是因为该瑞兽在太和殿屋顶排行第十。从外形特征看,行什面部五官奇特,眉毛翻卷,环眼暴睛,朝天鼻,鸟嚎嘴,两獠牙,身材壮实,乳凸腹鼓,肩部后方还拖着一对翅膀,双手交叉拄着一杆金刚杵,手掌为十指,但脚部却为四趾,造型似鹰爪。其造型与雷震子有着多处类似之处。

行什

那么,为什么要放“行什”这个神兽呢?原来行什在外形上很像雷公(雷震子),也就是上天主管打雷的神。太和殿曾遭受多次焚毁,其重要原因之一即为雷击所致。梁九在太和殿屋角放置这么一个神兽,寓意非常明显:希望上天多多“关照”,不再让太和殿遭受雷火。

作者丨周乾

摘编丨安也

编辑丨王青

导语部分校对丨刘军

香炉避尘篇原文

古董收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