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 涛 文/图
在《重修信阳县志》中,记载着鸡公山大茶沟存在着“唐宋遗株”。2003年,鸡公山管理区成立风景资源调查组,成功于旗杆石南500米、胡湾靠近备战公路西侧山坡约200米处发现了疑似古茶树的树丛。其中,最大株高4米、5杈,为萌生,根周长94cm、直径30cm。可视范围20米以内,同类树有10株,树龄400年至500年。
唐《地理志》记载:“义阳(信阳古称)土贡品有茶”。陆羽《茶经》指出:义阳茶在义阳南山区。根据标本和《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调查组得出古树为山茶科柃木,确系“唐宋遗株”。嫩芽在谷雨后采摘,炒制方法类同信阳毛尖,可入药,清热消肿,因生长在深山陡崖,不易采摘,且能入药,又称“神仙茶”。
若说“神仙茶”树是信阳茶历史的活化石,清末儒生甘以敬算得上信阳茶的鼻祖级人物。史载光绪年间,甘以敬在震雷山植茶30余亩,并开办“元贞茶社”,集生产、培育、改良、推广于一身生产经营形态,此乃华夏第一茶舍。此后,甘以敬创办宏济茶社,在车云山仰天窝开辟茶园,1915年代表中国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举获得金奖。甘以敬以民族大义为主导思想,以振兴国家为导向,拓荒植茶开办工商业,为信阳古茶改良品种,一举成名。至今,他创造的信阳毛尖已成为国家名牌,享誉海内外。
百年沧桑变化,不变的是对茶的执着与追求。沿着鸡公山管理区新修道路而上,连接龙袍山、桃花寨、武胜关的105公里山路蜿蜒似条长龙静卧于山林中。来到海拔650米有余的龙华山茶厂,今年33岁的胡海建正忙着为采茶工们一上午的劳动成果称重。胡海建说,起初,李家寨镇大王村龙华寺附近村民每家都有零散的一亩多地,茶叶产量不高,销路也是问题,许多茶园都被荒废了。为了改变这一面貌,2006年,在父亲胡永功的帮助下,500余亩规模的茶厂建成。
13年光阴似箭,修整山路、翻修厂房,1000多万元的投资,1000余亩茶园,如今的龙华山茶厂远近闻名。胡海建说,每年从北京、郑州、南阳、武汉等全国各地的客户订单一个接一个,产的万余斤茶根本不够卖。“下一步,旅游公路修好了,我就不再单一做茶叶,适应茶旅融合发展,依托这里的美丽风光,建民宿,增加硬件设施,让来茶山上玩的人吃住也不愁。”憧憬未来,胡海建信心满满。
茶的代代相传,令信阳人骨子里对茶心生敬畏。然而,随着信阳茶文化节连年成功举办,信阳毛尖走向了全国,许多外地人也为茶来到信阳。在位于鸡公山小鸡公头附近,有一个鸡公山云雾茶场,也是人们常说的鸡公山上“百亩茶园”,来自商丘的茶人郇玉峰在这里计划投资300万元,打造一个“康养胜地 精神家园”。茶人起初不做茶,郇玉峰是一名社会心理服务行业人员。“鸡公山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如果在这里建一个健康基地,打造成睡眠小镇、呼吸小镇、静修小镇,该有多好。”头一次来鸡公山,郇玉峰便被深深吸引。
一年时间里,尽管步行往返山路需4个小时,郇玉峰已记不清去看了多少次“唐宋遗株”。当了解到它的历史,加之其功效,郇玉峰久久不能平静。在注册商标时,他为自己的百亩茶园注册了“毛尖源”的品牌,意为鸡公山“神仙茶”为信阳茶的源头,而他的茶正是在鸡公山上。
来到茶场,只见古茶树研究中心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非物质文化传统工艺展示也已具雏形。郇玉峰说,虽然他接触茶不久,但爱茶已久。“两年之内,这里将会成为集茶文化展示、茶文化宣传、茶品展示、茶艺表演、制茶过程体验为一体的茶休闲中心。”郇玉峰说,与此同时,作为“跨界”的他,不会放弃对于“唐宋遗株”的深度研究。