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煮茶时需避免的6种茶叶,泡茶美味,但煮茶效果不佳

12-26

煮茶时需避免的6种茶叶,泡茶美味,但煮茶效果不佳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糖炒板栗、炖排骨、铜锅涮肉、麻辣火锅、烤红薯……

冒着热气的美食,是冬日的最佳慰藉。

它们恰如冬日暖阳般,能在寒冬腊月,天寒地冻之际,带来勃勃生机。

虽微小,但不可或缺。

冒着室外风寒,耸肩缩颈,快要冻成“寒号鸟”的时候。

将一碗热汤吃进肚中,深冬便暖意融融起来。

曾听过这样的说法。

“让食物变得好吃有两大窍门,一是饥饿,二是寒冷。”

北风呼号,寒风刺骨时节。

吃点热腾腾的餐食,喝点暖乎乎的甘汤,颇为得人心。

正因如此,天越冷,茶圈的“煮茶热”越是盛行。

有不少茶友为了过一把“围炉煮茶”的时髦,翻出了家里剩下的茶叶,打算试一试煮茶。

但在此之前,别忘了一点,不是所有茶都适合煮。

茶叶圈子里,以下6种点名提及的茶叶,贸然煮茶喝就是一场味蕾灾难。

《2》

一、绿茶。

朋友圈里,看到一位景德镇做瓷器的熟人在煮茶。

煮的是一款口粮绿茶,某款雨前碧螺春。

从拍出来的照片,整体布局花了不少巧思。

选了一把壶身偏宽,但整体细巧的玻璃执壶,放在电陶炉上煮。

里面放入的投茶量,和平常玻璃杯泡茶差不多。

仅2克左右,少量一撮。

煮出来的茶汤颜色,黄绿偏深,清透感一般。

“茶味涩,果然绿茶煮了不好喝。”

这是那位熟人的真实煮茶感想。

其实,这是情理之中的事。

经过杀青的绿茶,内部含有较多未经转化的多酚类物质。

不论明前雨前,也不论原料是否细嫩,将注重清香鲜爽的绿茶煮着喝,茶汤当中的涩味刺激偏重,根本不好喝。

普通绿茶在用玻璃杯泡时,投茶量稍多一些,外加闷久后,茶汤滋味就会转涩发苦,尝汤入口不再轻柔,更何谈持续加温煮茶?

高温持续煮茶状态下,绿茶的清香、鲜香、兰香等袅袅香气会随着热气不断飘散。

而茶汤当中,苦涩茶味又会不断累积。

清香不见,鲜爽消失,徒留苦涩的一锅汤,哪里会有好滋味?

二、花茶。

喝茉莉花茶,同样不提倡煮。

简单一些的喝法,用玻璃杯、马克杯直接泡开。

不过要注意,泡开后及时喝完。

别一直放在案头,迟迟不饮。

冬天气温这么低,十来分钟过后,热汤就放凉了。

还是捧在手上,小口趁热细品,更能感受香清味绝的风韵。

有仪式感的泡茶方式,非盖碗冲泡莫属。

现场烧开一壶水,开始冲泡。

确保每一冲泡茶水温都要足够沸,逐道冲泡出汤下,才能呈现汤中的细腻风味层次。

如果是煮茶,不在考虑范围内。

主流的茉莉花茶,采用烘青绿茶作为茶坯原料,也经历了杀青。

茶坯原料,同样是不发酵茶,内部含有较多未转化的多酚类物质。

不论闷泡或久煮,茶味都容易发涩不好喝。

况且,茉莉花茶还经历了窨制,深深窨入了茉莉鲜花的花香。

花茶自身引以为傲馥郁鲜香,一旦待在高温加热的煮茶环境,难免会飘散大半,根本喝不准茶汤风味!

三、红茶。

不久前刚收到一条私信。

“不是说红茶适合煮茶吗?为什么我买的小赤甘,煮茶远不如盖碗冲泡好喝?”

