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的故乡
自古以来
中华文化赋予了茶“雅”和“礼”的含义
五千年的岁月沉浮
浸润了一片树叶
滋养了国人之心
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国茶文化
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近东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御茶知味茶艺
在广饶孙子文化园乐安古镇
步入翠竹林立的小路
穿过荷花满塘的溪流
我们来到了传承人李梅的茶室
推门而入
东方美学独有的“气息”扑面而来
宁静素雅的茶室
正盛放着一抹翠色 一缕清香
于天地方圆间的
这一隅宁静、一丝禅意
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无穷魅力
中国人爱喝茶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
一席茶台,三五好友围坐
掬一杯自然的意境,浅斟低抿一口
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
李老师告诉我们:
“我从小就与茶结缘
在我小时候我爷爷
他在北京和天津有自己的茶叶铺
我和父亲呢
也经常跟随爷爷游走于茶山和茶户之间
闲暇时候
爷爷总会叮嘱我
要去远点的那口井挑水
那口井里的水又清又甜
奶奶也会说
去拿几捆芝麻杆咱烧水泡茶……
耳濡目染之下我便爱上了茶。”
坐定茶桌前
投茶、冲泡、洗茶、出汤……
先闻香,后饮茶
茶香在唇齿间绽放,初觉微苦
而后回甘,细细品来,又得一分淡然
李梅老师告诉我们
这些看似简单的步骤
实则大有讲究
为了最大程度地激发出茶的香气
水温、器具、时间等
都要根据茶的特性进行调整
李老师说
“如何泡好一壶好茶
我们要具备三大要素
择水、备器、选茗
每个环节都很有讲究
比如说我们的注水
我们在悬壶高冲的时候
有一个手法叫高冲水低斟茶
讲究注水如油滴
断水如刀切”
“同样地
泡茶特别注重我们的泡茶用水
有句话说‘水为茶之母
器为茶之父’
所以我们在选择用水的时候
要注重五个标准
清(水质清)、轻(水体轻)、
甘(水味甘)、冽(寒冽的泉水)、
活(水源活)
这样的话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
茶叶的香气”
想要了解茶艺就要知晓茶的历史
据李老师介绍:
“中国是茶的故乡
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且利用茶的国家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
兴于唐,而盛于宋。’
茶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是不同的
比如神农时期生嚼外敷与药用
商周时期‘礼法当下主祭祀’
茶叶因其珍贵性被当做祭祀用品
再到春秋战国
药食同源 做茗粥
唐煎、宋点、明冲泡
……
后期茶道技法也在不断演变
现如今
我们把茶艺作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断传承发展
可以说
我们的茶叶经历了
从草药到祭祀宫廷
走向普罗大众
现如今走进国际舞台的过程”
据悉
广饶县地处太沂山北麓山前冲积平原
和黄河冲积平原的交叠地带
是兵圣孙武汉相倪宽故里
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千年古县的深厚底蕴
为御茶之味茶艺的产生发展
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李梅作为御茶之味茶艺第三代传承人
她从小便和茶有着不解之缘
习茶也成了她一生钻研的“课题”
其祖父李守诰年轻时在京津地经营茶叶铺子
与茶结缘
积累当时盛行的盖碗茶泡法及提梁壶泡茶法
李梅在继承了祖业和祖训的基础上
游学拜师
集合众家之长
进一步完善了御茶知味茶艺
御茶知味茶艺注重
茶空间的打造和茶席的布置
遵从实用美观的原则
主泡人作为整个茶空间的主体跟核心
茶空间的设计以茶为核心
强调与自然和谐亲近自然的理念
在满足喝茶的功能性的基础上
还具有一定的创意性和艺术性
让品茶人感受到
温馨祥和舒缓和谐安静的气氛
将古典美学融入现代生活
御茶之味茶艺将基本行茶手法
和礼仪作为行茶的重要表现
第一阶段选茗择水备器具
注重茶叶器皿的品质和水质的甄选
第二阶段行茶
御茶之味茶艺是以传统六大茶类冲泡手法为基础
强调冲泡过程中的水温节奏的把控
讲究氛围营造
第三阶段是清具 收纳
通过一杯茶提炼出精神层面的美感
体现百姓日用实用极道的哲理
目前御茶知味积极吸纳
爱茶者人员修习茶文化
倡导慢下来静下来的生活方式
让茶文化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
中国茶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弘扬茶文化
2015年李梅率先开展少儿茶艺课程
在孙子文化园设立沉浸式教学课堂
推进茶文化进场馆进校园进社区
将茶文化礼仪与传统道德相结合
以寓教于乐的轻松方式授课
李梅平均每年完成教学400余课时
培养了一大批
爱茶懂茶的青少年学子
同时
李梅积极参加非遗展示活动
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创编茶艺展演
少儿茶艺课程更是广受欢迎和好评
获得了良好社会效益
“多年的传承路上
我收获了太多的感动
激励我一路前行
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
积极推动茶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我责无旁贷也义不容辞
接下来
我将继续做好茶文化研究发掘传承推广工作
让茶艺更加深入人心
让茶香飘得更远更绵长”
谈及日后的发展,李梅说道
一片小小的叶子
在五千年的浸润中
变成一种艺术、文化
成为独属于中国人的文化印记
如今
茶艺已不再是文人雅士的专属
茶叶也成为人们家里的必备品
而这清雅悠长的茶香
在见证历史的过程中
也在抚慰我们的心灵
柴米油盐 诗意烟火
愿余生 你我皆有茶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