其实,传统红茶不推荐煮。

所谓“红茶适合煮”的说法,要辩证来看。

红茶作为大宗茶类,市场占有率广。

不少新式茶饮(包括奶茶、水果茶、茶咖等),会选择红茶充当茶底。

最常见的做法,是买入袋泡红茶(红碎茶为主)。

放几包进入大锅内,加水开火煮出浓重的茶汤。

按照不同饮品的配方,加糖、加椰奶、加水果等小料,最后再端上桌,登台亮相。

但按这种方式去喝茶,喝到的基本是“饮料味”,天然茶味存在感极弱。

日常喝茶,对待茶圈里的传统红茶,不适合也不推荐煮。

包括正山小种、金骏眉、坦洋工夫、九曲红梅等。

泡茶时,老实用白瓷盖碗冲泡,更能还原茶汤本味。

四、轻火岩茶。

有茶友挑战过煮轻火奇兰。

400毫升左右的清水,放了一泡1/3的投茶量。

对了,单泡净重是8克。

凭手感放了1/3进去,少说也有两、三克左右的重量。

冷水下锅开始煮,等到烧沸后关火,中间经历了六、七分钟左右的煮茶时间。

然后得出的结论,很简约,只有两个字——难喝。

原本围坐在煮茶壶旁,开火煮茶后,期待值还是挺高的。

彼时,丝丝缕缕的热气,混着好闻的奇兰代表性的馥郁花香,飘逸扩散在四周空气。

闻起来,香气很是舒服。

但煮开后将茶汤倒入杯中,细细啜茶,汤中的水香极弱,尝不出落水香。

并且,汤感偏薄,微微偏苦。

除了略带茶味外,再无其它特点。

对比平日用盖碗冲泡出来的茶味,简直判若两茶!

其实,煮茶并非岩茶圈的热门。

即便煮,也要优先这三点:焙火足、传统品种、储存良好的陈年岩茶。

包括足火肉桂、足火矮脚乌龙、足火梅占、足火老丛水仙等。

煮的时候,为了避免浪费,煮这些岩茶泡开过的叶底会更好。

反观焙火轻,以高香著名的小品种奇兰。

不论怎么看,都踩中了“煮岩茶”的雷区。

五、新白茶。

冬天煮白茶,老白茶(3年以上)与陈白茶(1-3年内)才是常规选项。

鲜鲜出炉,未经久存,储存时间尚未满周年的新白茶,不论如何也不推荐煮。

因为,新白茶的内在茶味物质,比较活泼。

类似一座活火山,一触即发。

沸水遇上干茶的瞬间,立马能浸出清鲜、淳和的爽口茶味。

换成煮茶,反而不利于鲜爽、鲜甜、清新的茶味发挥。

而且,和老白茶比,新白茶还没经历多年陈化。

内在的多酚类物质、咖啡碱等,还未明显发生转化,形成络合物。

即便少量投茶,加热煮开。

新茶煮出来的茶汤,不仅有损自身的清鲜,也很难达到老白茶的醇厚汤感。

与其心急于煮茶,不如多耐心等等。

多存几年,等白茶彻底摆脱“新茶”身份,拥有“可以煮”的优势后。

再去尝试煮茶,尚且不迟!

六、生普。

普洱生茶,不能随便煮。

尤其是新茶,更不能跟风煮。

不然,那股子凶悍的苦涩刺激,会难喝到让人怀疑人生。

另一边,即便是有年份的普洱生茶,也要选工艺到位的。

工艺做得好的生普,刺激性不会太强。

尝入口,不会存在极度涩苦的体验。

不然,不加挑选,随便将直播间拍下的便宜生普新茶,放进煮茶壶。

最终煮出来的茶汤,就跟煮绿茶似的。

同样是深黄绿偏暗的“菜汤色”,极苦极涩。

涩后无生津,苦后无回甘。

这样饮茶体验,无比糟糕。

《3》

围炉,煮茶,暖身。

期间,颇为令人心安。

金盈之曾经写过宋人过冬的仪式:

“旧俗,十月朔开炉向火,乃沃酒及炙脔肉于炉中,团坐饮啖,谓之‘暖炉会’。”

开炉向火,团坐饮啖。

吃着肉,喝着茶。

坐在火炉旁,吃饭、泡茶、温酒。

从户外回来,手被冷风吹得冰冷。

彼时,从灶膛里掏出烤好的红薯,或者烤得正焦黄的土豆。

手捧着取暖一番,再掰开。

那香味,久经多年,也不会让人忘记。

然,冬日煮茶虽暖。

为了享受煮茶带来的美妙,煮茶之前,要有所筛选。

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的能煮,有的不能煮。

做出区分才能避免白白浪费时间,浪费茶叶,到头来还要面对一锅苦涩浓重不好喝的茶汤!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玛丽鱼是热带鱼还是冷水鱼

齐白石作品的题材有油灯锄头篱笆昆虫瓜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